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高二历史第二单元的详细知识点分析经典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历史属于文科性质,那么背书是前提条件,如果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历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别难的。可以把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记好了,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总单元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历史第二单元的详细知识点分析经典推荐 1

1.英法关系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2.英德关系

(1)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打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上,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30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开进莱茵不设防区不予反击;对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却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

(8)二战爆发后,英国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参与发表华盛顿26国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战胜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北非登陆迫使德意军队投降;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相继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9)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3.法德关系

(1)法国大革命期间,普奥首先组成联军干涉法国革命,后又积极参加反法同盟,多次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2)1814~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普奥等国操纵会议,通过对法不利的决议。

(3)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4)一战前,法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三大矛盾之一,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终打败德国。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凡尔赛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开采德国萨尔煤矿,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巴黎和会后,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1923年法、比联合出兵鲁尔,造成鲁尔危机;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先后同比、波、捷、罗、南等国结盟;30年代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法国灭亡,贝当在维希建立傀儡政权,戴高乐领导法国人民英勇抗德。

(8)二战后期,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参加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4.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许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5.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派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

高二历史第二单元的详细知识点分析经典推荐 2

一.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_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二历史第二单元的详细知识点分析经典推荐 3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布:东南沿海地区;代表: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_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的实业家有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南京政府建立到抗战爆发前的十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民族工业的萎缩: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发动内战,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还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此外,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作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奋力拼搏,但历史证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高二历史第二单元的详细知识点分析经典推荐 4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科技:

①天文:汉武帝时,“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首;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②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③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末年最的两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_,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造纸: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蔡伦发明“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6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哲学:

1、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①董仲舒新儒学特点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②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③董仲舒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等文献中。④是唯心主义思想,在当时对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安定其积极作用,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②东汉家王充的《论衡》对神学开展了深刻的批判。

2、王充及其《论衡》:①东汉前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②王充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衡》一书中。③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四、宗教:

1、佛教的传入:①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②汉明帝派专使到西域求佛法,立洛阳白马寺,佛教在中国传布开来。

2、道教的形成:①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由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黄老学说的某些成分相结合,形成了道教。②道教的主要经典是《太平经》,它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③东汉末年,道教派别有张角传授的太平道,张陵、张鲁祖孙传布的五斗米道。

五、史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六文学:赋是兴起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种新型的体裁。其特点是辞藻华丽,笔法铺张,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及班固的《两都赋》;乐府诗是汉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十五从军征》等是乐府诗的名篇。

七、艺术:秦始皇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珍品;成都说唱俑、洛阳杂技俑;秦汉大量的砖瓦、瓦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是帛画的稀世之宝。

高二历史第二单元的详细知识点分析经典推荐 5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_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艺人。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二历史第二单元的详细知识点分析经典推荐_精选范文网

历史属于文科性质,那么背书是前提条件,如果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历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别难的。可以把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记好了,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