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模板
相关文章
高考即将来临,现在复习主要是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化学必背基础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
实验中水的妙用
1.水封: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液溴需要水封,少量白磷放入盛有冷水的广口瓶中保存,通过水的覆盖,既可隔绝空气防止白磷蒸气逸出,又可使其保持在燃点之下;液溴极易 挥发有剧毒,它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比水重,所以亦可进行水封减少其挥发。
2.水浴:酚醛树脂的制备(沸水浴);硝基苯的制备(50—60℃)、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蔗糖的水解(70~80℃)、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室温~100℃)需用温度计来控制温度;银镜反应需用温水浴加热即可。
3.水集:排水集气法可以收集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气体,中学阶段有02, H2,C2H4,C2H2,CH4,NO。有些气体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但可以在水中加入某物质降低其溶解度,如: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4.水洗:用水洗的方法可除去某些难溶气体中的易溶杂质,如除去NO气体中的N02杂质。
5.鉴别:可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度或密度的不同进行物质鉴别,如:苯、乙醇 溴乙烷三瓶未有标签的无色液体,用水鉴别时浮在水上的是苯,溶在水中的是乙醇,沉于水下的是溴乙烷。利用溶解性溶解热鉴别,如: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碳酸钙,仅用水可资鉴别。
6.检漏:气体发生装置连好后,应用热胀冷缩原理,可用水检查其是否漏气。
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及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CnH2n+2 仅含C—C键 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热分解 、不与高锰酸钾、溴水、强酸强碱反应
烯烃CnH2n 含C==C键 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加聚反应
炔烃CnH2n-2 含C≡C键 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苯(芳香烃)CnH2n-6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
(甲苯、乙苯等苯的同系物可以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
卤代烃:CnH2n+1X 醇:CnH2n+1OH或CnH2n+2O 苯酚: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 醛:CnH2nO 羧酸:CnH2nO2 酯:CnH2nO2
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的反应。
聚合反应:一种单体通过不饱和键相互加成而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加聚反应:一种或多种单体通过不饱和键相互加成而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消去反应:从一个分子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因而生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 氧化反应:有机物得氧或去氢的反应。
还原反应:有机物加氢或去氧的反应。
酯化反应:醇和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水解反应:化合物和水反应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有卤代烃、酯、糖等)
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等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等”。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
(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乙醇等。
(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4)要用到22.4L·mol-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2中存在着NO2与N2O4的平衡;
(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
(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模板 1
1、实验室制氯气时,加热时宜慢不宜快,温度宜低不宜高。
2、实验室制乙烯时,加热使液体温度迅速升高到170℃,宜快不宜慢,否则易产生乙醚等副产物。
3、实验室制乙炔时,轻轻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使水缓慢滴下,宜慢不宜快。
4、中和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加液体宜慢不宜快。
多少关系
1、在工业生产中往往采用增大浓度的方法,使成本较高的原料得到充分利用。即容易得到的或成本较低的反应物多,而成本较高的原料则相对较少。如在硫酸的工业制法中常用过量的空气(多)使二氧化硫(少)充分氧化,增大二氧化硫的转化率。
2、实验室制乙烯时,浓硫酸的量多,乙醇的量少,二者的体积比为3∶1。
3、实验室配制王水时,浓盐酸量多,浓硝酸量少,二者的体积比为3∶1。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模板 2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池: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也叫电解槽
2、电解:电流(外加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被动的不是自发的)的过程
3、放电:当离子到达电极时,失去或获得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4、电子流向:
(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离子定向运动)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5、电极名称及反应:
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6、电解CuCl2溶液的电极反应:
阳极:2Cl- -2e-=Cl2 (氧化)
阴极:Cu2++2e-=Cu(还原)
总反应式:CuCl2=Cu+Cl2↑
7、电解本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规律总结:金属最怕做阳极,做了阳极就溶解,做了阴极被保护。
放电顺序:
阳离子放电顺序:
Ag+>Hg2+>Fe3+>Cu2+>H+(指酸电离的)>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阴离子的放电顺序:
是惰性电极时:S2->I->Br->Cl->OH->NO3->SO42-(等含氧酸根离子)>F-(SO32-/MnO4->OH-)
只要是水溶液H,OH以后的离子均作废,永远不放电。是活性电极时:电极本身溶解放电
注意先要看电极材料,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性电极,若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Fe、Cu)等金属,则阳极反应为电极材料失去电子,变成离子进入溶液;若为惰性材料,则根据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依据阳氧阴还的规律来书写电极反应式。上述四种类型电解质分类:
(1)电解水型:含氧酸,强碱,活泼金属含氧酸盐
(2)电解电解质型:无氧酸,不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氟化物除外)
(3)放氢生碱型: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
(4)放氧生酸型: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模板 3
烷烃
1.定义:烃分子中的碳原子之间只以键结合,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使每个碳
原子的化合价都已充分利用,都达到“ 饱和 ”。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又叫烷烃。
2.组成通式。
3.结构特点 (C—C)
②呈链状(直链或带支链) ③“饱和”: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氢原子结合, 每个碳原子都形成 4 个单键。 烷烃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异丁烷 分子式 CH4 C2H6 C3H8 C4H10 C4H10
结构简式 CH4 CH3CH3 CH3CH2CH3 CH3CH2CHCH32 CH3 CH3CH2CH3 4物理性质:
烷烃随着碳原子增多,其熔沸点升高,
碳原子1—4的烷烃,常温下是气态,多于4个碳原子的烷烃是液态或固态。(新戊烷是气态) 烷烃分子中,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相对密度越小。
5.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通常状况下很稳定,跟 都不反应,都能在空气里 燃烧 , 在光照下与 氯 气发生 取代 反应
6.烷烃的命名:
烃基: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以后剩余的部分。甲基( -CH3)、乙基(-CH2CH3 )
①习惯命名法 :按碳原子总数读做“某”烷
十个碳以内的:读“天干”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十个碳以上的:按碳原子总数读做“某”烷。 同分异构体:读做“正”、“异”、“新”。
②系统命名法:选主链称某烷:选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按主链上的碳原子数读“某”烷。
写编号定支链:离支链最近为起点编号,确定支链的位置。 书 写 顺 序:支链编号—短线—支链名称—主链名称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模板 4
1.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错误,熔点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
2.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3.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
正确,浓硫酸吸水后有胆矾析出
4.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单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错误,比如2Na2O2+2H2O→O2↑+4NaOH外语学习网
5.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先制得氧气,余下氮气
错误,N2的沸点低于O2,会先得到N2,留下液氧
6.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除去生铁中除Fe以外各种元素,把生铁提纯
错误,是降低生铁中C的百分比而不是提纯
7.虽然自然界含钾的物质均易溶于水,但土壤中K%不高,故需施钾肥满足植物生长需要
错误,自然界钾元素含量不低,但以复杂硅酸盐形式存在难溶于水
8.制取漂白粉、配制波尔多液以及改良酸性土壤时,都要用到熟石灰
正确,制取漂白粉为熟石灰和Cl2反应,波尔多液为熟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物
9.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酸溶液
错误,SiO2能溶于氢氟酸
10.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再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会产生Fe3+
错误,加入碘水会得到FeI2,因为Fe3+的氧化性虽然不如Cl2,Br2,但是强于I2,在溶液中FeI3是不存在的
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育路网预祝大家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原子结构必备知识点
主要知识有:原子的结构、构成原子后离子粒子间的数量关系、元素与同位素、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核外电子的构造原理、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等知识,知识的特点是抽象。在学习时要注意理解。
1、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周期表上的外围电子排布称为“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价电子”即与元素化合价有关的电子,元素周期表的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上电子总数相同,对于主族元素,价电子指的就是最外层电子,所以主族元素其族序数=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而副族元素的族序数不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其族序数跟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关。
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相反的因素:一是电子的能层数 ,另一个是核电荷数。电子层数越多,电子间的排斥将使原子半径增大;而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核对电子的吸引力也越大,将使原子半径缩小。①电子能层数:电子能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3、在原子里,原子核位于整个原子的中心,电子在核外绕核作高速运动,因为电子在离核不同的区域中运动,我们可以看作电子是在核外分层排布的。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理论分析,我们得知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以下规律: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且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及外排布在能量稍高的电子层里。即排满层再排L层,排满L层再排M层。
(2)每一电子层里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即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第三电子层最多容纳18个……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3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常见考法
本知识单独考查的很少,主要结合元素周期律来考查,考查的形式有选择、填空、推断等,该类题目的难度较大,在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元素周期表来学习原子结构,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误区提醒
1、核外电子排列规律;
2、原子的内部结构与关系;
3、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的联系。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模板 5
氮及其化合物
1、氮的氧化物:NO2和NO
2+O2 ========高温或放电 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 2NO+O2 == 2NO2
一氧化氮:无色气体,有毒,能与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与CO中毒原理相同),不溶于水。是空气中的污染物。
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与溴蒸气颜色相同)、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3NO2+H2O=2HNO3+NO,此反应中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以上三个反应是“雷雨固氮”、“雷雨发庄稼”的反应。
2、硝酸(HNO3):
(1)硝酸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油状液体。低沸点(83℃)、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白雾状。98%以上的硝酸叫“发烟硝酸”,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9%。
(2)硝酸的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稀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浓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H+作用)后褪色(浓硝酸的强氧化性)。用此实验可证明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能氧化大多数金属,但不放出氢气,通常浓硝酸产生NO2,稀硝酸产生NO,如:
①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反应①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反应②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3︰2。
常温下,Fe、Al遇浓H2SO4或浓HNO3发生钝化,(说成不反应是不妥的),加热时能发生反应:
当溶液中有H+和NO3-时,相当于溶液中含HNO3,此时,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使得在酸性条件下NO3-与具有强还原性的离子如S2-、Fe2+、SO32-、I-、Br-(通常是这几种)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物生成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3、氨气(NH3)
(1)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易液化,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可做红色喷泉实验)。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
(2)氨气的化学性质:
a. 溶于水溶液呈弱碱性:
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氨气或液氨溶于水得氨水,氨水的密度比水小,并且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计算氨水浓度时,溶质是NH3,而不是NH3·H2O。
氨水中的微粒:H2O、NH3、NH3·H2O、NH4+、OH—、H+(极少量,水微弱电离出来)。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气体极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压强差,使气体容器内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把液体压入气体容器内,在玻璃导管尖嘴处形成美丽的“喷泉”。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1、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NaNa>K>Rb>Cs。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
22、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概念
表示
条件
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方向提供给另一原子共用所形成的共价键。
A:电子对给予体
:电子对接受体
其中一个原子必须提供孤对电子,另一原子必须能接受孤对电子的轨道。
(1)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
(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
②形成条件:
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
③配合物的组成
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
23、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4、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
25、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
26、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
表示方法:X—H……Y(N O F) 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
27、物质溶沸点的比较
①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②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a.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c.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③常温常压下状态
a.熔点:固态物质>液态物质
.沸点: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