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整理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整理集锦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图片分析和材料分析,培养多种信息提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们通过学习该课对儒学有进一步了解并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图片导入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图片导入

展示三张图片,第一张帮妈妈洗脚图片,第二张教室标语“慧而明理,敏而好学”,第三张是“仁义礼智信”等。

讲课人: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在这三张图片中看出共同点来,有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你的看法呢?

学生回答。

讲课人总结说出传统文化,那传统文化又是什么呢?它是以儒学为主的,融合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而儒学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登上正统之位的呢?下面就让我带领同学们进入今天主题: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讲授新课:

A、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由“萧规曹随”的历史故事引出无为而治;介绍无为而治的背景,目的,具体政策以及影响,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雄心勃勃的汉武帝肯定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大一统地位,就在汉武帝广为纳谏的之时,有一个人出现了,他对汉朝的发展可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人又是谁呢?他就是我的老乡―董仲舒。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介绍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汉代广川郡人也就是现在的衡水人,他的专业是研究儒学,在当时也可以称为热门专业了,况且还拿到了硕士学位。可见专业知识是很强的。人家的特长也是我最佩服的就是应变能力强,能根据时代需要改造新思想。他也是充分的发挥了这一特长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创造了新儒学,从而获得了汉武帝的赏识并给予重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董仲舒的新儒学。

2.运用材料分析新儒学思想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则材料的意思是天子之所以当上天子是上天安排的,天下的臣民要顺从于天子。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它的意思是天子顺应天意就会繁荣昌盛,而若不顺从天意就会天下大乱。其实这条思想是有仁政思想的,天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民意,它告诫天子一定要以民为本,不然就会让国家遭遇灭国之灾。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持一统,法制数不变,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我们主要看一下划线的这句话“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在思想杂乱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统一思想,并且要提倡孔子的思想,其他的思想就不要了。

材料四:三纲五常的史学材料

不知道同学们通过这几则材料是否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所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

1、君权神授―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整理集锦 2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西汉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西汉初年,天下初定,需要确定皇朝的正统地位和统治基础,儒家思想开始受到重视。董仲舒结合百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倡导“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确立了三纲五常。至此,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课重点讲述了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本课三目,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阐述了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实际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客观需要。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着重介绍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它适应了当时汉朝统治的需要,因而被汉武帝采纳。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教材重点介绍了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同时叙述了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概括了“独尊儒术”的结果。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系统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教学难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以材料教学法为主,通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以及一些图片,提供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识读、归纳、置疑、比较。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了解由史到论的历史研究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史实。

(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探究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设疑讨论,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要的历史人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社会各方面事务需要人才。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课件展示孔子、孟子像)

提问:在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中,曾经出现过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大家认一下,这两位是谁?他们生活在什么时期?提出了哪些政治思想?当时,儒家思想的地位如何?

回答:……

(多媒体课件展示董仲舒、汉武帝像)

过渡:这两位又是谁呢?他们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学完本节内容,同学们或许能自己找到答案。

材料导入→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回答:……

过渡:从战国到汉代,思想界呈现了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一统的局面。西汉为什么要实行思想一统呢?用什么思想一统天下?为什么用这种思想一统天下?这又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进新课

指导学生整体学习,阅读教材P8~P10。

问题情境1: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中有哪两个关键人物?

师生互动:学生回答,老师适时肯定。

副板书:董仲舒、汉武帝。

问题:你了解董仲舒吗?

师生互动: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多媒体展示材料:《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过程评价: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大学问家。他为人正直、廉洁,一生不置产业,专事学业。任何成功都有巨大的付出。深厚的学养是他能够发展儒学的先决条件,加上时代的需要,他的成功就是自然的了。

过渡:是什么样的时代需要,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粹牝(椁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实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由此统治者采纳了什么统治思想?

(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师生互动:学生发言,互相补充,互相纠正。

过程评价: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天子、将相的生活条件也很差,何况民众。因此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增强,到了西汉武帝时期经济已经相当富裕。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威胁汉武帝的统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亟待解决。

(板书)一、背景

1.“无为而治”不适应统治

2.社会危机潜伏

3.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

过渡:政治上的统一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于是汉武帝开了个论证会,各派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合作学习

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前准备)请四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其中一个扮演汉武帝(生A),另三个各扮演当时的法家(生B)、道家(生C)、儒家(董仲舒,生D)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及理由。

生A:众爱卿,今天让你们给朕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江山?

生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生C: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道家思想为妙。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整理集锦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

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 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概念解释?

2、为什么?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

①南北边境不宁

②王国威胁中央

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整理集锦 4

教材分析:

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学情分析:

1.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共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完成学案,时间5分钟。

第二环节:简介董仲舒;对新儒学的思想、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和西汉教育状况等内容进行归纳及必要的分析、说明。突破重点。时间15分钟。

第三环节:问题探究。突破难点。时间15分钟。

第四环节:教学评价。问题探究也包括了评价。另外,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进行检查评价。时间5分钟。

(二)教师活动:

教师课前要准备学案。

多媒体展示董仲舒及其代表作简介;展示鲁壁、汉武帝、五经书影、授经讲学图等资料。对有关内容进行分析说明。

多媒体展示两个要探究的问题:西汉前期的政治为什么会从‘无为’转向‘有为’?儒学成为正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也可以参加讨论。

(三)预设学生行为:

完成学案。

学生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会有疑问。

第二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会有较多的疑问。

(四)设计意图:

完成学案,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展示资料增强历史感,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

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期,“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积极进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简介:汉代大儒;代表作《春秋繁露》;建立新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3)提出“三纲五常”

3、评价:随时代变化而发展,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整理集锦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 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合作探究】教材P8引言部分

1.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怎样?原因何在?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

原因:①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朝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而法家思想主张改革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要求。

评价:①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②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③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

2.到了西汉建立之初治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

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原因: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主观原因)②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原因)

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3.根据课文分析汉武帝时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是什么?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经济、思想 、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原因:

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

②社会危机:土地问题、边境问题与王国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采取的主要措施:即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①政治:必修①:P12、P14

a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②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③思想:必修③:P8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军事:课外补充: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背景:(1)社会繁荣昌盛: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

(2)社会潜伏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边境问题)。

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1、提出:汉武帝选拔人才,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著作《 春秋繁露 》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

(辩证法评价的方法)积极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起了关键作用;

TAG标签: seo_keywords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整理集锦_精选范文网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接下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