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的模拟考的复习知识点大全
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涉及的历史事件横贯了中外几千年,对于高考的历史复习,也因此有着不少的难点。你知道自己有哪些知识点是需要加强巩固的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三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历史的模拟考的复习知识点大全 1
【什么是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国王或皇帝)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
【明清君主专制特点】
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
A、过程: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A、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B、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
清朝
1、背景: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
A、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B、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必知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美国的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高三历史的模拟考的复习知识点大全 2
国际联盟含义: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国际联盟盟约中各国达成一致的内容包括:维护和平原则、非战和裁军原则、集体安全原则和委任统治原则等。
国际联盟:
1、背景:
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1、活动:
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
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高三历史的模拟考的复习知识点大全 3
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1.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等是世袭的,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二、如何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1.确立标志: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突出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3.制度的本质:是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
4.内部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矛盾,即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5.发展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同时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和选官制度。
高三历史的模拟考的复习知识点大全 4
③材料三表明北洋水师有哪些特点?
材料四:
一个中国军官带我去参观北洋水师。我注意到船上有一门大炮被帆布很严实地裹着,这位军官很自豪地解释说,这是一门新型的急射炮,并命令军需官把帆布扯下来,看得出来,军需官很不情愿。当这门大炮终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发现,竟然有人把它当成储藏狗肉的地方,里面还有米饭、腌菜,筷子则横七竖八地扔在那里。
一艘中国军舰开赴朝鲜作战,但军舰上却没有大炮。原来,管带(舰长)把大炮典当了,却未能按时赎回。对于这件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故事,我只能说:在中国,这样的事并非不可能。
(英)亨利诺曼著,邓海平译:《近代中国社会》
④材料四表明北洋水师存在哪些问题?
⑤综合四则材料,你认为北洋水师败于日本联合舰队,原因有哪些?
●答案: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后,为掠夺财富和原料、开拓海外市场,西方国家很早就认识到海洋的意义;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分割世界,开始更为激烈地争夺海上霸权。
②不同:材料二重视陆地、轻视海洋,材料一积极争取制海权;材料二依托炮台、消极防御,材料一则要求海军主动出击。原因:尽管西方资本主义侵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但自然经济仍占优势地位,缺乏开拓海外贸易、争取制海权的内在动力;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远远落后于世界,清政府的官员大多闭目塞听、昏聩不堪,较开明的洋务派也难以认清世界潮流。
③特点:投入巨大,装备精良,官兵文化素质高。
④军纪涣散、军官贪赃徇私。
⑤战略、战术陈腐、保守,战斗力虚弱,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已然腐朽。
高三历史的模拟考的复习知识点大全 5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高三历史的模拟考的复习知识点大全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