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精选

发布时间: 浏览量:6

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三年级历史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精选 1

1.历史事件。对这类知识,应按照背景(原因、条件);过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影响等要素进行掌握。如:

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2010年高考北京卷第14题)

A.顾恺之《洛神赋图》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D.李贽《焚书》

答案:C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选项中所列四种作品分别出自于哪一历史时期,即考查“时间”这一要素。

2.历史概念。由于现行高中教材采用模块专题式叙事方式,历史学科的专业性提高,相应的历史概念大大增加。以中国古代政治为例,即有: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三长制;行省制;三省六部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以中国古代经济为例,则有: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柜坊;飞钱;交子;商帮;草市;丝绸之路;井田制;均田制;租调制;休养生息;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应该注意的是:高考中基本不会出现对某一概念本身进行诠释的题目,而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该概念相关史实的掌握及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如: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2010年高考北京卷第13题)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

答案:D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君主专制”这一概念应有透彻的理解,再结合相关历史人物的观点、主张进行判断。

因此,掌握历史概念的重点,应是该概念的内涵、外延及相关史实。

3.历史人物。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见事不见人”则会使历史变得干瘪、苍白,缺乏学科应有的特点与魅力。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现行教材体系的选修本中,便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一模块,而高考中也出现了相应的题目,如:

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

“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2010年高考北京卷第20题)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理念论

C.逻辑三段论D.美德即知识

答案:B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根据题干中“古希腊哲学家”、“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等条件判断出此人应为柏拉图,随后选出“理念论”则顺理成章。

可见,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应将重点置于其最重要的活动、观点、贡献等方面。

三、注意提高对教材的熟悉程度。

如前所述,由于现行教材体例与通史体系的矛盾,加之某些地区存在不同教材版本的差异(如北京即有人教版和岳麓版两套教材),故而很多教研机构及把关教师一般都会为学生按通史体系重编复习资料。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减轻学生复习负担,缺点在于学生在复习中易忽略对教材的使用,从而导致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下降,而当试题中出现对教材原文(特别是教材中的边缘知识如插图、注解、表格、文本框等)进行考查的题目时,丢分现象就会比较严重。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2010年高考北京卷第19题)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答案:A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建立的时间,均出现于注解部分。可见,熟悉教材是历史复习不能忽略的一环。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精选 2

  【考点扫描】

  2001至2007年高考中涉及本单元的内容有: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性质、《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等等。而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动、第四节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第六节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三节课的内容在高考中出现较少。

  【单元要点】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1.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逐步半殖民地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另一方面,中国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封闭和孤立的状态被打破;国内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也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引起了中国社会文化艺术、思想观念和科学教育等诸方面深刻的变革。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始。

  3.从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表明中国人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这样的旧式农民战争。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相继失败,中国革命的重担将落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肩上。

  【复习方略】除了每天所学要及时复习按单元小节整理和背练结合这些传统的办法之外,复习本单元时还要做到:

  1.联系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充当本单元的历史大背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正是世界资本主义突飞猛进的时期,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从一国扩展到多国,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推动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起瓜分世界的浪潮。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发展;同时,随着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也和印度等部分亚洲国家一样,发生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或革命,也就是世界史上所说的亚洲的觉醒。在复习中,学到每一个历史的细节,都要有意识地想一想这时期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中国有没有影响?

  2.抓住核心、突出重点。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近代化,本单元也不例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而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地位,也只有实现近代化这一条道路,各阶层的中国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从近代化的视角去俯视全章的内容,会得到更清晰的认识。

  3.大胆整合章节内容。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是可以打破章节的框框的。比如,我们可以把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看作是洋务运动的必然结果;我们还可以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放在一起考查,既要明白它们之间存在质的不同,更要看到它们之间实际上是有着历史的联系的:它们都是在向西方学习,但学习的层次不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最终失败,之后才有戊戌变法深入到制度层面学习西方,这就是历史的层进性。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精选 3

  1.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的吕祖堂是目前我国仅存的较完好的义和团坛口,现为义和团运动纪念馆。后殿陈列的当年使用的传单和神牌上供奉着宋江、燕青等名号,显系效法梁山好汉。这表明:

  A.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

  B.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侵略斗争

  C.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认识

  D.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答案:C

  ●分析:这是一道具有地方气息的试题,天津是当年义和团运动的中心之一,保留着大量义和团运动的遗迹和文物。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运动,但并不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不是起义,故A项错误;B、D两项虽然本身与史实相符,但与题干中提供的材料没有关系,故也不能选;宋江等梁山好汉的政治追求是接受招安、投效朝廷,义和团供奉宋江、燕青等名号,实际上是扶清灭洋这一口号的体现,这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认识。

  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海军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

  (美)马汉:《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

  ①请阐述上面观点萌生的背景。

  材料二

  洋务派关于海军作战指导方针,比较普遍的认识是:修我陆上之基业,不必争利海中;无事扬威海上,有警时收进海口,以守为战,强调海疆防务,战不如守,而守即为战;提出水师作战应以船为用,以炮台为体,实现水陆相依。

  《洋务运动》丛刊第2册

  ②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材料三

  北洋水师从筹建到成军,清政府一共投入经费一亿两白银。日本政府从1868年到1894年3月26年间共向海军拨款9亿日元,折合成白银才6000万两,相当于同期清政府对北洋水师投入的60%。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的数量比是6:1,中国遥遥领先;非铁甲舰方面,8:9,日本略胜一筹。就火炮而言,无论大口径火炮,还是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均占优势。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26:11,北洋舰队遥遥领先;小口径火炮方面,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92:50!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指挥命令竟是以英语发号。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精选 4

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精选 5

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1.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等是世袭的,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二、如何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1.确立标志: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突出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3.制度的本质:是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

4.内部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矛盾,即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5.发展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同时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和选官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精选_精选范文网

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三年级历史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年级历史复习知识点1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一省制的中枢权力机构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2.棉纺织业的发展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