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经典大全
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相比,知识难度加深,知识点增多,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高中历史,我们要了解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尽快适应高中历史的课程、掌握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下面是高中历史六大高效学习方法,希望各位高中生能从中找到学习技巧。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经典大全 1
高准度理解历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如1997年高考试题第7题“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理论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此题如果能正确理解“施政纲领”的内涵,即变法的具体实施方案,便可轻易选a。又如第8题“‘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该题主要考查门户开放的外延,即影响,为“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
2.完整归纳概念内容。例如1997年高考第14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
.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此题已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归纳,要求选出符合项。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概念所含内容的归纳过程。经过归纳比较,显然②不是共同点,应选没有②的选项。
3.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如1996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6题“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点是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如运用“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实行郡县制、汉初分封等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经典大全 2
1问:历史老师要求课前要预习,怎样预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问:课堂学习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将课堂学习做到实处?
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
(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
(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
3问:高中历史知识点很多,又感觉十分乱,平时读了一遍两遍记不住,我们应怎样去记忆历史知识?
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2)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具体根据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来选择。
4问:我们的选择题老是失分较多,如何做选择题才能少失分?
选择题要做到三步法,即:一审二联三确定:(选项)
一审:1、审问题-----明确问题要求(限定语),确定答题方向。
2、审(读)材料-----找出有效信息,划出关键词(如时间、空间、
历史专有名词、概念词等);
还要能概括材料的中心(主旨)
还要注意一些关联词、代词等(如虽然--但是---不仅---而--- 它、这-----)
二联:
将有效信息与课本或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借助课本或所学知识选择。
三确定:(选项)
直选法;
排除法
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时代特征;
选项是否符合材料信息、主旨(全面准确反映材料信息)
并列选项都不选;绝对化表述往往是错误的
5问:材料题是我们最害怕的,怎样才能做好它?
(1)答题步骤:
审问题→读材料→链接→答题
审问题明方向→读材料找有效信息→链接所学内容→组织答案
(2)注意材料解析题几种问法的区别:
“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的认识”
(3)历史材料题答案信息源
第一类 根据材料 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
第二类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
第三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
第四类 综合上述…的启示或认
开头,结尾,省略号前后 ,出处------
要用书面用语、要点化、序号化、忌照抄材料、分值判断-----书写工整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经典大全 3
1.从历史的整体开始复习,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知识整合。一单元复习结束后,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知识网络化后,要主干到枝节、由概括到具体地定位知识,将每节知识具体定位于某一方面,通过知识定位,做到“点”的清晰。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原因、影响、过程、特点)。复习过程中,既要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又要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只有这样,历史知识才能构成一个立体网络。以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为例:主干知识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四类,每类细节知识点在章节复习时已经过了一遍,直接填到框架结构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点。
2.尽量把知识归类。做到“瞻前顾后、左右逢源”,类似于小专题。“瞻前顾后”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左右逢源”是横向联系,例如同时期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
现在历史学科高考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下降且相对集中,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和理解,因此,在第一轮中以基础知识为主,以小专题的形式将教材的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突出主干知识,便于理解、记忆。中国古代史部分以纵向归类为主,每个单元里不同朝代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对比,不同单元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对比,比如:“秦朝与隋朝相似点的比较”,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初税亩、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一起进行总结归类,整个古代史民族关系处理方式(战争、和亲、册封、行政管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以方位分类(东北、西北、西藏、西南、台湾)总结。也有横向比较的问题,如:百家争鸣和欧洲文艺复兴的异同,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则是以横向联系为主,把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历史的背景中分析,例如: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和对世界的不同影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对比,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也有纵向比较的问题,如: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的异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或一战期间),新思潮的萌发、新文化运动、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等,里边“新”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经典大全 4
历史是一种记忆,皇城古道、爱恨情仇;历史是一种知识,四大发明、唐诗宋词;历史更是一种智慧,存续文化、鉴往知来。我们的先人在不断吸纳、创造和丰富历史文化中,也使人类从愚昧野蛮走向了进步文明。历史上数不清有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不仅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而且也实现了其人生的价值,而这些都与历史的陶冶感悟启迪分不开的。如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了大禹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和万丈豪情。我们景仰他们,珍惜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细细品尝从中汲取到的历史养分,并用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践行他们的品行,必会为我们未来健康、美好的人生涂抹上绚丽的神彩。而历史上更有诸多发明、改革、战争等重大史事,均会给我们未来的人生以启迪和警示,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做法,同样会使我们从中悟出许多道理,学会怎样做事和做人,进而使自己变得更聪慧起来。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经典大全 5
换角度思考是指我们对历史事物在从常规的、角度思考之后,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去思考。这既有利于探索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多种因素,又符合历史创新思维的多维性特征。我们以学习隋朝的大运河为例。对大运河的开凿,常规思维一般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它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二是它劳民伤财,地方官吏乘机勒索百姓,造成民怨沸腾,加上隋炀帝本人极尽奢华,政治腐败,最终导致隋朝灭亡。我们换角度设问:工程如此巨大,无疑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物力,假如随朝经济凋敝,国力贫弱,那么能凿成这条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吗?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就从反而证实了教材上的结论:隋朝经济繁荣。还有,在长达四五千里的复杂地理和水文环境下,巧妙借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通道,这不正好反映了那时的水利勘测和工程设计的高超水平,从而证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巨大创造力吗?这一点也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但又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经典大全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