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一模的知识点分析整理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3

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若是学习动力比较足或是受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或刺激,分数也会大幅度上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历史一模的知识点分析整理总结 1

变化:

(1)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2)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3)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4)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原因:

(1)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发展:

(1)交通工具方面: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四位。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

(2)通讯工具方面:中国传统通讯实行驿站制度。19世纪70年代西方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受其影响,我国的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到20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开通市内第一部电话。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

19世纪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被认为是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报刊;此后的一些报刊有: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改良、革命、新文化的武器,起到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展开斗争,为民主革命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2)电影

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1905年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首映,标志电影事业起步。

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我国无声电影的历史。

1935年,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奖的《渔光曲》是中国第一步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中国电视事业起步。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高三历史一模的知识点分析整理总结 2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改革公民大会; 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高三历史一模的知识点分析整理总结 3

  1.五四运动要求惩办的三个卖国贼分别是曹尔霖、陆宗舆、章宗祥

  1926年北伐三派势力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2.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是南昌起义。

  3.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比较: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

  4.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大革命”,“大”的含义是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5.辛亥革命和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6.揭开了解放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7.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8.①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革命统一战线)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③在我党的历史上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9.①我国政府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②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中美双方有共同利益(不是综合国力的提高)

  10.台湾的统一问题:

  ①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三通。

  ②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第三次国共合作,对台政策与后来的港澳相比,可保留军队。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指的是两种社会制度。“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④1984:“一国两制”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在香港首先应用,香港高度自治不包括外交、国防事务)

  ⑤“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11.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香港的回归。

  12.①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为解决中印、中缅关系而提出)。

  ②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③1954年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13.①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②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

  ①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的合法席位。

  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成为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④1978年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5.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

  第一位访问美国的中国领导人是邓小平。

  16.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正常化。(注意:日本与中国建交早于美国)

  17.中美关系最大的阻碍是台湾问题。中日关系最的阻碍是历史问题。

  18.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①“另起炉灶”主要特点是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

  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主要特点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再考虑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为巩固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③“一边倒”主要特点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9.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

高三历史一模的知识点分析整理总结 4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使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衰落解体。就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3.“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不是洋务企业,而是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商企业。

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5.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6.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尽管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是封建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7.外国资本,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是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其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其特点是自由开放、具有侵略性。

民族资本,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是相对于官僚资本而言的。

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称,其实质是在不同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先是晚清洋务经济(初期),后是南京国民政府时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

8.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9.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10.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11.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

12.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高三历史一模的知识点分析整理总结 5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

  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

  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

  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

  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

  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

  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

  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

  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

  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

  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

  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

  (1)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

  (2)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

  (1)首先要确定观点。

  (2)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

  (3)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

  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

  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2)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

  (3)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

  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a.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b.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c.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三历史一模的知识点分析整理总结_精选范文网

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若是学习动力比较足或是受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或刺激,分数也会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