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重点范文

发布时间: 浏览量:8

高中历史是学习文科的一个很重要的科目,但是拿高分并不容易,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也很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编辑的北京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大全,仅供考生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重点范文 1

1.从历史的整体开始复习,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知识整合。

一单元复习结束后,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知识网络化后,要主干到枝节、由概括到具体地定位知识,将每节知识具体定位于某一方面,通过知识定位,做到“点”的清晰。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原因、影响、过程、特点)。复习过程中,既要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又要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只有这样,历史知识才能构成一个立体网络。以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为例:主干知识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四类,每类细节知识点在章节复习时已经过了一遍,直接填到框架结构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点。

2.尽量把知识归类。

做到“瞻前顾后、左右逢源”,类似于小专题。“瞻前顾后”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左右逢源”是横向联系,例如同时期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

现在历史学科高考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下降且相对集中,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和理解,因此,在第一轮中以基础知识为主,以小专题的形式将教材的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突出主干知识,便于理解、记忆。中国古代史部分以纵向归类为主,每个单元里不同朝代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对比,不同单元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对比,比如:“秦朝与隋朝相似点的比较”,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初税亩、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一起进行总结归类,整个古代史民族关系处理方式(战争、和亲、册封、行政管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以方位分类(东北、西北、西藏、西南、台湾)总结。也有横向比较的问题,如:百家争鸣和欧洲文艺复兴的异同,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则是以横向联系为主,把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历史的背景中分析,例如: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和对世界的不同影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对比,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也有纵向比较的问题,如: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的异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或一战期间),新思潮的萌发、新文化运动、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等,里边“新”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重点范文 2

【什么是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国王或皇帝)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

【明清君主专制特点】

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

A、过程: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A、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B、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

清朝

1、背景: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

A、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B、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必知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美国的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重点范文 3

一.背景

①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②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③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二.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②实行工业复兴法③调整农业生产④实行社会保障,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三.新政特点:

是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四.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

②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了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④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

根本原因: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并宣称议会权力来自国王,和议会发生矛盾。

过程:1640年—1688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2.《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背景:

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胜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内容: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事权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

意义: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影响:

“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①内阁的含义:内阁原来是指国王召集亲信大臣商议国家机密的秘密小房间,后来指决议国家大事的行政班子。

②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纪,内阁的首脑“首相”取代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国王逐渐退出内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从此成为一种象征。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

③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

④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

⑤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度确立。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①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③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英国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化的道路;

④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重点范文 4

1、分封制的影响

(1)西周初期对当时的影响

①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②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2)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的影响

(1)对当时: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及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

①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祭祀、修订家谱、追根寻祖等社会习俗。

③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特点、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害。

4、《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诗歌提供了范例。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被历代诗人不断学习和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

(3)《诗经》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5、从时代背景角度说明儒、法、道、墨家思想主张的特点

(1)儒家的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反映了面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剧烈,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愿望;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分别主张“仁政”“仁义” ,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2)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代表了战国时期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

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3)道家主张“道”和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面对诸侯争霸、割据林立,一种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4)战国时期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6、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及其评价

(1)孔子:“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也体现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孟子: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与民,省刑罚,薄赋敛”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论。

7、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各个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君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重点范文 5

一、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进一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重点范文_精选范文网

高中历史是学习文科的一个很重要的科目,但是拿高分并不容易,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也很多。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北京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大全,仅供考生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目录北京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高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