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经典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我们学生在记忆时,完全按照书本的顺序来记忆知识点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自己总结归纳重要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经典推荐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

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

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

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

(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

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

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

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

(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

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

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

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

(4)发展:民资初发;

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

②清政府放宽限制;

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经典推荐 2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 内容: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 内容: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 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 内容:

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 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 意义: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l) 内容:

①世界是物质的, 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③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④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 意义: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经典推荐 3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具体细节)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经典推荐 4

一、按照通史体系,尽快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

按照惯例,历史学科的第一轮复习应按照通史体系进行,其基本目标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与方法,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知识框架内,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时间是构成历史的最重要因素。以往的教材一般都按照先中国史后世界史、先古代后近现代的通史体例编写。而现行高中历史教材采用的是与以往不同的模块式(或称专题式)叙事方式,即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某一类问题(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概括提炼,集中叙述,打破了过去的通史体例,客观上对学生的复习造成了不便。如果处理不当,易造成同学的知识体系支离破碎,不能把具体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掌握,甚至连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都易造成混淆。因此,高三年级历史学科的第一轮复习应按照通史体例,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按照通史体例,建立起规范的学科知识结构,这是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基础。

二、应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历史是由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构成的。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原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重中之重,历史学科需要同学具备的各种能力与方法,都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的应有之意。因此,掌握基础知识自当成为历史学科复习的重点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经典推荐 5

  1.五四运动要求惩办的三个卖国贼分别是曹尔霖、陆宗舆、章宗祥

  1926年北伐三派势力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2.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是南昌起义。

  3.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比较: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

  4.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大革命”,“大”的含义是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5.辛亥革命和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6.揭开了解放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7.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8.①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革命统一战线)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③在我党的历史上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9.①我国政府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②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中美双方有共同利益(不是综合国力的提高)

  10.台湾的统一问题:

  ①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三通。

  ②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第三次国共合作,对台政策与后来的港澳相比,可保留军队。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指的是两种社会制度。“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④1984:“一国两制”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在香港首先应用,香港高度自治不包括外交、国防事务)

  ⑤“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11.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香港的回归。

  12.①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为解决中印、中缅关系而提出)。

  ②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③1954年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13.①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②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

  ①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的合法席位。

  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成为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④1978年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5.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

  第一位访问美国的中国领导人是邓小平。

  16.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正常化。(注意:日本与中国建交早于美国)

  17.中美关系最大的阻碍是台湾问题。中日关系最的阻碍是历史问题。

  18.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①“另起炉灶”主要特点是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

  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主要特点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再考虑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为巩固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③“一边倒”主要特点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9.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经典推荐_精选范文网

我们学生在记忆时,完全按照书本的顺序来记忆知识点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自己总结归纳重要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知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