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集锦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3

历史属于文科类的科目,需要大家记住的知识点比较多,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起更有助于记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2高考历史备考技巧最新,欢迎阅读!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集锦模板 1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_。东汉称“州牧”,掌军政大权,成为州的长官。借鉴汉初“削藩令”的做法,汉武帝的“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

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

①措施:A、中央:设中书门下省(参知政事)分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并称“二府”。设度支、盐铁、户部“计相”(称三司使)掌财政。B、地方:收精兵,禁军设“三衙”(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

②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_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_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与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集锦模板 2

秦朝建立了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_。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_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_易形成_统治和导致_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_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集锦模板 3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集锦模板 4

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集锦模板 5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变化:

(1)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2)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3)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4)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原因:

(1)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发展:

(1)交通工具方面: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四位。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

(2)通讯工具方面:中国传统通讯实行驿站制度。19世纪70年代西方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受其影响,我国的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到20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开通市内第一部电话。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

19世纪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被认为是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报刊;此后的一些报刊有: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改良、革命、新文化的武器,起到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展开斗争,为民主革命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2)电影

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1905年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首映,标志电影事业起步。

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我国无声电影的历史。

1935年,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奖的《渔光曲》是中国第一步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中国电视事业起步。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集锦模板_精选范文网

历史属于文科类的科目,需要大家记住的知识点比较多,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起更有助于记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2高考历史备考技巧最新,欢迎阅读!2022高考历史备考技巧分析参考答案:做题、背书是文科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