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
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知识点繁多而琐碎,因此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多下功夫。考生也正在复习历史,不知道复习了多少内容了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考点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历史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 1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三历史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 2
首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多看书、常复习、采用一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方法,如:比较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方法(如时间联想法、人物联想法、事件联想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如文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宗教会神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它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而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创世精神,又极大地鼓舞着当时的人们去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也受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资产阶级借助反对天主教会神学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同时它又与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当我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解决这段历史问题。
高三历史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 3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现象是高中历史中的重要内容,从知识结构上讲是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脉络的钥匙。2009年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材对此也有介绍,但笼统的叙述,让一线教师和学生云里雾里。对此,笔者提出几点愚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教材关于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表述
片段一: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片段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由于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成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不少中国土货滞销,如东南沿海一带盛产的土布、土纱的销售而陷入困境。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片段三:
中国的冶铁及铁器制造业、榨油业、制糖业、丝织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部门遭到了沉重打击。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片段四: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教材片段传递出的信息:自然经济解体是伴随着西方经济侵略正式开始,并加速进行的,由此导致失业、影响生计。面对教材的表述,笔者查阅了部分资料,反复思忖,总觉似有不妥,疑问挥之不去。
二、疑问与商榷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为何是近代以后?
片段一中教材编写者认为古代自然经济有变化,但只是“某种程度的分解”。事实上,中国古代史上已存在农产品区域化、专门化生产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等经济现象,必定对自然经济造成分解。如果教材编写者认为上述现象只存在于中国的极少数地区,不具代表性,且解体程度尚浅的话,那么近代初期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主要集中于商埠周围,同样也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显然,教材的这种结论说服力是不够的。
(二)被外国商品倾销分解的经济形式称得上自然经济吗?
除片段二、三、四外,各类配套习题、试题与史家常引用的包世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1],福州官员的奏折“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2],以及《嘉定县志》的记载“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耳”[3]等语,都力图证明外国经济侵略分解了自然经济,以此解释自然经济解体过程。显而易见,这些素材均反映了外国商品倾销对家庭或民营手工业形成了冲击。关键是,在与洋货竞争中败下阵来的手工业究竟能不能看作真正的自然经济?这其中的民营手工业品具有商品因素,此处不作讨论。虽然,自然经济的概念在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但众所周知自然经济是一个与商品经济对应的概念,其显著特征是自给性生产,即生产的目的和结果是获得使用价值,而非价值。前引材料中农民或许是将多余产品售卖,或许生产就是为了销售,或是为偿还债务、地租而销售手工业品,都说明农民家庭手工业品超出自给范围,进入流通领域,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商品。正是在商品化经营的前提下才会出现亏损与滞销。结合自然经济的特征,试问这种由商品、市场等构成的经济现象能称为自然经济吗?也许从广义上讲是可以的,但严格意义上已不是自然经济,而属于商品经济范畴。因此,与其说当时西方商品倾销分解了自然经济,倒不如说是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加速小农家庭经济衰落,也间接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不应始于近代。
教学实践中,也有不少的一线教师用“耕与织”、“棉与纺”、“纺与织”的结合与分离来阐述棉纺织业的盛衰与自然经济解体的关系。事实上,这种理论构架的前提是将早已存在于三对关系中的商品因素划入自然经济范畴,对其市场性和商品行为重视不够。“洋纱洋布破坏农民棉手工业是从棉、纺、织三个结合中的较弱环节,或者说从原有的商品环节上开始的。”[4]因而,不甚了解中国经济结构和农民消费状况时,奔着市场而来的西方国家,首先即是通过竞争排挤中国手工业品,也说明遭西方冲击的不是自然经济本身。
实际上,上述探讨触及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家庭中的各类产品买卖行为如何定性,究竟属于何种经济范畴?
(三)认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应以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败为依据吗?
西方经济入侵一方面击垮了中国旧式手工业,另一方面对工业生产原料和中国的土特产有很大需求,导致广大农民扩大农产品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茶叶就是其中的典型。“福建武夷山北面,在1852年有人看到‘上万英亩的土地都种着茶树,而且大部分的土地显然是最近几年内开垦和种植起来的。’”[5]另外,“据海关统计,加上陆路输俄之茶(未设海关),1868年已达152万担,1880年为220万担,1888年达241万担高峰,以后剧降;到1894年仍有193.9万担,值3317万海关两,比鸦片战争前出口的45万担增加331%”[6]棉花等其他农产品也出现相似的状况,此处不再赘述。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是在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后社会分工的体现,是不折不扣的商品经济。因为它毕竟强化了“生产劳动的分工,使他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市场”[7],说明农产品出售有可能从需求与购买力上扩大中国的商品市场。同时,农民极度贫困,缺乏起码的购买力,必须穿着自织土布,减少开支。所以西方商品倾销企图利用价格优势短期改变中国农民的消费习惯,冲击自给性家庭生产几乎不可能。“一直到80年代西方侵略者还不得不承认:只有当中国‘农民得到较好生活水平,并且让他们的妻女去受教育,到那时我们的纺织品与手织的土布的竞争才更加有利’”[8]。以上事实和推断说明:若以近代作为自然经济解体的时间起点的话,西方掠夺原料客观上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水平才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首要事实依据,而教材以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作为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不妥的。况且,抛开历史本身,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也可以发现:私有制时代,人性的弱点在追逐利益方面暴露得比较彻底。农产品的市场化运作即是逐利的客观历史再现,不自觉地分解着自然经济。
(四)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一直是正向进行吗?
结合片段二、三,在近代前期,自然经济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60年代起加速分解。乍看之下,似乎伴随西方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从一开始就是正向、加速进行。从逻辑上推断:自然经济解体,自由劳动力增加,商品市场扩大,这种现象将呈连锁反应循环式地推开。这种推理似乎合情合理,然而根据陈旭麓教授的研究,当时中国“没有足够多的新式生产部门可以吸收他们。他们的多数只能重新挤入密集的农业人口,在更加苛刻的困苦条件下再次组合成自然经济”[9]。陈旭麓先生还列举了光绪年间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的情况加以佐证。
如此一来,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逆向表现—强化自然经济。当然,商品经济浪潮已然到来,逆向表现不是潮流的方向,不具持续性。
三、结语
人民版必修二关于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问题上,无论时间、过程、标志、解体经济自身性质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分析、阐释。
进一步讲,由于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与导向性,因此,建议在叙述史实前有必要对重要历史概念进行解释,在叙述历史过程中也不应回避矛盾现象,真实的历史是形成正确历史思维和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同时,正视史学界的争议,因为分歧恰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批判质疑精神的重要途径。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对历史负责,要对下一代负责,要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尽责。
高三历史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 4
1.五四运动要求惩办的三个卖国贼分别是曹尔霖、陆宗舆、章宗祥
1926年北伐三派势力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2.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是南昌起义。
3.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比较: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
4.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大革命”,“大”的含义是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5.辛亥革命和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6.揭开了解放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7.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8.①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革命统一战线)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③在我党的历史上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9.①我国政府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②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中美双方有共同利益(不是综合国力的提高)
10.台湾的统一问题:
①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三通。
②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第三次国共合作,对台政策与后来的港澳相比,可保留军队。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指的是两种社会制度。“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④1984:“一国两制”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在香港首先应用,香港高度自治不包括外交、国防事务)
⑤“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11.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香港的回归。
12.①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为解决中印、中缅关系而提出)。
②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③1954年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13.①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②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
①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的合法席位。
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成为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④1978年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5.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
第一位访问美国的中国领导人是邓小平。
16.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正常化。(注意:日本与中国建交早于美国)
17.中美关系最大的阻碍是台湾问题。中日关系最的阻碍是历史问题。
18.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①“另起炉灶”主要特点是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
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主要特点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再考虑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为巩固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③“一边倒”主要特点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9.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
高三历史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 5
多种记忆法记牢大事件
孙立伟(哈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在距离高考还有100多天的时间里,许多学生在复习中还存在着记不住基础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时不够准确的现象,但只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取得实效。
高三历史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