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详细梳理精选总结
相关文章
对学习历史有兴趣的人就会主动地去背,理解着去背,就能把握历史学习的要求。只要我们留心把生活和书本的东西结合起来,就能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总单元的必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详细梳理精选总结 1
1.①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天津条约》开放10处,其中属于今天广东省的有潮州(后改为汕头)
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
④《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先行改革的两个省份是安徽和四川。
最先实行开放的两个省份是广东和福建。
4.①1980年建立四大经济特区分别是_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注意: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属于广东省的?)
②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③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①近代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②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③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开通在南京。
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台湾省。
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报刊创办于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⑥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创办于上海。(《申报》)
6.①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就侵占了整个东北。
②1932年日军袭击了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③1935年日军为侵占华北,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总称为“华北事变”。
④1937年7月制造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⑤1937年8月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7.①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
②1928年为阻挠国民政府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③1937年12月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④1941年在河北制造了潘家峪惨案。
⑤在东北成立“731部队”有中国活人作试验。
8.①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
②1940年下半年,中共组织了百团大战。
③1942年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国民政府组织了中国远征军。
9.①“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③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④新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三座大山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国内矛盾、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建立。
⑤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10.①最早提出近代化方案,最早提出以法治国,最早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最早提出新式学堂,最早提出平等外交的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②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1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2.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
①“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是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是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③“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13.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改革开放。
14.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孙中山)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详细梳理精选总结 2
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详细梳理精选总结 3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发展要求: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性的战争成为可能
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原因、表现、后果)
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原因)
5.导火线(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基本要求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认识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感受现代战争的残酷性。(2)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史实;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
发展要求: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2.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时间:1914年——1918年 主战场:欧洲 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
3.经过(1)第一阶段:1914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3)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上战役:西线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坦克)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海上英德日德兰海战
(4)第三阶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美国参战 (1)1917年4月
(2)美参战原因:A 美德关系:一战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德国宣布“无限制潜水艇战”, 为美参战提供借口 B 美国与协约国关系:经济联系的加强密切;为保证巨额贷款能归还,希望协约国能胜;俄国二月革命,战争形势有利于同盟国,美国担心自己利益受损 C实质:分享胜利果实,凭借经济实力,争夺世界霸权。
(3)参加一战影响:A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美国对德宣战后,先手派遣200万军队开赴欧洲战场;1917年6月派遣几十艘军舰协助英国海军,进一步限制德国,使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归于失败。
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更给协约国带来了巨大好处。美国不仅中断了对德、奥的军火供应,而且大幅度提高对协约国的贷款,达350亿美元,从物资上为协约国的最终胜利准备了条件。
C美国参战,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美国宣布参战后,中国等国纷纷参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的绝对优势
4.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同盟国失败原因:(1)在经济实力方面,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同时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十分明显。
(2)国际力量对比的改变不利于同盟国集团。A战争爆发后,日本参战,夺取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B意大利背弃盟约,倒戈协约国。C美国参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 D一大批国家加入协约国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3 )、同盟国的内部矛盾。长期战争激化了参战各国的矛盾,而同盟国表现得更加明显
(4) 俄国的退出。美国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而俄国的“二月革命”把交战国的反战运动推向高潮。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使俄国退出了战争,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和平问题,这也成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推动力。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感悟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精神损害
(2)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
(3)促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十月革命等)
(4)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战后出现了人类历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国联
(5)成为新技术的发展的催化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6)促使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开始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7)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及和平主义思想影响深远)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详细梳理精选总结 4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性质: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部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理解分封制基本内容:
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权利: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了解郡县制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始于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县令或县长由朝廷(皇帝)任命。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直接有效的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对秦朝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行省制度:元朝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了解我国古代主要的监察机构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级别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废丞相: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的罪名,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设内阁:丞相废除后,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清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a、皇权失去了约束和监督,使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b、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助长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c、必然导致官僚机构得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详细梳理精选总结 5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原因:?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21年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5)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①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②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评价
①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第一,世第二。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度;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③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
(2)特点和影响
①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②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四、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
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新政的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①背景: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②措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
(2)福利改革
①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②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⑤评价: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详细梳理精选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