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历史小故事典故参考整理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历史人物,它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在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小故事典故参考整理 1

周公——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平定三监之乱后,大行封建,营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与发展周朝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营建洛邑。相传他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制、分封制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汉朝的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业绩,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直到唐开元时期,有着强烈权力欲的唐玄宗作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厉王出奔后的“周召共和”,于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唐朝的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

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伯夷——史载最早宁愿饿死不食周粟的抱节守志之人

商末孤竹国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子姓,名允,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至父死,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父命为尊,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齐同往西岐,恰遇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畏强暴,叩马谏伐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姜子牙曰:此二人义人也,扶而去之。”……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古之贤者多善操琴,伯夷就是一位古琴大师,他创作的古琴曲《伯夷操》流传至今。伯夷生前主要生活在燕山南路唐山地区。燕山一带历来多隐逸之士,他们多善弹古琴,伯夷遗韵也因此传之不绝。于是,渐渐的在这一带形成了一个古琴流派,称为燕山琴派。燕山琴派弟子们代代相传,世世相因,琴风所致,云开雾散,天清气朗,为伯夷精神又增添了一大传奇。世人皆知伯夷贤,谁闻伯夷琴声远。燕山走来王燕喜,一曲“孤竹”天下传。

历史小故事典故参考整理 2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故事

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今天的中国人,往往会说自己是“炎黄子孙”,这里的“炎黄”就是指远古时两个着名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6世纪初期,距今约四千六百年。那时,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据说炎帝和黄帝同是少典的子孙,原来是一族,后来分散迁移,一个住在偏西的姬水附近,一个住在偏东的姜水附近,时间久了,风俗习惯的差异使他们变成了两个部落。

相传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有一天晚上,附宝看见一道明亮的电光环绕着北斗星,照得天地一片通明,她因此怀孕。附宝怀胎二十四个月后,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满屋缭绕着紫气,他就是后来的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很有天赋,几个月就会说话,长大后聪明能干,通晓天下大事,十五岁时就被百姓推举为部落首领,成年后更是能力非凡,很有魅力。

炎帝神农氏这一支部落发展较早,传说神农氏“三岁知稼穑”,不仅天生懂得播种,还发明了草药,为百姓治病。他们发展农业,比其他的部族强盛,地位较高。因此,当时各个部落公推的首领是炎帝神农氏。但是神农氏的后代比较软弱,没有威信,势力渐渐衰弱,所以各个部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互相攻击,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在这些部落中,蚩尤部落尤其强悍。传说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因为他们穿着花纹奇特的衣服,还在身上画着花纹,于是人们就说他们“兽身人面”;因为他们战斗时懂得用铜块铜片保护头部,就像今天用头盔保护头部一样,于是传说里他们就成了“铜头铁额”,而且他们擅长用金属制造剑、矛、戟、盾等各种各样的兵器。蚩尤常常带领他强大的部落侵略别的部落。炎帝起初采取和好政策,重用他们,但是蚩尤看到炎帝势力已很微弱,就想吞并他,取代炎帝的地位。于是就起兵攻打炎帝,把炎帝打得落花流水,并侵占了炎帝的地盘,自己也称炎帝,想做各部落共同的首领。

炎帝被蚩尤打败后,逃到黄帝那里请求援助。黄帝很不满意这种情况,于是就操练士兵,联合各部落首领攻打蚩尤。经过许多次血战,黄帝先后杀死了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并最终活捉了蚩尤。黄帝命令给蚩尤带上枷锁,然后处死他。因为害怕蚩尤死后作怪,所以黄帝又下令将他的头和身子分别埋葬在相距甚远的两个地方。之后,黄帝把蚩尤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英勇作战,也用来恐吓敢于和他作对的部落。意思是说:你们不要忘掉蚩尤的下场,他那样凶狠,一样被我们捉住杀了。你们都怕蚩尤的坚甲利兵,我们征服了蚩尤,又得到了他们的兵甲,所以你们还是不要不自量力、轻举妄动了。黄帝取得胜利后,得到了许多部落的支持,渐渐成为所有部落的首领。于是各个部落的首领都尊奉黄帝为天子,代替了炎帝,炎帝从此失掉了各部落共同首领的地位。后来黄帝将炎帝召回辅政,炎黄两个部落开始融合。

黄帝在位期间,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一直兢兢业业,操劳不息,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他逝世后,他的孙子继位,就是颛顼帝。颛顼逝世后,帝喾继位;帝喾逝世后,尧继位,后来尧又传位给舜。黄帝和颛顼、帝喾、尧、舜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帝。

历史小故事典故参考整理 3

季札挂剑

《史记·吴太伯世家》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季札第一次出使晋国,路过北方的徐国。徐国的国君十分喜欢季札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心里知道徐君的想法,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家,所以没有把剑送给他。

后来他出使完成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为何还要把剑送给他呢?”季札说:“虽然当初没有说过,但我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小编解读

季札只是在心里应允了别人,却仍然把它当作诺言来践行,因为在他心中,践诺守信是准则更是信仰。反观今人,有多少人对亲口承诺过的事情随时反悔,甚至对白纸黑字的合同肆意撕毁,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已经消失殆尽。

历史小故事典故参考整理 4

神机妙算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的势力,一统天下。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对付曹操。

东吴的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总想把他除掉。一次,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要造出十万枝箭,否则就会被斩首。周瑜暗自高兴,觉得诸葛亮肯定完成不了任务,可以借机除掉他。可是,诸葛亮早已想出了完成任务的办法。他私下向鲁肃借了二十只快船,每只船上都立了一千多个草人。第二天凌晨,诸葛亮趁江面上大雾笼罩,下令将草船驶近曹军水寨,装作攻打曹军的样子。

曹操看到这种情况,下令用箭射向对方。霎时间,曹军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射箭。不一会儿,二十只船上的草人已经挂满了箭。诸葛亮让船上士兵齐声高喊:“谢丞相借箭。”等曹操明白时,诸葛亮的草船早已驶远了,曹操悔恨不已。周瑜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后,万分感慨地说:“诸葛亮灵巧的心思已达到神奇的程度,我的确不如他啊。”诸葛亮巧借东风诸葛亮与周瑜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只有借助东风才能火烧曹营,周瑜为此心急致病卧倒在床。

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后,要求周瑜为他搭起九尺七星坛做法。

几天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蜀军借助东风火攻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历史小故事典故参考整理 5

“历算第一家”梅文鼎介绍

明末清初,朝代交替,中国传统数学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随着西学东渐,从西方传来了较为先进的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一些科学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梅文鼎更是被称为“历算第一家”。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梅姓在百家姓中可能是一个小姓,但在宣城却堪称第一大家族。从北宋诗人梅尧臣到清朝数学家梅文鼎,再到近代文人梅光迪,宣城梅氏可谓人才辈出。梅文鼎曾经也想在科举场上取得荣耀。他十五岁时就中秀才,有“神童”的美誉,但后来却屡战屡败。在科举考场上几次都不能中,转而学习历法算学,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梅文鼎从二十七岁起就开始学习数学和历法,终身研究学术。清朝初期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对梅文鼎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对当时已传入中国的西方历法、数学体系认真学习,写了一本《中西数学通》,介绍了当时世界数学的许多知识。这本书融会贯通了中西数学,是一本集古今中外之大成的书。

康熙十一年(1672年),梅文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着作《方程论》,在中国数学史上首次明确地改变了传统数学中代数、几何不分的做法,梅氏参照西方数学体系,对中国数学内容加以重新划分。

数学着作《几何原本》由明人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译出了前六卷,但遗憾的是该书翻译了半个世纪后仍然被人束之高阁,直到梅文鼎出现。梅文鼎根据《几何原本》写了《几何通解》等书,解释欧氏几何学,后又写了《平三角举要》《球三角举要》《环中黍尺》等书介绍西方的三角学。介绍和研究三角学,是梅文鼎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三角学正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中最不足之处,中国古代数学名家普遍缺少“角”的概念。而梅文鼎在《平三角举要》等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各种公式定理及其应用。为此他还设计了一些仪器,可以清楚地显示球面三角的边角关系。

梅文鼎认为数学来源于实践,他并不否认西方数学理论的优越性,主张“去中西之见,以平心观理”,但是坚持西学中源的观点。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初夏,康熙皇帝南巡。在山东德州的船上,三次接见梅文鼎,与他畅谈甚欢,并亲题“绩学参微”送给他,嘉奖他在天文历算方面的杰出成就。“绩学参微”的含意是:治理学问,能领悟微妙的意旨。

梅氏祖孙四代人,就有十多位数学家。其中梅文鼎长孙梅珏成,更是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幼承家学,历算造诣深厚,历经康、雍、乾三朝,被誉为“三代帝师”,晚年退休,乾隆帝赐良田美宅。

梅文鼎是我国承前启后的杰出天文学家、数学家,与英国的牛顿、日本的关孝和同称为世界科学巨擘,是中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最有成就的数学家之一。梅文鼎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毕生的科学成就,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他去世后,康熙帝特地命江宁织造为他治丧,营造墓地,给予了极大的荣誉。

梅文鼎去世后,后人立即对其着作进行全面整理,并于雍正元年(1723年)刊刻出版,名为《梅氏历算全书》。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入日本,对江户时代日本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历史小故事典故参考整理_精选范文网

历史人物,它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在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人物故事(一)雷震子——封神演义中人物周文王第一百子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角色,面如青靛,发似朱砂,眼睛暴湛,牙齿横生,出于唇外;身躯长有二丈,使用一条黄金棍,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阐教门人云中子的徒弟,封神演义人物之一。 “两枚仙杏安天下,一条金棍定乾坤。 风雷两翅开先辈,变化千端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