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2023)
进入高一年级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1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农业 余粮收集制
(2)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3)商品 禁止商品贸易
(4)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内容:
(1)农业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品允许自由贸易
(4)分配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
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使苏俄出现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工农联盟,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有必要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斯大林模式”
列举“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计划就是法律”;
(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大清洗运动。
三、苏联的改革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经济上:
①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措施有三点:
Ⅰ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Ⅱ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Ⅲ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四、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
主要内容:
(一)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困难重重,难以奏效。于是将改革的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二)政治改革:
1.内容: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后果: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2
一、改善记忆效率的策略
普及人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主要利用历史第二课堂,开设高中历史复习记忆微型讲座,邀请在记忆心理学方面有专长的老师讲解人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也适时地让少数在这方面学有心得的学生现身说法。当然,记忆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指望通过几次讲座就能让学生谙熟其规律是不现实的。为了能够让学生持久关注这一问题,课题组成员还分工编印了名为“探究人脑记忆奥秘,改善历史记忆效能”的小册子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一步学习和消化。
二、杜绝满目地背诵
高中历史课外书看得太多太杂溶剂记不住,甚至混乱你原本已经记住额高中历史知识,这个现象在我们当时的班上的一些女生身上我感觉特别严重,这是个误区。
三、调动各种感官
实践告诉我们,记忆时若只有一种感官单通道地记忆,效果远不如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好。高中历史复习有效复习所以在记忆高中历史知识时,除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外,还应多动口、多动手,以增强记忆效果。当然,历史记忆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在今后的教研实践中充分调动广大师生,不断挖掘校本资源,才能把“如何改善历史记忆效率”这一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为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3
春天短暂原因:
(1)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可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最大的因素是列强的侵略)
(2)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攫取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4)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此外,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
4.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
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
特点:
(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求发展,逆境中奋进,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4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的开端)
自查点: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
十月革命的历程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3.实践: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过程: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标志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包括26课)(现代:中国)
自查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标志、意义?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设的内容?
1966-1976的原因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
“一国两制”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和实践表现?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的表现、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中央政府针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标志?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有哪些?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1966-1976
主要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
表现: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典型的事例是刘少奇冤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空前地践踏,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三、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2000年一系列法律的颁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行政复议法》的出台,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民主建设:最突出的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普及,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形成过程:“一国两制”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使构想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成功实践: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政府分别在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正式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台湾问题:国共内战遗留的中国内政问题。目前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一是岛内的台独势力,二是外国干涉势力。中国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五、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建国初期
外交政策:建国初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第一次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外交活动: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2.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70年代外交重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改善。
中日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正式建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①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②外交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特点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维护中亚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5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政权的成立的背景:
(1)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立新政权迫切需要。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七届二中全会:
①主要内容: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全国胜利后,中共的基本政策以及总任务等。
②意义: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新政权的筹建
(1)新政协会议:
主要内容:国名、国旗、国歌;《共同纲领》、《新政协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3、成立:时间、国家性质、中央政府等。
4、意义:略。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方人代会的建立:意义:为全国人代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召开。
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其具体内容是: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国家主权、公民的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得得方向和途径。
评价:体现出两大基本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②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2、中共领导下的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背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任务结束。
(2)确立:1954年12月,政协二次会议通过。
(3)发展:1956年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1)历史原因:大杂居,小聚居。
(2)现实原因:保证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正式确立:《五四宪法》规定在民族自治区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
3、概况:五个自治区。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知识拓展与补充
1、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等。
2、八个民主党派:致公党、农工党、民盟、民进、民建、九三、台盟、民革等。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