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_从实验学化学总结推荐
相关文章
标准初中化学实验室是怎么样的?小编在此整理了,希望能帮助到您。
专题一_从实验学化学总结推荐 1
一、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一般安排在八、九年级学习(五四制在八年级开设),因为某些原因(如内容抽象、老师严厉、没有实验、要背诵的太多等),可能有时候你不太喜欢化学,但它不仅是中考科目,也是我们衣食住行离不开的一门自然科学,因此不得不去学。既然非学不可,那为什么不用心去学呢?要给自己一点信心,鼓励自己能学好,不要害怕困难。必须记忆的、该做的,怎么省也省不掉,那就不如早点背诵、早点练习,这样也就早点会了。
学好化学,激发兴趣很关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化学很有意思:那形形色色的化学用语、造型美观的化学仪器、多姿多彩的化学实验、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疑惑等,这些都可以使你对化学产生好奇心。尤其是你用学到的化学知识攻克了一道难题、解决了身边的一个问题,那该是多么惊喜,周围世界的神秘面纱也慢慢被揭开,物质变化的规律跃然纸上。
二、辨析概念,不断发展理性思维
化学基本概念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和骨架,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要注重剖析概念的内涵(指概念的本质属性)、明晰概念的外延(指概念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只有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正确认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不断提高我们的理性思维水平。
例如氧化物的内涵是“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外延是“属于化合物”,这样你就知道高锰酸钾(KMnO4)、氢氧化钙[Ca(OH)2]、硫酸(H2SO4)等是含氧的化合物而不是氧化物,氧气(O2)、臭氧(O3)是单质而不是氧化物。
再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其外延是“一切化学变化”。把握了这些,你就知道100g水凝结为100g冰是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因为这是物理变化;1g氢气和9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的水是9g,而不是10g,因为参加反应的氧气只有8g(剩余1g)。
还要重视对基本概念进行对比,这不仅能揭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能进一步深化概念。
例如学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时,要了解纯净物与混合物是并列关系,单质(或化合物)和纯净物是从属关系,化合物与氧化物是包含关系等,这样你就明白了硝酸钾溶液属于物质中的混合物,硝酸钾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也是化合物中的盐。
再如,有的概念是对立关系,如燃烧和灭火、氧化与还原等。知道了这层关系,你就能认识到“控制燃烧的任一条件”就能灭火。
三、多做实验,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日常学习中,不仅要熟悉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手段,还要重视对实验过程的体验,知道实验所包含的科学方法,了解实验有待改进的地方,尤其是注重利用化学实验探究身边的物质与现象。这样就能在实验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发展化学观念、丰富科学素养。
例如课本上“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硬件组成是广口瓶和配套的橡皮塞、长柄插入橡皮塞的燃烧匙、导管及止水夹、盛有水的烧杯等;涉及的化学原理是“磷在密闭体系内燃烧消耗其中的氧气,同时生成体积可以忽略不计的五氧化二磷固体”;蕴含的科学方法是“等量替换法”——以“外形可见、体积容易测量的水”等量替换“没有颜色、极易逸散的氧气”。由于课本上该实验是将磷引燃后再伸入广口瓶里,造成实验结果误差大、实验过程有污染,至此又可以引发对该实验改进方案的探讨——如果“先将磷封闭于广口瓶内再设法引燃磷”则可以圆满地回避上述不足。
在化学实验中还要注意分析疑难实验或常规实验中的疑难问题、异常现象等,以理清实验的来龙去脉、澄清对实验的模糊认识。
例如设计“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一个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不能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化学反应,否则无法推出其中的某个化学反应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保持不变;对于有气体放出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不能用气球封闭容器口,否则气球变大,浮力增加,托盘天平会失去平衡。
还有“CO还原氧化铁”实验,由于还原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即Fe2O3先被还原成Fe3O4,Fe3O4再被还原成FeO,最后FeO被还原成Fe,因此实验时玻璃管中得到的黑色粉末不一定是铁,也可能是Fe3O4或FeO。若要检验还原的固体产物,不能使用磁铁,可以使用硫酸铜溶液、稀盐酸或稀硫酸。
四、联系实际,增强学以致用能力
关注社会、联系实际,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化学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化学既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时代主题。
例如,烧烤店为什么用木炭而不用木柴作燃料呢?其实,答案就在木炭的可燃性中。仔细观察木炭、木柴燃烧的现象就会发现,木炭燃烧发光(没有明火、不冒烟),放出大量的热;木柴燃烧也放出大量的热,但会产生火焰、冒黑烟。因此,用木炭烧烤羊肉能使其受热均匀,不易被烧焦,也不会被熏黑。
可能有人会说,有时候看到烤肉的木炭中冒出了明火,那可能是肉比较肥,里面的脂肪熔化滴到木炭上,脂肪燃烧会产生火焰(所以用来烧烤的肉一定要挑选脂肪少的);也可能是木炭在氧气不足时燃烧产生CO,CO燃烧产生火焰(所以烧烤时常借助于鼓风机向炉内吹风);还可能是木炭没烧透就出窑了,里面含有较多的有机杂质(所以烧烤店一定要挑选上等质量的木炭作燃料)。
以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联系社会,就能不断地提高我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会归纳,构建化学知识网络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技能多而散,若采用归纳法可使复杂内容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主干化,从而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常用的归纳方法有缩略归纳、韵律归纳、谐音归纳、对比归纳、网络归纳等。
像“缩略归纳”,就是从需要记忆的内容中找出关键性或概括性的字词或数字作为提示,“以点代面”。例如“粉末状药品的取用”可以归纳为“一斜二送三直立”,“块状或大颗粒状药品的取用”则归纳为“一横二放三慢竖”。
还有“谐音归纳”,就是根据所要记忆内容中的关键字词读音,归纳出另一句读音相同或相近的简短语,再利用两者音调相谐而产生联想。如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验室制氧气的操作顺序,可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即: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收集氧气;将导气管移离水槽;熄灭酒精灯。
六、掌握方法,提高学习化学效益
学习任何一门课,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熟练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因为方法常常比知识更重要。
学习化学离不开解题(特别是在复习阶段),解题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要学会根据题型和题意选择解题方法,从而形成娴熟的解题技巧。
例如做选择题,有直选法、排除法、估算法、逆向法等,如果运用恰当,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排除法”,它是解答选择题常用的基本方法,一般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步缩小选择范围,不断“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专题一_从实验学化学总结推荐 2
1.称量前天平要放平稳,游码放在刻度尺的零处,调节天平左、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
3.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应放在纸上称量。
4.易潮解、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5.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处。
虽然,在化学实验室里,这些仪器很普通。但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多注意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每一次化学实验可以做到安全又标准。
专题一_从实验学化学总结推荐 3
1.哪个反应慢先点哪个.
2.分前后的话,一般先点后面的,这样前面的生成物直接可以和后面的反应.
3.但是如果后面的需要纯氧气或氢气的话,就先点前面的,排出后面的空气.
全部整理就在这里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专题一_从实验学化学总结推荐 4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操作步骤: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止水夹加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2.实验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实验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注意事项:①红磷要取足量或过量;②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③止水夹夹紧;④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⑤要冷却完全。
二、高锰酸钾制氧
1.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2.实验现象:有大量气体进入集气瓶中。
3.实验结论:利用高锰酸钾可以制氧。
4.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
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三、电解水
1.操作步骤:在一个盛有水的水槽中倒立两支盛满水的试管,接通
直流电源,观察电极上和试管内有什么现象发生。切断装置的电源,在水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把试管取出,直立后松开拇指,立即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进行观察。
2.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了气泡,通电一段时间以后,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大约为1:2。伸入正极试管里的带火星木条燃烧,负极试管里的气体/燃烧并出现淡蓝色火焰。
3.实验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4.注意事项:①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②在实验进程刚开始时,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与1:2不符,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会溶解一小部分;氢气难溶,反应速率较慢,所以氢气较少。
四、木炭还原氧化铜
1.操作步骤: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用酒精灯加热混合物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结论:碳具有还原性。
4.注意事项:①反应完后先将盛有石灰水的试管移走,防止液体倒吸进入试管,使热的试管炸裂。②实验完毕不能立即将试管内的物质倒出观察,防止高温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重新氧化成氧化铜。
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1.操作步骤: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在玻璃管里放入氧化铜,先通CO,后加热,反应完毕先停止加热,至玻璃管冷却后停止通入CO。
2.实验现象: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末端导管处产生蓝色火焰。
3.实验结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4.注意事项:实验前要对一氧化碳进行验纯。
六、铁的冶炼
1.操作步骤: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在玻璃管里放入氧化铁,先通CO,后加热,反应完毕先停止加热,至玻璃管冷却后停止通入CO。
2.实验现象:玻璃管里的粉末由红棕色逐渐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结论:炼铁的原理就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
4.注意事项:反应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停止通气。
七、铁制品锈蚀条件
1.操作步骤:
(1)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和水接触。
(2)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以赶走水中溶解的空气)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加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3)将第三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根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
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并认真做好记录。
2.实验现象:Ⅰ中铁钉生锈,Ⅱ中铁钉不生锈,Ⅲ中铁钉不生锈。
3.实验结论:铁生锈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4.注意事项:①要用蒸馏水;②要用洁净无锈的铁钉。
专题一_从实验学化学总结推荐 5
(括号内为杂质)
1.乙烷或甲烷(乙烯) 溴水 洗气
解析:乙烯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变成了液体,而乙烷不能。
2.乙醇(少量水) 加入新制的生石灰 蒸馏
解析:水与CaO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乙醇易挥发,加热蒸馏即可得到乙醇。
点评:氧化钙除去较多的水分,乙醇和水属于互溶的液体,采取蒸馏的方法
3、乙醇(乙酸) 加入新制的生石灰或NaOH 蒸馏
解析:乙酸与CaO反应生成乙酸钙,乙醇易挥发,加热蒸馏即可得到乙醇。
4.溴苯(溴) 氢氧化钠溶液 分液
解析:Br2 +2NaOH=NaBr+NaBrO+H2O,生成的盐NaBr和NaBrO都易溶于水进入水层,而溴苯在常温常压下不与NaOH反应,而且难溶于通过分液取下层既能得到溴苯。
5. 硝基苯(混酸) 氢氧化钠溶液或水 分液
解析:利用浓硫酸和浓硝酸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或易溶于水的性质使混酸进入水层,硝基苯难溶于水,密度大于水,在下层。
6.乙酸乙酯(乙酸、乙醇) 饱和碳酸钠溶液 分液
解析:乙醇溶解在碳酸钠溶液中,乙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均进入水层,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在上层,通过分液即可分离。
7.肥皂(甘油) 饱和食盐水 盐析、过滤
解析:加入饱和食盐水使肥皂发生盐析,再通过过滤滤出肥皂即可。
专题一_从实验学化学总结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