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参考经典
相关文章
智慧,是人的知识、胆识、意识与把握客观世界相结合的结果。知识,学识的深厚、广博是基础,胆识是视野、胸怀、气质、判断、能力结合升华,帷幄运畴才能的表现。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古代经济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参考经典 1
一是“基础知识巩固战”
对前期网课内容进行“回头望”,吃透历史概念、历史时空等基础知识,让基础更“牢”。
二是“专题知识梳理战”
二轮复习需要梳理不同的历史小专题,通过专题复习强化历史认知,深化历史理解,培养历史核心素养,让认知更“高”。
三是“时事热点结合战”
尤其要结合中国疫情防控、扶贫攻坚、财税政策、外交政策以及世界股市、全球合作防疫等热点,科学设计问题视角,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的视野更“阔”。
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参考经典 2
各朝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1、秦与匈奴:派蒙括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移民置县,修筑万里长城御其南下
2、汉与匈奴 ①与西汉:a、西汉初期——“和亲”,贸易往来。作用:暂时缓和了匈、汉关系,但未真正解除威胁;b、汉武帝时--“战争”。作用: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漠北;c、汉元帝时--“和亲”,昭君出塞。作用:密切了汉匈关系,经济、文化来往增多,十多年和睦相处。②与东汉:a、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北匈奴仍威胁中原及西域;b、东汉前期—“战争”,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匈奴。作用:北匈奴政权瓦解,威胁解除
3、汉与西域:①与西汉:a、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时间、概况、意义);b、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与东汉:a、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b、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4、秦汉与越族:①秦征南越;修灵渠;置岭南三郡;②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九郡
5、汉与西南:汉武帝设郡县
(二)、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1、与突厥: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②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③唐高宗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④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
2、与回纥:①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②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回纥兵助唐平安史之乱;④唐肃宗开始,几次和亲;⑤回纥人来中原经商,部分贵族开始修宫殿定居。
3、与靺鞨:①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②开元初,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4、与南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5、与吐蕃:①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和亲;②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册命”;③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和亲;④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长庆会盟”。
(三)、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封建生产关系传播,民族大融合)
1、与契丹:①宋太宗两次北伐,结果失败,宋由进攻转向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与镇压;②澶渊之盟(1005年)a、背景: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宋真宗亲征,士气大振,辽提出议和b、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c、影响:“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使宋辽边境安宁,双方贸易兴旺,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2、与党项: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很大,元昊请和(1044年)①内容:a、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其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b、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c、重开边境贸易。②影响:从此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3、与女真:①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②岳飞抗金 ③绍兴议和(1141年):(四)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汉族迁居边疆、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入居中原与江南民,加强了民族融合
2、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在元朝时已被视为汉人
3、新的民族回族开始形成
4、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五)、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蒙古(蒙古族)①明a、初期:相对安定,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剌接受明封号b、中期:关系紧张,瓦剌骑兵曾直抵北京,明修缮长城抵御c、后期:和平友好,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封号,恢复封贡互市②清a、粉碎准噶尔部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南北,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b、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年,渥巴锡)
2、新疆(维吾尔族回部)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统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藏(藏族):①明a.在乌思藏设立卫所;b、任用藏人担任官吏;c、建立僧官制度; d、西藏各教派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②清:a、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册封五世-为“-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b、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管理西藏事务 c、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清朝对-、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4、西南 ①明朝a、实行土司制度;b、永乐年间,开始改土归流②清朝:大规模的改土归流a、条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b、意义:加强了清朝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东南(台湾)①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②1684年,设置台湾府③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参考经典 3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参考经典 4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建立者?继承者是谁?
夏朝 禹 禹的儿子启
2、新的王位传递制度?夏朝的亡国之君是谁?
世袭制 桀
3、商朝的建立者?商朝中期的迁都事件?暴君是谁?
汤 盘庚迁殷 商纣王
4、西周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通过哪次战役?
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 镐京(今西安) 牧野之战
5、西周开创了什么制度?分封的对象?
分封制 宗亲和功臣
分封制的目的?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为了巩固统治)
诸侯的权力?诸侯的义务?
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
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分封制的四个等级分别是?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的作用?
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消极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强大后会威胁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6、夏商西周散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出现了暴君,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夏商西周的灭亡给我们什么启示?
暴政可以亡国;只有施行仁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1、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食器发展为礼器
2、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代表作品?
泥范制作法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3、甲骨文的含义?最早出现于哪个朝?发掘的地点?
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商朝 河南安阳殷墟
甲骨文发现的意义?(①②)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4、甲骨文的造字特点?(①②③④)各举一例?
象形(日、田、人)
指事(上、下、本、末)
会意(明、从、休)
形声(河、饭、露)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春秋时期农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诸侯崛起的表现有哪些?(①②不再……)
①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分封制逐步瓦解。
②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理的地区仅在王畿一带,诸侯不再定期向周天子纳贡,致使财政上陷于困境。
3、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哪几个?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4、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利①②弊①②)
利:①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弊:①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②破坏植被和自然环境。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都是哪几个?(对应地理位置)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列举三个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及对应的成语?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3、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①②)目的?
背景: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②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目的:富国强兵
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①②③④ 经济①②③ 军事①)
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商鞅变法的影响/作用?(①②)
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都江堰修建的时间、人物、地点、作用、影响?
战国公元前256年 李冰 秦国蜀郡(今四川成都) 防洪灌溉水运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7、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改革措施符合秦国国情,顺应民意;
③秦孝公支持;
④变法措施执行的非常坚决。
商鞅变法留给后世改革什么启示?
①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曲折而艰辛;②要坚定改革的目标不动摇。
8、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但是新法没有被废止,这说明了什么?
①说明商鞅变法使成功的。
②因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③所以说商鞅虽死,变法犹存。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
①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②看变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8课 百家争鸣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作?思想主张?①②③
老子 《道德经》
①顺应自然;
②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啊转化;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著作?政治主张?教育思想?①②③
孔子 仁 《论语 以德治国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③ 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战国时,墨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①
墨子 兼爱非攻
4、战国时,儒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①②③
孟子
①仁政②民贵君轻③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5、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①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
6、法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①②
韩非子
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②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参考经典 5
1、不建议死记硬背。
我们在背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理解记忆,分析里面所讲的内容,把各个部分的知识框架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才能更加的历史题目中做讲的问题。
2、不可以本末倒置。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要只是把历史学好,如果你的其他科目不好,那么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学习历史其实是需要过程的,不要急于一时,没有任何科目是速成的,我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一定要把主科成绩打好基础。
3、学会观察书本上的图片。
历史书上的每个内容都是很重要的,很多的同学认为老师让背的才是重点,其实历史的整本书都是重点,历史教材当中是有很多的图片的,我们一定要去观察图片, 在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这样非常有利于我们答题。
4、学会驾驭历史的大纲。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看历史大纲,知道历史每年都出来哪些题型,今年的题型有没有什么变化,然后把往年的历史试卷拿出来做一下,看看自己欠缺的,及时的去改正,这对我们提高历史成绩是非常的有帮助的!
5、书上的知识点盲区不要有。
我们在读历史教材的时候,经常有一些简短的词语,它可能是描述的一个事件,但是我们不知道,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及时的去咨询老师,历史教材上的所有注释都要记住。
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参考经典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