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考点总复习知识点经典总结
相关文章
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历史考点总复习知识点经典总结 1
文艺复兴运动
一.文艺复兴
1.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2.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延续了近300年之久。这场运动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巨人辈出的光辉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大师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
二.但丁
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他的长篇诗作《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作者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感情与理想。
三.达·芬奇
达·芬奇因出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而得名。他15岁开始接受绘画和雕塑训练,同时学习机械工艺,后来又学习解剖学,25岁时已名满天下。他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兼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于一身,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极负盛名。
四.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出身于英格兰中部一个商人家庭,年少时酷爱戏剧,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他前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顾客看马,后做剧院的杂役、演员,后来成为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30多部戏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从真实生活出发,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中考历史考点总复习知识点经典总结 2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视的隐形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 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 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的知识不可忽视。
中考历史考点总复习知识点经典总结 3
(1)两个凡是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以及意义要了解。
中考历史考点总复习知识点经典总结 4
第7课 -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的兴起:1世纪时,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传道者宣传说,耶稣是“救世主”。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为国教,促进了-的传播。
2.法兰克王国
(1)建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的许多王国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统治:克洛维皈依了-,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3)版图: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
3.封君与封臣
(1)形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2)关系: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3)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
(4)影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4.查理曼帝国
(1)继位:8世纪,法兰克国王丕平之子查理继承王位,成为法兰克国王。
(2)扩张:800年前后,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3)统治:实行鼓励-发展的政策,命令人民贡献“什一税”。
(4)加冕: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加冕礼,因此查理又称“查理大帝”或“查理曼”,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5)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中考历史考点总复习知识点经典总结 5
第6课 戊戌变法 时间:1898年6月-9月
(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1、代表人物: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资产阶级改良派)
2、揭开序幕: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运动的发展:①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②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4、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①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②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③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④失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就义前,留下一首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5、失败原因: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6、性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中考历史考点总复习知识点经典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