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上海历史博物馆相关内容归纳大全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京剧的历史内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海历史博物馆相关内容归纳大全模板 1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

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

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

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

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上海历史博物馆相关内容归纳大全模板 2

1、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马关条约》标志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4、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威海卫战役。

5、《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6、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

7、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8、揭开维新变法(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公车上书

9、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辛亥革命

10、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 》

1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事件是——1919年五四运动

1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事件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13、使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的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4、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事件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5、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是——南昌起义

16、长征结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17、日本局部侵华或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

18、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2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上海历史博物馆相关内容归纳大全模板 3

拱桥是中国最常用的一种桥梁型式,其式样之多,数量之大,为各种桥型之冠,特别是公路桥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公路桥中7%为拱桥。由于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石料资源丰富,因此拱桥以石料为主。建于公元1990年,跨径120m的湖南乌巢河大桥,是当今世界跨径第一的石拱桥。中国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拱桥的形式更是繁花似锦,式样之多当属世界之最,其中建造得比较多的是箱形拱、双曲拱、肋拱、桁架拱、刚架拱等,它们大多数是上承式桥梁,桥面宽敞,造价低廉。

箱形拱主要用于大跨径。重庆涪陵乌江大桥,跨径200米,是中国已建成的最大跨径的箱形拱,跨径420米的万县长江大桥正在设计中,它将是世界最大跨径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是中国首创并不断改进的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拱桥,它发源于江苏无锡,遍步各地,最大跨径当推河南前河大桥,跨径150米;桁架拱是在软土地基上为了减轻自重、改善拱上建筑与主拱圈共同作用,藉桁架原理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轻型钢筋混凝土拱桥,适用于中小跨径桥梁。当采用了预应力措施和悬臂拼装的方法,就形成一种悬臂组合桁架拱桥,正在建造的贵州江界河大桥,主跨330米,是国内最大跨径的在建拱桥。四川宜宾小南门大桥为跨径240米的中承式肋拱,是中国该种桥型的最大跨径。刚架拱桥是从简化拱上建筑着眼,利用斜撑将桥面最不利荷载位置的荷载传至拱脚,以改善主拱的受力,在江苏无锡建成了跨越大运河的三座跨径100米的钢筋混凝土刚架拱。在中国也建有一定数量的下承式钢筋混凝土肋拱,其中有的是系杆拱或刚拱刚梁组合拱,后者是跨径100m米的中承式无铰拱;中国还修建了一些钢拱桥及斜腿刚架桥。

中国在建造钢筋混凝土拱桥的实践中进行了拱轴线优化,混凝土徐变对混凝土拱内力重分布影响、连拱计算、拱桥荷载横向分布、各种形式拱桥的设计计算理论的创立与完善、组合装配式混凝土拱桥的施工控制等研究。为了适应在软土地基上建造混凝土拱桥,提出了组合桥台形式与其计算理论。在拱桥施工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如中小跨径拱桥以预制拱肋为拱架,少支架施工为主,或采用悬砌方法;大跨径拱桥则采取纵向分条,横向分段,预制拱肋,无支架吊装,组合拼装与现浇相组合的施工方法;此外,在采用无支架转体施工方法建造拱桥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上海历史博物馆相关内容归纳大全模板 4

党的历史简介

党的历史主要阶段

党的历史条件

党的历史使命

上海历史博物馆相关内容归纳大全模板 5

一、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

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2.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

上海历史博物馆相关内容归纳大全模板_精选范文网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京剧的历史内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京剧起源期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