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大全总结
相关文章
知识有两种,其一是我们自己精通的问题;其二是我们知道在哪里找到关于某问题的知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大全总结 1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孙中山、黄兴
1、导火索:宋教仁遇刺案。
2、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失败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黄兴流亡日本。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7项准备工作)
失败原因: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帝国主义国家由支持到反对袁世凯众叛亲离。
三、护国战争:
爆发: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四、军阀割据
局面: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盘踞东北。 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
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危害: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到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大全总结 2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英国制度的创新历程。
(1)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2)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3)19世纪中期:自由党和保守党形成,两党制发展。
(4)1832年:议会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在英国成立的条件、时间和标志、意义。
(1)含义: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制约。
(2)背景
①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的壮大。
②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以限制王权。
③1688年的“光荣革命”赶走了詹姆士二世。
(3)时间和标志: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意义
①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②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责任内阁制的含义、形成过程、内阁的运行原则、内阁首相与大臣的产生方式。
(1)含义:内阁(即政府)向议会负责的制度。
(2)形成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②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3)运行原则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要么下台,要么提请国王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4)内阁首相与大臣的产生方式:19世纪中期,在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成为首相,负责组阁。
简述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2)英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角色。
(3)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4)首相实际上是国家最高行政首长。首相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简述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2)内容: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3)影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内容、地位和意义。
(1)背景
①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
②独立战争结束后,松散的邦联难以维系各州。
③美国政治领袖们意识到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
④“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坚持分权制衡的原则。
(2)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3)内容
①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并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在宪法中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
②宪法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属于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③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4)作用
①地位:1787年宪法是关于美国政治体制的根本大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②直接:据此,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
③长远:保证了美国的社会稳定,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
(1)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属于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2)总统与国会。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参众两院可各自反对对方所提法令。
(3)总统与最高法院。总统任命联邦法院法官,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4)国会与最高法院。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什么是联邦制度?为维护联邦统一,美国进行了怎样的斗争?有何影响?
(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林肯总统提出“为联邦的统一而战”的口号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4)影响:联邦制度维持的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相同点: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政体,其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都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
(2)不同点
简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1)背景:1789年以来的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
(2)颁布:1875年,议会陆续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3)内容
①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方式产生(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②行政权:总统和内阁共同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4)巩固:确定法国国歌和国庆日,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5)影响: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大全总结 3
第八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联产承包责任制
1、中国的改革先从农村后城市开始
2、改革开始:⑴时间:1978年底
⑵标志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
⑶地方:安徽、四川地区
3、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中国的改革为什么先从农村开始?
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上过于集中,在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严重束缚了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直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近1/4的生产队社员的收入在50元以下,有1亿多人口粮不足。
5、人民公社解体于1983年。
6、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
7、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意义(评价):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使农民在生产力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农村面貌由此发生显著变化。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原因:
⑴城乡经济交流日渐频繁
⑵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⑶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工业和加工业,促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意义(作用):⑴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⑵有利于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⑶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农村改革的方向:⑴城乡经济交流日渐频繁;⑵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国有企业的改革
1、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及内容
⑴1978年10月—1984年10月(第一阶段)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
⑵1984年10月—1993年(第二阶段)内容: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⑶1993年至今(第三阶段)内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3、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大全总结 4
第13课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革命的影响
2.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时间:1919.5.4 4.地点:北京 5.主力:学生
6.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斗争方式:罢课、游行示威、集会演讲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陈独秀《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的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1.主力: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2.中心: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 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2.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 的力量
3.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地位)
四、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其精神真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大全总结 5
近代人文主义的发展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运动的性质、主要思潮及其含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运动的主要意义。
(1)原因
①经济: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②阶级: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
③文化:借助古希腊、古罗马丰富的文化遗产。
④诱因:14世纪,黑死病在意大利的蔓延,促使人们反省。
(2)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3)主要思潮及其含义
①主要思潮:人文主义。
②含义: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4)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薄伽丘与《十日谈》;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和《摩西》;拉斐尔:《西斯廷圣母》;莎士比亚的戏剧。
(5)意义: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活动、主张,运动的影响。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人文主义思想活跃;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严格控制人们的生活;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点燃导火线。
(2)马丁·路德
①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②强调因信称义,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4)影响
①性质: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②意义: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促进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和人类不断认识自己。
启蒙运动的背景、含义、主要代表人物、影响。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自然科学的发展。
(2)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提倡用理性来判断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3)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著作、影响
(4)启蒙运动的意义
①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②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新高度。
③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时间、内容,地位、意义。
(1)背景
①经济: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矛盾逐渐暴露。
②政治:工人运动失败表明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对科学理论的迫切要求。
③理论: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三大优秀理论提供了理论前提。
④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加革命实践。
(2)发表:1848年初发表,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
(3)内容: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原则。
(4)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兴起。
巴黎公社建立的背景、时间、性质、意义。
(1)背景
①民族矛盾: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②阶级矛盾:新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行反动政策。
(2)建立:1871年。
(3)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
(4)性质:新型的工人政权。
(5)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首次尝试;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大全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