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精选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欢迎阅读分享。

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精选合集 1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鬼子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湾村穷苦农民家庭。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乃超。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杨靖宇将军的的事迹被编写入小学课本中和电影。

lt;<<返回目录

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精选合集 2

  女娲一时兴起,飞快地舞动藤条,泥点暴雨似地从藤上飞溅开来,那小东西撒得遍地皆是,有哭的有笑的,满世界的跑。女娲和着泥水捏成的、抡起紫藤撒出的东西就是人,他们有男有女,繁衍生息,绵延了一代又一代。

  另一种说法是:宇宙开辟之初,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那时天下还没有人类。兄妹两人商议想结为夫妻,却又自觉羞耻,觉得是乱性,可是不结合又怎能延续生命呢?伏羲和女娲左右为难,便登上昆仑山巅,向天祝告:“如果苍天希望我们兄妹结为夫妇,那么山下云烟都合于一处;如果不是,那么让云烟四散飘零。”话音还在山谷回响,山下云烟早已聚合在一起。于是,女蜗与伏羲结合了,只是还有些害羞,就将草编织成一面扇子,用来遮盖脸庞。这则传说由来已经很久,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许多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像。

  女娲造人之后,一向太平无事。忽一日,天地大冲撞,继而天地大残毁,支撑着苍茫天穹东南西北四个边角的四座天柱山折断了,天上崩开一条巨大的裂口,地面也爆裂塌陷,烈焰从地心迸发,焚毁森林;洪水从渊底喷涌,漂走山岭;妖魔鬼怪,恶禽猛兽,趁机肆虐;亿兆生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女娲闻天下生民吁天求助之声,发大心愿,杀水妖黑龙平息水患,断巨鳌四足重建天柱,然后进行伟大的补天工程。女娲赴四方拔取芦柴,搬运至天的裂口下面,堆积如山,高与天齐;接着去寻找与天一色的青石,由于地上没那么多,只好再拣些白石、黄石、红石和黑石,放在柴堆上面;趁昆仑山古森林的大火还没熄灭,从那里抽出一棵带火的大树点燃芦柴,火焰忽地窜起,照亮了整个宇宙,昆仑山上的红光顿时黯然失色,那五色石都被燃得通红。慢慢的,石块熔化了,饴糖似的流淌在天的裂缝中。待到芦柴成灰,看天空,青碧一色,仿佛从未破损过一般。

  女祸此时才感觉真累了,她抹一抹如瀑布般奔流的汗水,顾不上休息,弯腰去捧芦灰,填在地上裂开的大沟大壑里。天修复了,地填平了,女祸用尽力气,她躺下了,躺在日月星辰之下,躺在青山绿水之上,从此就再也没有起来。

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精选合集 3

  陆游悲恨望中原。

  跟祖逖一样,陆游也一心想要收复中原,一直到去世前,还有这样的念头。陆游临终前的一首《示儿诗》,语词极尽平实,但是却令人读之垂泣。

  南宋人在西湖歌舞中麻木时,而陆游终其一生在为收复中原而奋斗呐喊。他唯一牵挂的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虽然理想没有实现,他仍然在等待,甚至临死都不忘后人在祭奠时,如果王师北定中原。一定要告诉他。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每次读这样的诗句,总会有一股莫名的悲壮和豪情交织着涌上心头。

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精选合集 4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汤斌(河南睢县人)出任江苏巡抚。汤斌知识分子出身,性情温和且廉洁自律,做过翰林侍讲学士,曾任职《明史》总编辑。离京赴任江苏时,汤斌一身布衣,一辆牛车,一位老仆随从。途中,遇一衣冠华丽的青年官员,跃马驰骋,路人纷纷躲避,汤斌虽对此不屑,然不与之计较,亦避之路旁。抵旅店后,汤斌入住一间上房,刚收拾歇息,这位青年官员带着随从嚷嚷着要住店,而且非要入住仅有的一间上房。店主人说:“上房已有客人住下。”其随从勒令道:“不管是谁,必移让。俺家县太爷到此,岂容他客占着好房间?”店主人无奈只好找汤斌商量,汤斌苦笑了一下,默默搬入偏房。换作别人,早亮明了自己的巡抚身份,汤斌却不动声色地化解矛盾,可见不是一般人物。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十月,汤斌病逝于工部尚书任上,享年60岁。家人为其处理后事时,发现汤斌为官多年,仅存有白银八两。多亏汤斌的好友、时任监察部长(左都御史)徐乾学(江苏昆山人)出资为其办理了丧事。

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精选合集 5

“振兴中华”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它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最早提出来的。在孙中山之前,也有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像林则徐、魏源、严复、李善兰、徐寿等思想家、科学家,还有一些清朝的官员,都在想办法使中国强盛起来,但是他们大都是在清朝的“躯体”上进行改革,不可能成功。孙中山看透了清朝的腐败和反动,认为只有推翻这个绊脚石,实行民主革命,才能真正救中国。

1894年,孙中山在太平洋上的檀香山(现属美国)创建了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顾名思义,就是振兴中华的意思。孙中山在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成立本会的目的,“专为振兴中华”。后来,他又经常不断地宣传振兴中华的思想。有一次,他说:“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到了现在怎么样呢?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顶弱顶贫的国家。……我们中国人要赶快想想法子怎么样来挽救……不然中国就会成为一个亡国亡种的地位。大家要醒!醒!醒!醒!”

他还要说过:“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运命,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前仆后继,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很多人流血牺牲,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清朝被推翻了。虽然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可这为祖国的富强创造了条件。“振兴中华”从此成为更多的中国人奋斗的目标。

TAG标签: 历史 小故事

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精选合集_精选范文网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欢迎阅读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