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部编版集锦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秦朝历史知识点内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部编版集锦合集 1

第十三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的目的: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提出:⑴时间:1982年⑵人物:

3、提出的原因: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

4、“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5、“一国两制”提出的针对地区:

“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后来对香港、澳门地区也同样适用。

6、“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意义(对“一国两制”的评价)

“一国两制”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伟大构想,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既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找到了新思路,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做出了贡献。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中英谈判: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两国政府经过谈判于1984年12月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申明》,宣布中国政府将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回归庆典(“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时刻。在如期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同时升起。五湖四海,万众瞩目,神州大地,一片欢腾。饱经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萄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申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4、《联合申明》的发表标志着什么?

标志着中国将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基本解决。

5、“一国两制”构想的又一实践:

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府的交接仪式如期举行。中国政府宣告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五星红旗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澳门上空高高飘扬。华夏儿女徜徉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继香港回归之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7、香港问题的由来(什么是香港问题)

英国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和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占领了整个香港地区。

8、澳门问题的由来(什么是香港问题)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骗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9世纪80年代,葡萄牙政府迫使清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承认其对澳门的治理权。

9、台湾问题的由来(什么是台湾问题)

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此形成了海峡两岸长期对峙的局面。

10、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原因

⑴综合国力的增强,

⑵国际地位的提高

⑶“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运用

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1、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标志性的一年:1987年——1987年前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⑴历史背景:“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台湾方面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

⑵现状: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两岸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领域不断扩大,从文化教育逐步拓展到经济、贸易、体育、卫生、科技以及新闻、出版、宗教等各个方面。

⑶意义:通过交流,增进了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减少了敌意和误解,增强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

2、重要部分

⑴三通:实现通航、通邮、通商

⑵1987年10月,台湾方面宣布从当年11月2日起允许除现役军人和公职人员以外的台湾居民可以经第三地转复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骨肉分离长达38年之久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

3、台湾问题的前景

尽管目前海峡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的事实表明,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4、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几个基本原则(对台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5、从性质上看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一样的么?

答:不一样。香港、澳门的问题是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6、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7、中国收回香港的历史依据: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8、中国收回香港的法律文件:《联合声明》;

9、中国收回香港的方针政策:一国两制。

10、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⑴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之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⑵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⑶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加,国际影响扩大,大陆拥有最大的感召力,两岸人民希望实现和平统一。

不利因素:

⑴“台独”势力猖獗。

⑵美国的干涉。

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部编版集锦合集 2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殖民掠夺的背景(目的):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

2.时间:新航路开辟后

3.最早进行殖民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4.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1)殖民地分布情况:

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

(2)贸易方式:

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

5.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1) 16世纪,西班牙拥有“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

(2) 使用武力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还在当地开发种植园,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扩张的背景:

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英国的手工业尤其毛纺织业迅速发展,促使其开拓海外市场。英国位于海上贸易航道的要冲,只有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权才能向海外发展。

2.扩张的开始: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3.殖民活动:

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生产英国工业所需要的棉花、烟草、蓝靛、糖等原材料。英国殖民者也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

4.罪恶的三角贸易:

(1)目的: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英国殖民者也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

(2)路线:

出程:商船从英国港口出发,满载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运往非洲倾销;

中程: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获利;

归程:在美洲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

这个航程的路线呈三角形,故被称为“三角贸易”。

(3)影响: 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却是不可估量的。

三、荷兰、法国、英国殖民争霸

1.荷兰法国的殖民扩张情况:

(1)荷兰的殖民地:

一度控制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7世纪,夺取了爪哇岛、马六甲、锡兰和中国的台湾;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法国的殖民扩张:

17世纪下半叶,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2.英国与荷兰、法国的争霸战争:

(1)目的:争夺美洲、亚洲、非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

(2)时间:从17世纪下半叶起

(3)结果:最终战胜荷兰和法国,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日不落帝国”。

3.殖民掠夺的影响:

(1)欧洲殖民国家掠夺殖民地的财富,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2)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在此期间,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部编版集锦合集 3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高考历史各题型万能答案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一般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再具体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答

⑴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

⑵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等

二、历史条件:依照历史背景模板作答,应该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经济、政治、思想、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由浅入深直接,主要和根本原因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这三个方面既有层次区别,又相互联系,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帝国主义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

历史各种问题答题思路总结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方面字迹一要工整、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语句表达通顺;三要简化,每一小点都要简单明了,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怎样解读改革变法成败的原因:

四步走:一是看改革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且得以有效实施。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

3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关键是根据题意,自己确定比较项,再做具体分析。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4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解题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解题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部编版集锦合集 4

一、重视课文中的导语部分,优化导语结构,激发学习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石。导语的效用在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材中每课都设置了导入框,上课前,先让学生阅读导言部分,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引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如学习《中华文化的勃兴》时,教师可以先写出一些甲骨文,让学生猜一猜文字所表达的含义?这些文字后来又是怎样发展的...上课开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喜欢学,自然而然就将学生带入了知识的海洋。

二、授课激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进而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生动具体讲解史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上《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这一课时,学生把我国北宋的民族英雄杨业与评书《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混为一谈,产生了误会。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据史实介绍杨业的小故事,分析小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另一方面,我又选择部分历史文献资料向学生讲解,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杨业这一史实人物的认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读史的积极性。

2.以疑诱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如学生课堂表演、讨论、师生互问、学生中互相答疑等。不同的内容,可以选取不同的激活方式。例如在上《五四运动》这一课时,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演爱国的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亲身模拟、表演,在表演中感悟历史人物的所想所思,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学生对事件的认知深度、水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如讲完“赤壁之战”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与曹操有关,但是结果为什么大不一样?对此你有什么启示。”又如学习“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提出“秦王是怎样兼并六国的?兼并有什么作用?”问题之后可加上这样的环节:“如果你是秦王,面临当时的局势会怎样做?”这样设计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可谓一举几得。

3.情景再现,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

生动的历史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仅靠语言的叙述感知,有时是很困难的。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过去的历史人物、场景走进我们的视野,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讲《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官渡之战”时,教师可以播放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在视频音频的渲染下,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感到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4.图文并茂,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图文并茂是历史教学中最不课缺少的一部分,从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的挂地图、挂彩图,到现在新课改中的多媒体教学,图文并用一直是历史教学的主轴。

5.以境动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语言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工具,而历史本身就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历史这一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场面,就能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感知历史,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6.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知识容易遗忘,特别是要求识记和理解的知识。如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收效甚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就是一剂良药。每学完一单元,教师可以把本单元要求识记的内容汇总起来,每题写一个小纸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历史知识竞赛。按照顺序每组挑出若干个同学上台抽出一张纸条回答提出的相关问题,最后根据得分多少,选出几个优胜组。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复习巩固,比死记硬背,提问排查效果要好很多,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设计有趣味的课内外作业,激发学习的兴趣

课内设计一些基础知识题目,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开展,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完“活字印刷术”后,可设计这样的课后作业:学生用橡皮泥、胶泥、土豆等制作一些活字,排成你所喜欢的诗句或格言,然后蘸上墨印在纸上,体会古代活字印刷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部编版集锦合集 5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一) 文艺复兴

1.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意大利萌生

3. 核心:人文主义

4. 性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5. 先驱:但丁—《神曲》

6. 巨人: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7.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了教会的“地球中心说”。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

8. 文艺复兴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各国、16世纪达到高潮

9. 评价:文艺复兴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 新航路的开辟

1. 根本原因: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2.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阻碍了东西方贸易

3. 动力(动因):对财富(黄金)的渴求

4. 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

5. 哥伦布把美洲的土著居民称为印第安人

6.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证明地球是圆的。

7. 影响:①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

②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孤立、分散的世界向整体发展了重要作用

TAG标签: 历史 选择题

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部编版集锦合集_精选范文网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秦朝历史知识点内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秦朝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