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选择题蒙题方法整理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历史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程,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课程。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历史选择题蒙题方法整理模板 1

一.最近原则:与平常知道的相关原理最接近的选项为正确

1.考根本目的:统治者所采取的某项政策,根本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和维护统治基础。

2.以时间为突破口对应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知识

3.题干中给的时间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此时可以考虑所给时间最接近我们熟悉的时间及对应事件。

4.考查对外政策出发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二.相斥相性原则

相斥相性原则:若四个原则如果有表述意思相近的选项,一般来说,若是单项选择题,这些选项都是排除的,如果多选题,要么几个选项都对,要么全错。

如: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解析:当看到此题时,与题干无关的就直接无视,所以d肯定是错的。其次再来看,a和c描述基本一致,因为是单项选择,所以a和c都不选。

在选项中有两个选项表述的意思刚好相反,则必定一对一错,不可能形成组合项

三.重视符号原则

括号在历史选择题中的出现往往是用来解释说明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书名号的出现意味着材料的出处,出现的引号,也是关键信息。我们在提取信息时,把在这些符号里的东西进行重点分析,简化题目,会方便做题。

高中历史选择题蒙题方法整理模板 2

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1)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审题方法:

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3)解答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1、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2、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另,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根本原因”。

高中历史选择题蒙题方法整理模板 3

一、解答历史大题首先要审清题意

高考文综历史大题的审题需要对题意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就是泛读题意,这一遍的阅读不必太过于纠结个别的字词。

高考历史大题第二遍读题需要精读,提取出历史大题中的相关重要信息,理清各部分之前的关系和练习,找到题中的论据和论点。

二、解答高考历史大题时要掌握方法

1、在作答高考历史大题时,要知道这样一个原则“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这样即使你作答的内容再多,分析的再好,不是问题中所问的,那么也是再做无用功而已。

2、历史大题在写答案时,尽量要分清层次和主次,答案既要简洁明了,同时又要掌握要点,有条例有层次的进行分步骤作答。

3、在作答高考历史大题时,字迹的工整、卷面的整洁也是至关重要的,也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分。

三、高考历史大题常用技巧公式

1、历史背景类型的大题:国内、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

2、政治背景体裁历史题:政治局势、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

3、分析原因类的历史题型:从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以及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等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作答。

高中历史选择题蒙题方法整理模板 4

解历史选择题,首先要明确它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最 佳型、比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图表)、逆向型(又称否定型)、概念型、组合型、条件型、论证型、结论型等10种类型,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对号入座”。而把握题目类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考查题干中的“答题项”,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项目(一般置于题干的末尾)来确定的。

高中历史选择题蒙题方法整理模板 5

  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限制,匆忙答题

  例题: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生产关系的变化,大致相当于苏联的()

  A.1918—1921年

  B.1921—1927年

  C.1928—1936年

  D.1937—1941年

  解析: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生产关系上的变化指“一化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照苏联完成此项任务应是1928年至1937年,故正确选项C。

  例题: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国际问题是()

  A..二战处于反攻阶段

  B.美苏处于“冷战”之中

  C.世界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D.美苏争霸愈演愈烈

  此题要审出时间“新中国成立”,再现新中国成立时间1949年。可排除A项,C、D项皆是发生在20世纪50中期以后的历史事件,故正确答案为B项。因美苏处于“冷战”开始于1947年,结束于1991年。

  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

  较难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在历史事件及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时代特征上做文章。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

  外延在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这类选择题,考试中经常见到。

  我们唯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把课本中重要概念、关键字词真正弄懂吃透,才不至于面对扑朔迷离的选项感到茫然。

  例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利得以相互制约

  此题多数学生选C项加强皇权,表现出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影响认识不清。此制度自秦朝建立到唐朝完善是适应封建的生产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在秦朝三公九卿制度基础上的发展,使中央机构更加完善,完善指的是各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制约同时提高了办事效率。正确选项为D.

  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例题:虽然身躯伟岸是“理想领袖”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现实生活却要复杂得多。罗斯福是“轮椅上的总统”;列宁的身高只有1.64米;而邓小平却只有1. 524米。就是这些身材上“矮小”的人,却都以巨人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下面哪些叙述符合他们的“巨人形象?

  ①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从此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罗斯福的“新政”使美国从经济大萧条中走出④罗斯福对关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⑤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逐步走向富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此题要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于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从而得出①是错误的。于是此题选D。

  历史常识缺失

  例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解析:此题教材没有现成的表述,考的是考生的基本素养,即必须具备的历史常识。秦始皇是他自己的称谓,唐太宗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康熙是年号,故选B。考生易错选C。

  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欠缺

  例题: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 《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

  A.全球化大潮不可迎不可拒

  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C.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

  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解析:此题要读懂材料就不容易,材料共有两句话,先确定哪一句是主要的(第二句),然后要看此句中那一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所以此题选B

  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例题:下列图片共同体现出的时代主题是( )

  A.反抗外来侵略

  B.进行三大改造

  C.发展国民经济

  D.巩固新生政权

  此题先要思考这些事件所处的时间段:1950—1953年,然后思考其前提是新中国的成立,由此可见此阶段的特征应选D。

  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例题:在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中,泉州属于()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解析:首先要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泉州属于闽南三角洲。所以,学历史时,要注意图文并茂,本题正确答案是C。考生易错选B。

  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能力欠缺

  例题:15、16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君主专制比同一时期的中国来讲要弱得多,其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充分发展

  B.新航路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君主权力受到教会、诸侯的削弱

  D.封建君主奢侈腐化,不理政事

  解析:将同一时期的中国和欧洲进行比较, 15、16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相当长时间,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西欧占最高统治地位的是天主教会,封建君主要受天主教会的统治和束缚。考生易错选A,15、16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未得到充分发展,故本题选C。

  例题:19世纪以后,中国和西欧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共同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联系加强

  B.封建制度衰落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新航路开辟

  首先要注意题干所给时间“19世纪以后”然后分析此时西欧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工业革命,联系到中国的洋务运动、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得出结论正确选项C。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能力欠缺

  例题:从对时代发展的认识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的最大不同在于()

  A.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地主阶级

  B.主张建立“均贫富”的理想社会

  C.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

  解析:一部分考生错误地选择C,反侵略反封建是太平天国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特点。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时,历史阶段特征是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从题干的 “时代发展” 角度,本题应选择D。

  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例题:促使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因素是:①马歇尔计划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包括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实行。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本题应选B。考生易错选D。

  例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兴起新型民族解放运动的决定因素是()

  A.帝国主义侵略手段的变化

  B.亚洲经济结构的变化

  C.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此题应根据阶段特征:此时新型民族解放运动指亚洲觉醒时期,故分析其原因应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并领导了民族解放运动。正确答案B。

  一个历史常识性问题是:决定性因素或者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角度答题。

  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例题:苏联最终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A.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B.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资本主义大国的“和平演变”战略

  D.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解析:主要原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一般情况指内部的、人为的因素。以据此可排除C。而A是根本原因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因素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故正确选项是B。考生易错选A。

  例题:建国初期土改的根本目的()

  A、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B、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C、建立农村基层政权

  D、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根本目的指一定的阶级从其阶级立场、利益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故应选择D。

  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例题: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足在毎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D.积极发展“新经济”

  此题只要抓住关键词“20世纪90年代初”,便可迎刃而解选D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择题蒙题方法整理模板_精选范文网

历史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程,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课程。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文综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史实错误型 1.(2014年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