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范文推荐 1

1、超生理复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然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2、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制起。

3、象征性: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4、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纵向传递(代代相传)和横向传递(地域、民族之间)两方面。

5、变迁性与堕距(滞后):变迁性是指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是处于变化中的。一般认为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有三种因素引发,

第一,自然条件的变化,如自然灾害、人口变迁;

第二,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如不同国家、民族自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交流;

第三,发明与发现,各种发明、创造导致人类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滞后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变迁时的速度不一样,导致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范文推荐 2

商鞅变法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

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改革的借鉴意义:

改革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能有光明前途。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才能成功。还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5、商鞅变法的法令中最重要的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原因是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法令中触犯了旧贵族利益的是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商鞅变法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应属于法家家思想。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范文推荐 3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含义:又叫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

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③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影响。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

①核心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

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结合。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内容和影响。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

(2)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3)内容

①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③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④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4)影响

①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世。

②消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5.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工及其作用。

(1)职责分工: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2)作用:各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和配合,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也使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6.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分工、特点和作用。

(1)职权:中书省—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分工明确。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7.宋、元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

(1)演变

①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②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

(2)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8.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1)历程

①西周: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世袭。

②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标准:军功。

③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标准:德才。

④东汉末年开始,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标准:门第。

⑤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代:科举制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考试成绩。

(2)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②把官吏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④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⑤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9.简述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影响。

(1)历程

①监察——对官员的监督: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明清时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②谏议——给皇帝提意见:隋唐时期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2)评价

①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②但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0.简述汉武帝集权的背景、集权措施和作用。

(1)背景: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了王国问题。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2)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3)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11.简述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1)背景:宋朝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相对统一。

(2)措施

①收精兵。统兵之权归“三衙”,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发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文臣掌地方行政,设通判监察。

③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控制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3)影响

①积极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消极方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政治和财政危机。

12.简述明代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影响。

(1)背景:吸取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的教训。

(2)措施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后设立殿阁大学士。

②明成祖:设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逐渐取得了“票拟”权。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

13.军机处的设立者、设立目的、职权特点、影响。

(1)目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2)时间:雍正时期。

(3)职权特点: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4)影响: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14.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且皇位世袭。

(2)人治高于法治。

(3)政权与神权相结合,儒家经典是其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4)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15.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总之,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范文推荐 4

一、特点 特征 表现 标志

1.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点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人类社会组织发展到氏族公社时期的标志 按血源关系组成稳定的群体

3.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府特点 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4.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铁器的使用

5.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

6.标志秦朝灭亡的直接事件 偏师绕道,刘邦进京

7.东汉和前代比,其政治上的突出特点 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8.十六国时期结束的标志 北魏统一黄河流城

9.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北方少数民族学会农业生产,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10.南朝政权更替的特点 武将夺权

11.唐朝设置节度使之后,国内政治形式的特点 内轻外重局面形成

12.五代时北方五个朝代更替的共同特点 军事将领篡权自立

1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 消弱地方势力

14.明朝加强专制的突出特点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15.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 赋税折银征收

16.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其特点在于 机户拥有资金、织机,开设机房,为佣工人进行生产

17.明朝时,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本质特征在于 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18.明清文化具有新时代特征,这主要指 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19.李自成起义把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 触及土地制度

20.清朝前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范文推荐 5

第二十一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社会制度的变化

1、建国初期的劳动就业制度:统包统配

2、统包统配的含义:

工作岗位无须自己寻找,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安排

3、改革开放后的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4、劳动就业制度的含义:完全由市场调节

5、劳动就业制度的法律文件:《劳动法》,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

6、我国劳动就业制度取得巨大进步的表现:

⑴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⑵就业结构逐渐优化

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7、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后,国家对劳动就业制度实行了深刻的改革,从“统包统配”,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合同制的逐步推行,最后过渡到完全由市场调节。“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⑴改革的方向: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新体制

⑵改革的目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稳定

⑶改革的成果:建立起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同时实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相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得到完全落实。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⑴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⑵职工养失业险制度

⑶职工养医疗险制度

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范文推荐_精选范文网

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1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 罗斯福新政(1933年)一、从繁荣到危机(1929——1933年)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不协调)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黑色星期四)2、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1、目的和手段:国家干预的手段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