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点之教学组织形式经典推荐
相关文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并不算难,但是很多人会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通过考试,从教师资格证改革的趋势来看,大家真的需要上心了!小编在此整理了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以及相关资料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帮助。
教师资格证考点之教学组织形式经典推荐 1
教师资格证笔试卷面分满分是150分,在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时,报告分显示70分合格,教师资格证及格线为70分,但是这个70分是折算后的70分。按标准转换为120分制的70分为通过。看到这个你可能绕晕了!
解释一下:卷面分数≠报告分数
咱们平时做的试题和教资笔试的试卷,满分都是150分,这是卷面分数。
我们说的120分满分是指报告分满分,报告分数是卷面分折合后的分数,报告合格分是70分。
教师资格证合格分数线是如何折算的?
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考试标准和当次考试情况,确定各科目全国统一的合格分数线。
由于各个科目难度存在差异,其合格分数线不尽相同。为统一各科目的合格分数线,采用线性转换的方法,将考生0~150分量表上的原始成绩换算为0~120分量表上的转换分,并使各科目的合格分数线统一转换为70分。其算法如下:
卷面分数<及格分数时:Y(X)=X/A×70
卷面分数≥及格分数时:Y(X)=70+(X-A)/(150-A)×50
其中:X=卷面分数,A=及格分数线
【例】公式中的A代表某科目的分数线,x代表了你的卷面成绩,y(x)代表你转换后的分数(也就是你能查到的分数),另外70的含义是报告合格分70分,150是报告满分150分。
假设分数线A是90分,换算之后有三种情况:
①如果你的卷面成绩是100分,属于[90,150]区间,用公式来计算,得出来的报告分(y)就是78.33,高于70分,你的本科目笔试合格。
②如果你的卷面成绩是88分,属于[0,90]区间,采用上面的公式来计算,得出来的报告分(y)是68.44,低于70分,你的本科目笔试不合格。
③如果你的卷面成绩是90分,分数线A也是90分,上面和下面的公式都能用,算出来的报告分是70分,你的本科目笔试成绩合格。
看了上面的公式也行你蒙圈了,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资格证合格的判定是采用排名机制,划定一个合格率,排在合格率线之外的都为不合格,排在合格率线前面的为合格。
教师资格考试改为国考后,公平被凸显,含金量明显上升,同时,国家的教师需求增多,因此报名人数随之上涨,考试难度越来越难,造成通过率变低。
教师资格证考点之教学组织形式经典推荐 2
又叫分层教学、能力分组,指在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可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1.外部分组:主要有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学科能力分组是根据某一年级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能力或成绩,分为不同的组;
跨学科能力分组是把一个年级的学生,按智力的高、中、低分成成绩好、中、差的组。
2.内部分组:
(1)按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即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对学生进行“诊断测验”,根据结果把学生分为甲乙丙丁组。甲组学生自学补充教材,乙组学生由教师上附加课,丙、丁组学生由不同的教师上基础复习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对甲、乙组学生进行附加课测验,对丙、丁组进行复习课测验。尔后各组又合并为原来的班级,重新学习新课。
(2)按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同而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体的分组,即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部分学生借助视听工具进行自学,一部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其中有优等生,也有差等生,让优等生辅导差等生;另外再把一些特别差的学生编成一组,由教师专门辅导。
以上关于分组教学的概念和划分,考试涉及的次数相对较少。而对于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个概念要进行区分,重在理解而不是简单记忆概念,外部分组打破了原来的班级,而内部分组没有打破原来的班级。
教师资格证考点之教学组织形式经典推荐 3
可以。
1、非师范类学生要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加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所以你准备复习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考试获者去考自学考试相关的科目。具体报名时间,可以咨询当地教育部门。
2.教师证全国通用,不管你哪里任教,这个都没有问题。同时,有些地方的教师资格证书网上可查,就象你说的,你的户口在A地,到B地考在B地任教,你的户口也应该随着你的工作调动而回到B地,并且教育资格证你也可以向有关单位申请,调往B地。这些都不会影响到你的工作就业问题。
3.普通话考试你可以再次报名,直到你考到想要的等级。
4.教师资格证只是从业证书,只要你能通过三门考试,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专业资格证书。具体的申报要求: 1、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2、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按省教育厅部署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并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合格。(申请学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免于教育学、心理学考试)3、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面试、试讲。(申请学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免于面试、试讲)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按《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5.报名需要学历证、身份证、照片。
6.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是肯定无法取得正式编制的。
lt;<<返回目录
教师资格证考点之教学组织形式经典推荐 4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学习概述
1.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2.实质:① 学习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还包括从不会到会的行为变化的过程。
② “行为”既包括外显行为,也包括内潜行为。
③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遗传、机体损伤等不是学习。
④ 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较短暂的不是学习。
⑤ “行为变化”有好有坏。
简答: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二、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简答:桑代克三条学习定律
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系。
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本能。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① 正强化:实施奖励(给你想要的)。
② 负强化:撤销惩罚(拿走你不想要的)。
③ 惩罚: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给你不想要的)。
④ 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刺激物相伴,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达到消除目的(不理你)。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互相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彼此相互影响。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强化的三种形式:
① 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6.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7.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
①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
8.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观:①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①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③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简答(已考):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4.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二、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1.能力差异:① 智力水平差异(有人高有人低,大部分中等)
② 智力类型差异(各有所长)
③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期显露、大器晚成) 智力的性别差异(男女总体大致相等、各有所长)
2.方式差异:
① 场独立型:依赖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② 场依存型:依赖外在标准或外在参照,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③ 冲动型: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
④ 沉思型:有的学生虽然反应很慢,却很仔细、准确。
⑤ 辐合型: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缩小解答范围,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⑥ 发散型: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四、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① 事物本身的特性
② 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 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
简答(已考):学习兴趣的特点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简答: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简答: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广泛性(教材、学习中各环节、教学过程预习听课巩固等都需良好学习习惯参与)
2.性(基本特点) 3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 4、模仿性(重要心理特征之一)
简答: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中正确引导。
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
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
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教师资格证考点之教学组织形式经典推荐 5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中包含了学生与老师两个要素,结合关键词“教学目标”“行为方式”来理解把握,一般考察较少。
教师资格证考点之教学组织形式经典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