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故事简述集锦模板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既然这样,那么你知道的红军长征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红军长征的简短小故事_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红军长征的故事简述集锦模板 1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为了消除部队的顾虑,毛主席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山比一比。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外,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心里涌起无限的感念。一首在江西中央苏区流行的山歌,又在我的耳边萦绕着: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起了我们离开中央苏区时的情形。一个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一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的字句。他说:“孩子,这鞋一穿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伴侣。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我第一次从腰里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苏区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口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了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同志们见了,都说这真是“救命鞋”。可是我也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一个大窟窿。以后,我更加倍地爱惜它。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越向上爬越陡,一会儿竟下起鸡蛋大的冰雹。狂风夹着冰雹,吹在身上,真像刀割的一样。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45斤的迫击炮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像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几次跌倒。每当我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像苏区的老乡们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它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我赶忙把它脱了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红军长征的故事简述集锦模板 2
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外国人,不仅有着名的外籍共产党员,还有很多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英雄”,也有在长征途中为红军做过有益工作的外国传教士。本文主要介绍4位着名的外籍共产党员:来自苏联的李德,来自朝鲜的毕士悌、武亭,以及来自越南的洪水。
“红军的洋顾问”李德
李德(奥托·布劳恩),笔名华夫,是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他不仅亲历红军长征全过程,而且是长征的重要决策者和初期主要指挥者,堪称研究长征无法回避的人物。
李德1900年9月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德国共产党。1918年参与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1926年被德国政府逮捕监禁。1928年越狱逃往苏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2年被共产国际执委会派往上海远东局工作。1933年,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往中央苏区,李德以中共中央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瑞金。
李德来到苏区,虽怀有帮助中国革命的良好愿望,但是他的错误指挥却给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严重失利,红军被迫撤出中央苏区。长征初期,作为负责筹划决策的“三人团”成员之一,李德仍实施错误指挥:一方面过分强调保密,对战略转移没有进行应有的政治动员;另一方面在退却中采取消极避战的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遭受惨重损失。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决定取消“三人团”,撤销博古、李德对军事的领导。此后,李德不再拥有军事指挥权,但仍然多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1935年6月,在两河口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李德明确支持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反对张国焘南下。
李德1935年10月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9年8月离开延安返回莫斯科。1974年8月在东德逝世。
“军委干部团参谋长”毕士悌
毕士悌,原名金勋,又名杨宁、杨林,1898年生于朝鲜平安北道。1919年参加“三一”爱国起义后,秘密来到中国。1924年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曾任区队长、教官。1925年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叶挺独立团营长,在北伐战争中征战立功。
1927年至1930年,毕士悌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32年7月奉命进入中央苏区,曾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工农红军学校总教官、红23军军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等职。
在湘江战役中,毕士悌随军委干部团在陈赓团长、宋任穷政治委员的指挥下完成了担负的战役任务。1935年2月,毕士悌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与陈赓、宋任穷一道率干部团在“开展战局的关键”时节抢占娄山关。1935年4月,毕士悌参与指挥干部团化装成国民党部队,徒步急行军140公里,按时抢占皎平渡,随后又拿下了地势险要的通安州。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干部团被改编成红军大学特科团。毕士悌与干部团同志一道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行径,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6年2月22日,时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参谋长的毕士悌在东渡黄河的战斗中,牺牲在黄河岸边。
“红军炮兵的鼻祖”武亭
武亭,原名金武亭,1905年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1923年初,秘密来到中国。
武亭历任红军连长、营长和团长等职,并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长征开始时,任军委第一纵队第三梯队队长兼政委,1934年12月调任红三军团炮兵营营长。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广西龙胜阻击战、攻打娄山关等战斗中,武亭率炮兵营胜利地完成了担负的作战任务。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张国焘妄图夺取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权。8月中旬,红三军(原红三军团)军长彭德怀发现,军委参谋部将各军间以及各军与中革军委、毛泽东通信联络的密码全部收回,各军与军委的直接联系中断,只能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通报,遂指示红三军团另编密码本,并设法与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恢复联络。武亭根据彭德怀的指示,带着电台、密码本,凭指北针前往甘肃俄界寻找红一军团。就在武亭将密码本送达一军团的当天,张国焘企图危害中央和中央红军。毛泽东果断率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即刻前往俄界,与红一军团会合继续北上,挫败了张国焘的阴谋。
长征结束后,武亭曾任红军总部作战科长、总部炮兵团团长等职。因长期从事炮兵的组织指挥工作,武亭被誉为“红军炮兵的鼻祖”。
抗日战争胜利后,武亭回国,被授予朝鲜人民军中将军衔,历任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中央委员、劳动党第二书记、朝鲜人民军第二军团军团长、人民军东线司令官、首都防卫司令官等职,1952年10月病逝。
“中越两军的双料少将”洪水
洪水,原名武元博、阮山,1906年10月出生于越南河内。1925年初,应时任鲍罗廷秘书的胡志明的邀请,洪水来到广州,成为黄埔军校学员。大革命失败后,洪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1月,洪水任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传科科长兼政治文化教员。1935年,博古对洪水起草的《工农剧社章程》提出批判,洪水被打成“高级特务”并被开除党籍。随后,洪水背着“高级特务”“国际间谍”两大罪名踏上了长征路。朱德、刘伯承等以加强宣传工作为由,让洪水进了红军干部团直属队,将洪水保护起来。遵义会议期间,洪水带领战士在街头演说、在广场表演、书写张贴革命标语、教唱红军新歌,大批工农和进步青年报名参军。中央纵队党委根据洪水的突出表现,决定撤销处分、恢复党籍。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洪水奉命跟随朱德、刘伯承到左路军工作。所在部队遭受重大挫折被打散后,洪水扮成当地老百姓,第三次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在1936年初走到延安。
洪水1945年8月应邀回到越南参加抗法斗争,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1948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50年10月再次来到中国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因此,洪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唯一的外籍将军,又是越南人民军中唯一的中国将军。
1956年夏,身患肺癌的洪水提出回国的请求。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叶剑英等领导亲往车站送行。1956年10月21日,洪水在越南逝世。
红军长征的故事简述集锦模板 3
这个故事真实、生动地讲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老山界很高,上山30里,山势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非常艰难,部队行军负载笨重,马匹驮着受伤战士,加上敌人追击,形势非常急迫,夜里也得行军,并且在作战途中,任务紧急,不能及时开饭,开饭也不能吃饱,体力消耗大,战士们只有忍饥挨饿。睡觉也只能风餐露宿,时已冬季,寒冷刺骨,但红军战士们不怕苦难、艰苦奋斗,顺利地翻越了这座难爬的高山。
红军长征的故事简述集锦模板 4
长征途中,陈赓看见一个非常瘦小的红军,于是便要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己包说还有很多粮食。分开后,陈赓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发现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刚强的小红军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
红军长征的故事简述集锦模板 5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
红军长征的故事简述集锦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