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高一经典精选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初中生古代历史故事,欢迎查阅。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高一经典精选 1

高太后掌了八年权,终于死去,高太后死后由宋哲宗亲政。高太后在世时,采用的是重用保守派的治国方法,当时的宋哲宗就对高太后的方式表示非常不满。

等到他亲自执政,就重新起用变法派。但是后来的变法派不像王安石那样真心实意改革朝政,内部纷争不休。一批投机分子打着变法的幌子,趁机捣乱。等宋哲宗一死,他的弟弟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朝政更加混乱。

宋徽宗是个出名的浪荡子,不懂得管理国家大事,专门寻欢作乐。他身边有个心腹宦官童贯,迎合他的心意,替他搜罗书画珍宝供他赏玩。有一次童贯到苏州一带去搜集书画珍宝,有个不得志的官员蔡京想投靠童贯,每天陪着童贯鬼混,还把他自己书写的屏风扇面等送给童贯。童贯得到蔡京的好处,把这些书画马上送到东京,并且捎话给宋徽宗,说他物色到一个少有的人才。

蔡京到了东京,又拉了一帮子人替他活动。有个官员对宋徽宗说:“推行新法是件大事,朝臣中是没有人能帮助办好这件事的。如果陛下要继承神宗的遗志,非用蔡京不可。”那个官员还画了一幅图献给宋徽宗,图表上列了大批朝臣名字,把保守派写在右面,把变法派写在左边。右边的名字都是当朝大臣,但左边的名单只有两个名字,其中一个就是蔡京。宋徽宗看了,满心喜欢,马上决定让蔡京当宰相。

蔡京一上台,就打起变法的旗帜,把一些正直的官员,不论是保守的或是赞成变法的,一律称作奸党。他还操纵宋徽宗在端礼门前立一块党人碑,把司马光、文彦博、苏轼、苏辙等一百二十人称做元祐(元祐是宋哲宗前期的年号)奸党,已经死了的削去官衔,活着的一律降职流放。这样一来,一些正直的官员就全部被排挤出朝,而蔡京的同伙却步步高升了。至于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到蔡京手里就完全变了样。像免役法本来可以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蔡京一伙却不断增加雇役的税收,变成敲榨人民的手段。

宋徽宗和蔡京又迷信道士,大造道观。有个道士叫林灵素,在宋徽宗面前胡吹说:天上有九霄,一层叫神霄,神霄宫有个玉清王,是上帝长子。宋徽宗就是上帝长子下凡。神霄官还有仙官八百,蔡京、童贯就是仙官再世。这一番胡言乱语,居然把宋徽宗哄得心花怒放,天天请大批道士在宫中讲道。道士们还给宋徽宗献了个称号,叫教主道君皇帝。这一来,皇帝就成为道士头子了。

宋徽宗尽情追求享乐腐朽的生活。童贯替他在苏州、杭州两地征用几千名工匠,每天制作象牙、牛角、金银、竹藤的雕刻或织绣品,供他玩赏。所有制作材料,一律向百姓搜刮。日子一久,宋徽宗对那些玩艺儿腻了,想找一些奇草、怪石来换换口味。蔡京、童贯为了讨好宋徽宗,派了一个二流子朱勔,在苏州办了一个“应奉局”,搜罗花石。朱勔手下养了一批差官,专门管这件事。听说哪个老百姓家有块石块或者花木比较精巧别致,差官就带了兵士闯进那家,用黄封条一贴,算是进贡皇帝的东西,要百姓认真保管。如果有半点损坏,就要被派个“大不敬”的罪名,轻的罚款,重的抓进监牢。有的人家被征的花木高大,搬运起来不方便,兵士们就把那家的房子拆掉,墙壁毁了。那些差官、兵士乘机敲榨勒索,被征花石的人家,往往被闹得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卖儿卖女,到处逃难。

朱勔把搜刮来的花石,用大批船只运送到东京。运送的船只不够,就截劫运粮的船和商船,把船上货物倒掉,装运花石。这大批船只自然还要征用大量民伕。于是船只在江河里穿梭似地来往,民伕们为运送花石日夜奔忙。这种运送的队伍叫做“花石纲”。

花石纲一到东京,宋徽宗见了,果然高兴,给朱勔加官升职。花石纲越来越多,朱勔的官也越做越大。一些达官贵人,谁敢不讨朱勔的好。人们把朱勔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称作“东南小朝廷”,可见朱勔权力之大了。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高一经典精选 2

墨子反战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学者、思想家。他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他一生在诸侯国之间奔走,宣传他的和平主张,并用行动制止战争,真可称得上是一名和平天

使。

有一次,他听说强大的楚国要攻打弱小的宋国,而且,他的一位同乡公输般正在帮楚王设计制造一种新式的攻城武器一一云梯。墨子决定马上到楚国去,制止这场侵略战争。

墨子不顾劳苦,日夜兼程,先来到宋国,了解宋国的防御情况。宋国是个贫穷的小国,放眼四望,人烟稀少,满目萧条,看不到一块肥沃的土地。

墨子感叹地想:“这样一个又穷又弱的小国,楚国还要攻打它!”

墨子到达了宋国的都城商丘,谁也没有认出这个衣衫破旧的人就是有名的学者墨子,因为他动身的时候只带了几个窝窝头,衣服也没有换,头发胡子也没有梳理,加上路上风吹雨打,现在看来,简直就像一个乞丐。

墨子看了一下都城的城墙,到处残破不堪,东门甚至有两个大缺口,有些老百姓正在修补城墙。“这怎么能抵挡楚国的进攻呢?”墨子想,忍不住叹了口气。

他总算见到了他的学生管敖,传授了一些防御敌人进攻的办法。“先生到哪儿去?”管放问。

“我马上到楚国去。”墨子答道,“是否能劝阻楚王,我还没有把握。你们要加紧战备,作为我谈判的

后盾。

墨子匆匆来到楚国,楚国的京城比宋国的京城大得多:街道宽阔、房屋整齐,街上的车辆行人川流不息,显得十分繁华。

墨子问了问行人,找到他的同乡公输般家里。公输般正在改进“云梯”的模型,见到墨子,非常高兴。公输般问道:“先生远道而来,有什么事吗?“有件事想请你帮忙,”墨子淡淡地说,“北方有人侮辱我,你能帮我杀掉他吗?”

公输般听了,很不高兴。“如果你杀掉这个人,我给你十元钱作为报酬。”墨子又加了一句。

公输般皱着眉,冷冷地说:“我是讲仁义的,决不杀人。”“好极了”墨子站起来,朝公输般拜了两拜,然后值静地说,“刚オ的话,不过是想试探一下。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帮楚王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过呢?楚国多的是土地、少的是劳力,现在去攻打弱小的宋国,杀死宋国的老百姓、掠夺宋国的土地,这不能说是“明智”;宋国没有罪,却要攻打它,这不能说是仁义'。你不愿杀一个人,可是你却帮楚王去杀害成千上万的宋国的百姓,这难道是“仁义”吗?”

公输般无话可说了。“我的话对吗?”墨子问。

“先生说得很对。”公输般只好同意。

那么,你就不要帮助楚王攻打宋国了。”墨子劝道。

“不行。”公输般摇摇头,为难地说,“我已经制造出了云梯,我无法劝阻楚王停止进攻宋国。”“好吧,你带我去见楚王,也许我能劝阻他。”墨子说。

公输般只好把墨子带到楚王面前,墨子向楚王行过礼以后,从容地说:“现在有这么一个人,他不要华丽的轿车,却想偷邻居的破车子;他不要锦绣衣裳,却想偷邻居的破短衫他不要米和肉,却想偷邻居的糠菜饼。大王以为,这是个什么人?”

楚王笑着答道:“我想,这个人一定患有病。墨子微笑了一下,说:“楚国的地盘,有方圆五千里,宋国只有五百里,这就像轿车和破车子;楚国云梦泽,湖边满是犀牛、野鹿,长江汉水里鱼憋成群,宋国连野鸡、鱼虾也难见到,这就像米、肉和糠菜饼;楚国有茂密的森林、连片的果园,可是宋国连大树也没有,这就像锦绣衣裳和破短衫。所以,在我看来,大王要攻打宋国,和我说的这个人,是很相似的。”

楚王皱着眉,想了一下说:“你说得很对,可是现在云梯已经造好,我只好按原计划办。”

“大王要打宋国,谁胜谁负,很难说,”墨说,“现在我就可以同公输般比试比试,请你叫人拿些小木片来。”

楚王叫大臣拿了ー些木片来。墨子解下腰带,在桌上弯成弧形,向着公输般,当作是防守的城,又把木片分成两份,当作是进攻和防守的的军队。于是公输般开始向墨子发动“进攻”了,只见一进一退,攻守双方变换了九种战术。公输般放下木片,叹了口气

说:“我输了。”

随后,又改为让墨子“进攻”,双方一进一退,只

换了三种战术,公输般又认输楚王很不高兴。

“我有办法赢你,”公输般阴沉地对墨子说,“但是我不想告诉你。”

“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墨子镇静地说,“但是我不想说。”

“你们两个说些什么呀?”楚王不耐烦地问。“公输般的意思是,只要杀掉我,宋国就败了。”墨子答道,“他想错了。在我来之前,我已告诉了我的学生防守的方法,他们正在宋国的城墙上守卫着。就是杀了我,大王也很难取胜。

楚王被说服了,说:“你考虑得真周密。既然如此,我就不进攻宋国了。”

就这样。墨子阻止了一场侵略战争。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高一经典精选 3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

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啦!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望,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叫做“成康之治”。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高一经典精选 4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也敢于说话了。特别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了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统治巩固下来,心里高兴。他觉得大臣们劝告他的话很有帮助,就向他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休养,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服,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是我还得十分谨慎,只怕不能保持长久。所以我要多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

魏征说:“陛下能够在安定的环境里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兴了(文言是‘居安思危’)。”

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后来,他不但不记魏征的恨,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哩!”

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纳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把这段时期称做“贞观之治”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高一经典精选 5

王继恩,陕州(今属河南陕县)人,生年不详,北宋时期太宗朝著名宦官,历任宫苑使、河北刺史、天雄军都监、宣政使、顺州防御史、右监门卫将军等官职。

《宋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皇后宋氏命宦官王继恩急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拿着诏书去找太祖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得以顺利继承皇位,王继恩因拥立之功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信任和器重。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王小波、李顺聚众在蜀地发动叛乱,王继恩奉命率军讨伐叛军。

淳化四年(993年),李顺攻陷成都,王继恩以剑南西川治安使身份征讨王小波、李顺,屠戮三万余人。

王继恩自持有功,日益骄横,野心勃勃,曾参与册立太子,引起大臣们的强烈不满。

宋太宗赵光义共有九个儿子,王继恩和太宗长子赵元佐关系密切,于是上蹿下跳,极力支持赵元佐获得储君之位。

赵元佐少年时期机敏聪慧,深得太宗皇帝宠爱。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赵光义的弟弟——魏王赵廷美阴谋篡位,事情败露,被削夺官职,发配到房州,忧愤成疾,两年后吐血而亡,时年仅三十八岁。

这场宫廷内斗严重刺激了赵元佐,不久精神失常,因纵火焚烧皇宫被废为庶人。

失望的王继恩转向下一个目标——皇次子赵元僖,可惜这位皇子体格不好,淳化三年(992年),赵元僖在早朝时忽感不适,回府不久就病逝了,时年仅二十七岁。

宋太宗年事已高,立储成了头等大事。

至道元年(995年),参知政事寇准建议皇帝立皇三子赵元侃为太子,宋太宗犹豫不决。

隐士潘阆给王继恩出主意说:“赵元侃觉得自己就应该被立为太子,如果你建议皇帝立赵元侃,他以后当了皇帝也不会感激你,不如在诸皇子中另选一人。”

王继恩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去游说宋太宗,宋太宗依旧拿不定主意,找到寇准商议。

寇准说:“妇人、宦官、近臣这些人不足与谋,陛下应该自己选择才是。”

宋太宗终于做出决定,册立赵元侃为太子。

至道三年(997年)二月,宋太宗病重,围绕新皇帝上任一事,朝中各股势力开始明争暗斗。

李皇后、王继恩等人厌恶赵元侃,勾结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等人,打算立皇长子赵元佐为太子。

三月廿九日,宰相吕端入宫探视皇帝,皇帝身边只有李皇后、王继恩,却不见太子赵元侃。

吕端担心王继恩暗中捣鬼,返回相府不久,写了一封信,秘密转呈太子赵元侃,催促他立即入宫,防备发生宫变。

就在此时,宋太宗驾崩了,李皇后派王继恩告知宰相吕端,吕端得知消息,立即将王继恩扣留在相府,派人看守。

吕端入宫后,以太宗皇帝生前遗愿为由,和李皇后争辩,据理力争。

李皇后默然无语,最终,赵元侃得以继承皇位,更名赵恒,史称宋真宗。

宋真宗即位两个月后,开始清算王继恩及其党羽,王继恩、李昌龄、胡旦等人以“交通请托,漏泄宫禁语言”的罪名被贬职,王继恩被贬为右监门卫将军,两年后死在了均州(今属湖北丹江口)。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高一经典精选_精选范文网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初中生古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