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5篇
相关文章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但古人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多了一次失败,就多了一次教训;多了一次挫折,就多了一次经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1
一、水资源现状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
a)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d)“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
a)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关于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2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如右图所示: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考点一)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三、爆炸(考点二)
①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
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火的方法(考点三)①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②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
③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
④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⑤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
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用扇子扇蜡烛火焰: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却降低了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
课题2燃料和热量
考点一、化石燃料
①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②是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③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④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使用
1、煤
①称为“工业的粮食”
②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
③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化学变化,得到焦炭(冶炼金属)、煤焦油(化工原料)、煤气(主要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用作燃料;煤气泄漏,会使人中毒,有可能发生爆炸)
④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
2、石油
①称为“工业的血液”
②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
③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
④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
3、天然气
(1)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有机物,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2)、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碳、氢元素的方法:点燃,在可燃物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证明含有氢元素;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证明含有碳元素。(如果某可燃物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只能证明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3)、鉴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检验燃烧的产物(导出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看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雾现象;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4)、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在农村,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和改善环境卫生
(5)、可燃冰:埋藏于海底,可以燃烧,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储量是化石燃料总和的两倍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开采时如果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严重
(6)、西气东输:输的是天然气
(7)、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考点二、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a)放出热量:燃料燃烧放热(如化石燃料的燃烧);不通过燃料燃烧也可放热
(8)燃气泄漏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根据燃气的密度决定,如果燃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则安装在墙壁下方,反之,则安装在上方
关于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3
信口雌黄
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的含砷化合物。
古代曾用雌黄作黄色颜料来进行绘画和书写等。古代的纸张大多是黄色的,人们在修改文字的时候,就用雌黄加水混合后,涂在上面,利用了雌黄呈现黄色的特性,这相当于今天的涂改液,只不过现在的纸张都是白色的,因此用钛白这种白色颜料代替雌黄而已。
“信口雌黄”的成语就源出于此。
现用这个成语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饮鸩止渴
鸩是一种毒鸟,也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俗称,是一种剧烈的毒药,在古代文人笔下扮演着杀手的角色,《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
“饮鸩止渴”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砒霜是古代炼丹术的杰作。古人用雄黄、不纯的氧化砷、硫砷铁矿加热,便可得到“其色飘飘,或如霜雪,白色钟乳相连”的砒霜,砒霜的名称也由此而来。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严、梅毒、牙疼等病症。
另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的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灭绝鼠害中起过重要作用,砒霜还可防蛀、防腐。由于砒霜的作用,明清以来,大量生产,一些为富不仁的奸商曾“往人以砒霜瓶,使酒不坏”。
这个成语的原意是:喝毒酒解渴。现意:比喻采取及其有害的方法解决眼前的困难,不顾严重后果。
沙里淘金
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分布稀落,主要来源为山金及沙金。山金夹在岩石和矿石中,含量极少,提取极为困难;沙金本也是山金,历经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打,被冲入江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
从古到今,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比重差异,用水反复淘洗得到,过程异常艰苦,收获甚微。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生动的描绘了“沙里淘金”的艰辛: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这个成语的原意是:从沙里淘出黄金。现意:比喻从大量的材料里剔出糟粕,选择精华,有时也用来形容做一件事情十分困难,用力很大而收效甚微。
炉火纯青
人们很早就知道从燃烧火焰的颜色变化来观察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500°C以下呈暗黑色,升至700°C时,火焰变为紫红色,也就是俗称的“炉火通红”,再上升到800-900°C后,火焰由红变黄,1200°C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C后,呈白热化,相当于灯泡钨丝发亮的温度,如果超过3000°C,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是燃烧温度的最高阶段。
一般来说,提高温度有利于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加速进行,但是,过分提高温度是一种不经济实用的方法,如今,化学工业上,都是通过采取催化剂技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古代的炼丹家们是不懂得催化剂化学原理的,往往认为火焰达到“炉火纯青”为火候到家,就能炼出长生不老的丹药,实际上,那时的耐火材料是很难达到这样高的使用温度,因此,无论炼丹家如何努力,“炉火纯青”最终只能是一相情愿。
甘之如饴
饴即是麦芽糖,是一种较早得到利用的糖类化合物,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是最早的生物化学产品。
制造麦芽糖的工序比较复杂,后来逐步为原料易得、生产简单、质量更高的蔗糖所代替。糖是一类由碳、氢、氧所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分为单糖、二糖及多糖,不能再水解的为单糖,如葡萄糖;由两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为二糖,如蔗糖和“甘之如饴”的饴糖;由多个单糖缩合而成的为多糖。
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所产生的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根据现代生物化学分析表明,糖的甜味与化学作用、电荷吸引及原子间束缚等有关,糖因其独特的甜味,“甘之如饴”就一点不奇怪了。
刀耕火耨
火耨者,用火烧去草。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
火烧后的草木灰含钾、钙、磷,是一种高效钾肥,除了供给土壤钾磷等多种元素外,还可降低土壤酸性,对小麦、油菜、红薯、烟草等农作物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可别小看“刀耕火耨”这种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它可是最早的化学肥料的应用。现在,无机化工已经能够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化学肥料,刀耕火耨的耕作方式已经基本消失了。这个成语也可写作“刀耕火种”。
火树银花
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
古人在发明火药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烟花,它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填装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是含各种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例如,锶盐、锂盐发出红光,钠盐发黄光,钡盐显绿光,镁、锌等金属粉末发出耀眼闪光等等。各种金属盐及金属粉末混合在一起,施放时就显示出万紫千红的色彩,千姿百态,以助节日气氛或日常娱乐。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节日夜晚烟火绚丽、灯火通明的繁华景象。
水滴石穿
一般认为,“水滴石穿”是由于水滴的冲击力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发生的,殊不知,无机化学反应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地球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部分溶于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分解后溶解在水中,因此,“水滴石穿”还依赖于水中“酸”的作用。也是由于这种作用力,经过亿万年的累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创造了许多如桂林山水般的人间仙境。
石破天惊
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水火不容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青出于蓝
“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的靛蓝化合物。
灵丹妙药
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的愿望。古时的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成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的。
争风吃醋
醋是6~10%的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称醋酸,醋是烹饪的常用调味品,能丰富食物的色、香、味,而且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醒胃防病。因此,“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身体有益。
水乳交融
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水乳交融而除去。
涂脂抹粉
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的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涂脂抹粉所用的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产品。今天使用各种各样的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构成。
关于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4
实验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8、过滤操作: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9、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
关于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5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要掌握的知识点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性质:圆柱形、乳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燃着时:①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蜡烛点燃后,灯芯处蜡烛熔化,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②观察火焰: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芯;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③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比较;外焰温度,内焰温度其次,焰芯温度最低。如何用实验确定?
④燃烧后的物质是什么?怎样来检验?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其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熄灭后: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水蒸气<水蒸气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1、试管。(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试管夹。用途:夹持试管;
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玻璃棒。(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4、酒精灯。(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用完后,立即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关于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