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参考集锦
相关文章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本篇文章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0》,供大家借鉴。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参考集锦 1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屈原是中国历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的作品:《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诗篇,后人将其作品辑为《楚辞》,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战国编钟的资料: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战国早期曾国君王曾侯乙墓。这是一种打击乐器,供古代宗庙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全套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钟,共65件,总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二千八百余字,其内容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乐律学达到的高度水平。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商君书》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子》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作品:《吕氏春秋》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参考集锦 2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昌盛的秦汉文化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孝文帝改革措施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19年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参考集锦 3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
1.继秦汉之后,实现我国第二次大规模统一的朝代是隋朝
2.开创“开皇之治”盛世局面的统治者是隋文帝杨坚
3.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在历的作用是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4.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589年
5.开凿京杭大运河的皇帝是隋炀帝杨广
6.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时,最后一个灭掉的南方政权是陈朝
7.成为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的是京杭大运河
8.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9.京杭大运河连通了五大水系,由北到南依次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10.京杭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
11.京杭大运河分为四段,由北到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12.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江都就是今天的扬州
13.京杭大运河的南北终点是余杭和涿郡
14.隋朝京杭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15.今天的北京,在隋朝时被称作是涿郡
16.大运河的南端、在隋朝时被称作“余杭”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杭州
17.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
18.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渊
19.唐太宗李世民夺得政权的方式是玄武门之变
20.唐太宗李世民创立的盛世是贞观之治
21.三省六部制中,负责起草政令的是中书省
22.李世民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原因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是《唐律疏议》
24.隋朝建立、唐朝得以发展使用的制度有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5.唐太宗时的谏臣,被唐太宗称为一面“镜子”的是魏征
26.三省六部制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门下省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参考集锦 4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
2.统一时间:589年;统一标志:隋灭陈;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灭亡原因:隋炀帝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时间:618年;事件:隋炀帝在江都被杀.
知识点二:隋文帝统治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知识点三:隋朝大运河
修建者: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各段名称: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重要城市: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四:科举考试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2.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治国政策和措施)
(1)用人上: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二: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武周(武则天)统治的措施及作用:
(1)措施: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作用: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与盛世形成:
1.措施:重用贤能(姚崇,宋璟)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成为“开元盛世”.
3.关注课后题.
归纳: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规模:日本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知识点二:鉴真东渡:
1.评价:鉴真是唐朝和日本文化交流中影响的人物。
2.六次东渡: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3.鉴真的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盛后,派遣世界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进中医,天文,历算等.
4.朝鲜音乐也传入唐朝.
知识点四:玄奘西行:
1.概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主要活动及贡献:
(1)在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回国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大唐西域记》: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参考集锦 5
1.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1368年秋,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2.明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权:①废除丞相制,取消中书省,权分六部②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③利用厂卫制度实施恐怖专政,以强化君权。(4)八股取士(5)
3.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打败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顺治帝迁都北京,逐渐建立对全国的统治。雍正时,建立了军机处,它是皇帝专权的工具。
4.明清时期,仍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考试的内容和文体的形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题目选自四书五经的文句,考生答卷必须按照呆板的格式书写,所论述的内容须遵循宋朝朱熹的《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所谓的八股文,八股取士是明清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有力措施,它禁锢了人们是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5.是统治者为了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在历以明清时期最厉害,清朝达到顶峰。在的威胁下,人们不敢谈论政治,惧怕作文写诗,大批书籍被焚毁,不少人死于冤狱。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6.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命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05年,郑和率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最后到达印度古里后返回,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务。在以后的20多年里,郑和又率船队六次下西洋。他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意义: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7.明朝中期,倭患严重,戚继光奉命到浙东一带抗击倭寇(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结成武装集团,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这些人被称为倭寇)。他组建了“戚家军”。1561年台州战役以后基本上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寇。几年以后又到福建/广州东南沿海外寇基本平息。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彪炳千秋。
8.17世纪20年代,荷兰殖民者霸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军2万多人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攻破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据点赤嵌楼,并将荷军围困在台湾城长达数月。1662年初,荷军投降。被荷兰殖民者盘踞38年的台湾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9.郑成功死后,其子孙争权夺利,致使政治日益腐朽,势力大减,台湾又面临被侵略的危险。为此,康熙皇帝命施琅率军武力统一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10.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建立城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两次派兵打败俄军,战后,沙俄政府与清政府就中俄边界问题进行谈判。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通过平等谈判,签定了《尼布楚条约》。这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11.清朝时期,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和五世班禅,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班禅的继承人,并且由驻藏大臣督办。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清朝廷对x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2.17世纪清政府平定葛尔丹叛乱和18世纪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以后,为了加强对北部和西部边疆的统治,先后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梨将军,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起了重要作用。
13.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是亚洲东部的国家。在辽阔的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维吾儿等5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4.清朝康熙到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出现在封建社会末期,盛世之中潜伏着危机。乾隆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集团奢侈,吏治,军队腐朽,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15.清朝初年,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统一台湾后,“海禁”政策一度放宽,并开放广州、宁波等地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到乾隆年间,面队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贪欲,清政府又加强了限制,只准开放广州一处,并颁布了严格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章程和条例,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虽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参考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