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辅导

高中从实验到化学知识点总结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化学是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这也是化学变化的核心基础。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从实验到化学知识点总结合集 1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高中从实验到化学知识点总结合集 2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1)原理: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

(1)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1)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1)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

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③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内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样。

第八课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

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

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

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1)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抓好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举一反三、先“试点”后推广,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3)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1)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高中从实验到化学知识点总结合集 3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科技:

①天文:汉武帝时,“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首;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②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③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两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麻醉药,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造纸: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蔡伦发明“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6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哲学:

1、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①董仲舒新儒学特点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②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③董仲舒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等文献中。④是唯心主义思想,在当时对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安定其积极作用,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②东汉家王充的《论衡》对神学开展了深刻的批判。

2、王充及其《论衡》:①东汉前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②王充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衡》一书中。③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四、宗教:

1、佛教的传入:①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②汉明帝派专使到西域求佛法,立洛阳白马寺,佛教在中国传布开来。

2、道教的形成:①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由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黄老学说的某些成分相结合,形成了道教。②道教的主要经典是《太平经》,它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③东汉末年,道教派别有张角传授的太平道,张陵、张鲁祖孙传布的五斗米道。

五、史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六文学:赋是兴起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种新型的体裁。其特点是辞藻华丽,笔法铺张,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及班固的《两都赋》;乐府诗是汉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十五从军征》等是乐府诗的名篇。

七、艺术:秦始皇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珍品;成都说唱俑、洛阳杂技俑;秦汉大量的砖瓦、瓦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是帛画的稀世之宝。

高中从实验到化学知识点总结合集 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

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哲学派别一览表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高中从实验到化学知识点总结合集 5

(一)注意学习效率。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笔记本(纠错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四)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再说一下基本方法,比如说研究中学问题是常采用的整体法和隔离法,就是一个典型的相辅形成的方法。最后再谈一个问题,属于三个基本之外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同一根绳上张力相等”;“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五)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六)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跑神或尽量少跑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七)时间。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八)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九)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十)知识结构。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十一)体育活动。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好的保证,旺盛的精力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要会一种、二种锻炼身体的方法,要终生参加体育活动,不能间断,仅由兴趣出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搞体育活动,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好处。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锻炼身体。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以减少睡觉的时间去增加学习的时间,这种办法不可取。不能以透支健康为代价去换取一点好成绩,不能动不动就讲所谓“冲刺”、“拼搏”,学习也要讲究规律性,也就是说总是努力,不搞突击。

(十二)数学。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是步难行的。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高中从实验到化学知识点总结合集_精选范文网

化学是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这也是化学变化的核心基础。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化学易错知识1常错点1错误地认为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