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精选整理
相关文章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精选整理 1
1、制定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
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3、做好上课准备
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4)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
gt;>>返回目录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精选整理 2
【重点语句整理】
1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使动用法
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名词活用
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2.惠等哭,舆归营
①<名>车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②<名>轿子。《晋书?王导传》:“乘肩舆,具威仪。”
③<动>抬。《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
3.而收系张胜。
①<动>悬;挂。《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②<动>梆缚;拴。《过秦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下命吏。”
③<动>拘囚;关押。《谭嗣同》:“君既系狱……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④<动>继;连接。班固《东都赋》:“系唐统,接汉绪。”
⑤<名>带子。《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⑥<名>世系;系统。杜甫《赠比部箫郎中十兄》:“汉朝丞相系,梁日帝王孙。”
⑦<动>联系;关联。柳宗元《封建论》:“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⑧<动>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因那日买了个丫头,不想系拐子拐来卖的。”
⑨<动>附着;随着。《兰亭集序》:“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4.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①<动>讨论;议论。《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②<动>评定赏罚;判定。《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动>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动>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论。”
⑤<动>研究;研讨。《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⑥<名>言论;主张;学说。《甘藷疏序》:“余不侫,独持迂论。”
⑦<名>文体的一种,即议论文。《文选序》:“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
5.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
①<名>米仓。《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②<名>官府供应的粮食。《送东阳马生序》:“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③<动>储藏;积聚。《素问?皮部论》:“廪于肠胃。”
6.扶辇下除
①<名>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②<动>清除,去掉。《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出师表》:“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③<动>逝去,过去。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④<动>清理,整治。《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⑤<介>除了,除非。《祭妹文》:“除吾死外,当无见期。”《陈州粜米》:“,则除是包龙图那个铁面没人情。”
⑥<动>任命,授职。《<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7.如惠语以让单于
①<动>责问;责备。《左传?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
②<动>谦让;礼让。《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③<动>让给;让位给。《五蠹》:“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④<动>亚于;比……差。《西厢记诸宫调》:“此个阁儿虽小,其间趣不让林泉。”
⑤<动>推辞;拒绝。《谏逐客书》:“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8.前以降及物故
①事故。《南史·任昉传》:“郡有蜜岭及杨梅,旧为太守所采,昉 以冒险多物故,即令停絶,吏人咸以百餘年未之有也。”
②死亡。《汉书·苏武传》:“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精选整理 3
特殊句式(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2、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来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如今人家有大功反却要攻打人家,是不合道义的。)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他)是沛公的护卫樊哙。)
7、此亡秦之续耳。(这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啊。)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之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的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
(二)倒装句
1、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那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2、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
3、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4、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5、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
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了项王。)
7、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能够在这里又见到您。)
8、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我怎么会这样!)
9、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大王来的时候带什么?)
10、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在哪里?)
(三)省略句
1、晋军函陵。(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 2、敢以烦执事?(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放弃进攻郑国而把它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
5、人不敢与忤视。(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6、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
8、为击破沛公军。(为我打败沛公的部队!) 9、加彘肩上。(把猪肘放在(盾的)上面。)
(四)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2、而燕见陵之耻除矣。(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去了。)
3、若属皆且为所虏。(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精选整理 4
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贾谊在《过秦论》中把他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
秦的发展可谓占天时、地理、人和。周室名存实亡,群龙无首,诸侯残杀,是谓得天时也;秦国占据崤山、函谷关险固的地势,与山东诸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老百姓获得了安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秦军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谓得地理也;君臣固守反映了君臣关系的和睦相处,有商君辅佐孝公,以及后来的张仪、李斯等谋士,为秦出谋划策,是谓人和也。
外连横而斗诸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解六国。利用利益关系使六国自相残杀,从而蚕食六国。正确的谋略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君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如孝公、惠文、武、昭襄、始皇,他们以取得天下作为目标,奋发图强。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山东贵族的强烈的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国家是这样,家庭、个人同样如此。现在很多家庭父辈辛苦创下的家业,在子辈中衰败,父辈原指望子辈们能将遗业发扬广大,万万没有料想到子辈们竟是不争气,父辈在九泉下也不会安息地。弈黎,你要记住,《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庶人, 壹是以修身为本。”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精选整理 5
《寡人之于国》两首知识点
1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
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
2词类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3一词多义
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氏求救于齐向
2.以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胜谷不可胜食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5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
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6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精选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