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辅导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知识点参考大全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知识比钱更挑剔,知识的流动比钱更偶然更深层,有质量的知识都是整体流动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古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知识点参考大全 1

1、独自面对

开头 : 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的热闹固然美好。可是,面对困难,独自思考的人生也必不可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合作固然重要,可是,独自面对,依靠自己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段一:独自面对,是一种直面困难的姿态。(引用埃及的一句古话;李时珍独自面对撰写《本草纲目》的困难;简·古多尔独自面对对大猩猩的深入了解;圣女贞德独自面对残暴英军的烈火焚烧;)

段二:独自面对,是一种思考人生的姿态。(孔子独自面对黄河的感慨;梭罗独自面对瓦尔登湖思考人生;陈子昂“前不见古人”的感慨;杜甫独自面对泰山,“会当凌绝顶”的思考。)

段三:独自面对,是一种步入成熟的姿态。(中国独自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逐步成熟;鳄鱼妈妈让宝宝独自面对世界,自力更生;“超女、快男”独自面对,一步步走到最后;引用国外的成熟的古训。)

结尾: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细雨,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冷雨敲窗,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点滴天明,让我们的生命学会一种独自面对的姿态吧,那么,勇敢、睿智、成熟将会成为你的本钱。

2、人与己

开头:事件上最难猜测的是人心,最复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人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利益问题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⑴、损人利己太可耻。人性的自私——社会各种欺骗现象,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等等——最终损人又损己

⑵、利人利己可提倡。双赢的智慧——高质量产品使消费者放心,企业回报也更多——帮助被人后自己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等——最终共同受益

⑶、舍己为人最崇高。为别人——为集体——为国家——为世界,逐层递进。举例:①舍己救落水人的解放军战士;②雷锋;③为人类进步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伏尔泰、哥白尼、布鲁诺。

结尾:自私是一种原罪,我们要克服它。让我们为别人添加更多的温暖,对社会注入更多的温情,为世界点亮更多的光明。

3、赠人以花,幸福自己

开头:有人说,人活在世上,总要与他人发生联系,我们应该更多为他人想一想,或至少应将他人与自己摆在同样的位置;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更赞同前者,如果把对他人的付出看作一朵朵娇艳欲滴的花。那么,必定是:赠人以花,幸福自己。

⑴、赠人以花,幸福自己,他们是傲雪的梅,在艰难中奉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举例:①青藏铁路工人们千辛万苦,历尽艰难,但他们看到许多人踏上青藏之旅所表现出的幸福时,他们笑了;②“鸟巢”的施工人员,夜以继日,兢兢业业,但当人们面对“鸟巢”而惊叹时,他们笑了。

⑵、赠人以花,幸福自己,他们是谦恭的莲,在无声中奉献,心中奏响幸福的旋律。 举例:①林秀贞赡养孤寡老人,资助贫苦学子上学,在自己开办的工厂里给残疾人安排工作;②丛飞倾尽所有资助山区学童继续学业;③华溢慰一生践行“医者仁心”,他说过,“我必须对病人负责”,他做到了。

⑶、赠人以花,幸福自己,他们是火红的牡丹,在热烈中奉献,灵魂接受幸福的洗礼。 举例:①在滚滚洪水之中,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把32名群众,安全转移到自家屋顶。②吴天祥几十年如一日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在他的感召下,湖北省先后成立了1万多个“吴天祥小组”,10万多名小组成员常年活跃在街道、社区。

结尾:他们的善举,就像寒冬里一缕温暖的阳光,温暖他人,也温暖自己。若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么多为他们着想,大概也是一种“为己”,因为,赠人以花,会留幸福于自身。

4、让心灵充满阳光

开头:寂寞的春天因为鲜花的争奇斗艳而生机盎然,肃穆的夜晚因为星光闪烁而美丽迷人,冷清的泉水因为鱼儿惬意游弋而热闹非凡。而黑暗的心灵因为美丽的回忆与憧憬变得阳光明媚。

⑴、美丽的回忆助人们忍受黑暗。例:①北极考察队员面对孤寂重读日记;②小公主面对艰难苦境回忆往事;

⑵、美丽的憧憬助人们走出黑暗。例:①司马迁—宫刑—发奋著述—史记;②哥伦布—恶劣天气—历尽艰辛—新大陆;③红军—五次围剿—不畏艰险—解放人民。

⑶、相反,如果心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憧憬,则会被黑暗侵蚀,一事无成。例:①因为项羽失去重整旗鼓的憧憬,自刎乌江。②梵高因为失去憧憬,吞枪自杀。

结尾: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美好的憧憬和回忆让我们摆脱黑暗,心中充满美好的憧憬回忆,收获美好未来。

5、不要因小失大

开头:当报贩多找你五角钱时,当你捡到过路人丢失的东西时,当诱惑在你面前晃动时,你是否想过,你的决定将会反映出你的素质,将会影响到你的人生?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迷惑,而丢弃最宝贵的东西,不要因小失大。

⑴、不要因小失大,让利益蒙蔽你的良心。(正反对比:捡到钱据为己有与捡到钱交还失主;合法经营与制假贩假)

⑵、不要因小失大,让物质俘虏你的自尊。(点例成段:朱自清拒绝美国物质救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苏武拒绝匈奴王的赏赐)

⑶、不要因小失大,让诱惑夺走你的灵魂。(正反对比:姚明和王郅志,钱学森和某些为优厚待遇而拒绝回国的科学家)

结尾:在我们自己身上,有着许许多多无价的宝物,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我们千万不要被眼前的一点点诱惑所俘虏,而丢弃了自己最美丽最宝贵的东西。不要因小失大。

6、诚信“贬值”

开头:如今中国经济好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经“奔6”了,人们的腰包也鼓了。但令人深思的是,某些人诚信却贬值了,甚至,连五毛钱都不值了。

⑴、诚信的贬值,由来已久。(举例:“大头奶粉”、假药加大米等“自杀套餐”、购物时买卖双方怀疑的眼神。)

⑵、但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一直对自己和社会那贬值的诚信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分析原因)①人固有的求利心理驱使,以及被骗怕了的心理;②社会整体氛围影响;③法制上的缺陷、“保护伞”的存在。

⑶、眼看诚信的价值一跌再跌,我们应该做点什么?①首先从自身做起,以信立身,诚对他人;②再者,呼吁社会重视诚信。(假设说理)

结尾:国家很大程度上只能对经济进行调控,所以对诚信调控还得靠我们自己。让我们扼住这个人性的“缺口”,让中华民族的诚信得以“升值”。

7、茧

开头:作茧并不一定是自缚。春蚕作茧为的是静待成长,时日一至便挣扎着破茧而出,舒展翅膀。默默作茧,静静成长,最后破茧而出。这,恰似人生。

⑴、人生如春茧,作茧自缠裹。我们需要一处安谧的地点,作为自己的茧。(庄周的庭院,史铁生的地坛,余秋雨的岳麓书院;)

2、茧中勤修习,不知时日过。我们需要接触先人的智慧,为着自我提升。(讲述读书修习:你可以读史《史记》《左传》……;你可以读学说著作,《九章算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天演论》……;你可以读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

⑶、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我们需要一份必备的勇气,以求破茧而出。(如果伽利略没有勇气,他不可能当众验证落体定律;如果凡高没有勇气,他不可能顶着“疯子”之名继续作画,如果哈利没有勇气,也不可能辞去稳定的工作去过“笔杆子生活”……)

结尾:寻处安谧处所,读先人智慧,积累破茧的勇气,人生便是如此一步一步走过,缺一步便是遗憾。茧内世界不寂寞,茧外苍穹亦明净。度过这“茧”样人生,亦是吾辈的祈愿。

8、独自面对

开头:阿桑用她寂寞的语调哼着:“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我静静地品味着这首歌,让我在人群之外,感受那独自面对一切带来的愉悦。

⑴、独自面对困境,让自己走向成熟。(苏轼多次被贬后变得豁达;曾宝仪脱离父亲光环在台湾发展,成为有名主持人。)

⑵、独自面对被挑战的真理,让自己趋于不凡。(鲁迅、布鲁诺)

⑶、独自面对岁月的荒芜,让自己走向深邃。(三毛:“我们空空地来,空空地去,尘世间所拥有的一切都不过转眼成空。”村上春树:“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是不愿意失望。”)

结尾:独自面对是一种勇敢,一份坚持,愿你走出人群,成就自我。

9、茧

开头:人生如春蚕,缠裹着我们的茧,是囚笼,也是力量之源。一如孕育着胎儿的羊水,困在茧中的生命,吸收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雨露之润泽,只待一朝眉羽成。那一刻,冲击、钻破、迸发,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破茧的瞬间,就在于那响彻灵魂的刚强。

⑴、破茧是一场与磨难抗争的鏖战。(史泰龙忍受被拒绝,布鲁诺忍受被怀疑,梵高忍受世俗的不理解)

⑵、破茧是一次与梦想携手的旅行。(袁隆平独创超级水稻,贝多芬创作欢乐颂等名曲,艾金森成功饰演“憨豆先生”)

⑶、破茧是一个与信念同舟的航程。(昂山素姬在禁锢中的坚持,联系自身努力积攒知识力量突破自我)

结尾:没有人能了解茧中蚕如何挣扎,但绝对有人赞叹破茧振翅飞翔那一刻的美丽惊艳。束缚,是为了生命中最灿烂的冲击,是为了成长的灵魂在蚕丝纠缠下奋身而出的刹那。那一刻,所有的苦难与挣扎化作力量,心中的梦如夏花般绚烂。

10、心怀他人,成就自我

开头: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是的,唯有真心替别人着想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拥护,才能成就自我的辉煌。

⑴、心常怀他人,短暂的生命也因此成为永恒。(苏轼为民修堤,百姓悬挂他的画像,为他立生祠,将堤命名为苏公堤;杰克·伦敦为被压迫的人民揭露资本主义的丑陋面目,成就自身名气;华益慰用尽心血,为了不负病人生命的嘱托,终感动人民,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⑵、自私自利的人,生命也因此变得暗淡而且丑陋。(纣王;葛朗台;药物局局长郑筱萸)

⑶、多替别人着想,别人亦会为我们着想;多帮助别人,他人也会在我们困难时伸出援手。(楚王考虑到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没有责罚冒犯许姬的伐郑,伐郑后来在战争中拼力死战,才败敌军。)

结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总是离不开他人,要想成就自我,就必须常心怀他人。

gt;>>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知识点参考大全 2

必备知识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1)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2)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1)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2)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3)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4)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5)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1)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 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2)分析论证过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3)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4)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1)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2)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驳论文的阅读

(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3)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知识点参考大全 3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就属于诸子散文一派,前者属于对话体的论辩文,语言犀利,步步紧逼,气势逼人,后者为长篇论文的节选,句式整齐,善用多样化的比喻。西汉时期,贾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总结秦代灭亡的教训,写了著名的《过秦论》。这篇文章通篇一气贯之,气势充沛,雄辩有力。到了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主张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师说》一文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艺术追求。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和常见的文化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寡人之于国也》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生字

曳: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túnzhì 庠序:xiáng莩:piǎo 好战:hào 不王者:wàng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3.说说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残暴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

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指年龄

4.几个重点词语的解释

填然鼓之:象声词,指击鼓声

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死人安葬

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负戴:负担。负,背负;戴,把东西顶头上。

5.指出下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寡人之于国: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

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请以战喻:用

可以无饥矣:凭借

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亩之宅:“的”,助词

6.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

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

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名作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7.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

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以桑树之”

《劝学》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一.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吃

二.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喝”)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逃亡。的人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

因遗策。遗留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

6、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师说》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重要句式:

1)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7、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②可知矣(知道,了解)

文言虚词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 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①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背诵篇目: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

荀子:《劝学》(背诵全文)

贾谊:《过秦论》(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韩愈:《师说》(背诵全文)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知识点参考大全 4

赏析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

环境分类及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烘托人物形象。自然环境往往是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设置的,从而显露其性格。

C推动情节发展。

D暗示社会环境。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夫社会历史图画。

E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答题模式: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级循环答题法)

2.具体环境描写作用

A、小说开头,作用一般为定下感情或叙述基调,是的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营造特定意境氛围,感染读者或主人公。

C、场景在人物出场前,功能为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某个情节,功能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D、如果场景置于人物描写之中,功能可能是揭示人物性格。

E、如果某场景作为小说主背景,其作用可能是一种象征。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知识点参考大全 5

1、课后复习法:所谓课后复习法就是我们刚听完老师的讲课之后,利用下课的10分钟来消化和吸收刚刚讲过的知识,因为老师刚讲完,所以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达到了巅峰的状态,此时我们只要稍加的复习巩固,就能牢牢的记住所学知识。

2、睡前复习法: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一天中早晨醒来和晚上临睡前记东西的效果最好。早晨可能大家没有时间,但是晚上一定有,既然我们错过了早晨当然不能错过晚上,在临睡觉前我们需要把今天所学的所有知识系统的过滤一遍,虽然是一天的知识,但是也花费不了很多时间,而且记忆的效果很好。

3、最重要的是提高你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这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秘诀。

TAG标签: 语文 知识点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知识点参考大全_精选范文网

知识比钱更挑剔,知识的流动比钱更偶然更深层,有质量的知识都是整体流动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古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语文必修古文知识1人的称谓【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