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考前必刷的历史知识点,快速解答历史选择题参考整理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选择题是高三历史考试必有的内容,而且占据很大的分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前必刷的历史知识点,快速解答历史选择题参考整理 1

  掌握历史概念,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入手。

  (1)历史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的内部结构,它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

  (2)历史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外部联系,它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

  以“华北事变”这个历史概念为例,概念的内涵是:1935年,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华北制造了一系列新的侵略事件,其中包括《何梅协定》和“华北五省自治”,对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妥协活动,主要有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等。概念的外延是:日本侵略者要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原因),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目的)。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与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与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相呼应。利用了蒋介石围追堵截长征中的红军的有利时机(联系)。华北事变是日本扩大侵略的新步骤和危险信号(性质)。在这个例证中,同学们容易忽略内涵中“国民政府的一系列的妥协活动”这一要素,因而也就丢失了“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一史实知识点。希望同学们举一反三,完整地掌握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分为史实性概念和理论性概念。史实性概念有大小之别,掌握上也有轻重缓急。

  (1)重大历史概念。一般指教材章(或节)的标题,它是教材知识线索的骨干支架。重大历史概念有一章(节)一个中心内容的,如“西汉的盛衰”、“太平天国运动”;也有几章合成一个中心内容的,如唐朝的历史由五章(第14~18章)叙述完成;还有一章(节)包含几个重大事件的,这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中最为明显。

  (2)重点历史概念。指组成或与重大历史概念相联系的概念,一般指教材的子目录,还包括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西汉的盛衰”概念之下有“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一系列重点历史概念。重大历史概念和重点历史概念结合,建构起历史知识的基本线索,都是备考复习的重要内容,应当按照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求完整掌握。

  (3)一般历史概念。它是重点历史概念之下,支撑教材重点知识的辅助历史概念。如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永安建制”、“北伐”等。这类历史概念可按教材叙述的详略掌握,但应在概念的外延方面多加一些思考。

  (4)次要历史概念。指散见在教材各处,包括引文和注释中的众多细小概念。次要历史概念在教材中往往是一个历史专有名词、人名或一句话。如“耦犁”、“吴王刘濞”等。这类概念一般要求记准史实,能作一句话评价,不需要完整分析。

  理论性概念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包含的一些概念、历史学科所特有的一些概念等。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国家、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等。很多概念要借助政治学科所学内容。如内因和外因原理,可指导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发生原因)和结果(成败原因)分析;矛盾特殊性原理,可指导依据历史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事件,不说空话。但是,历史学科理论概念在理解和使用上与政治学科相比,还有它特殊的要求。

  第一,历史学科的理论概念的作用在于“指导”,而不是实际“运用”,即理解要深要全,答题时不要求解答概念原理,只要求以概念原理为指导组织史实材料。

  第二,历史理论概念要注意它的“历史性”。例如“民族关系”概念,政治学科讲的是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这对于理解和掌握新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很有帮助。但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关系,主要指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逐渐融合、发展和形成的历史,其中各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到明清时期新加进西方殖民侵略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近代民族关系首先是帝国主义外来侵略和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其次才是中华民族内部的关系。近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围绕救亡图存和实现近代化两大主题展开,其中心内容是爱国主义。世界史中的民族关系首先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逐步把亚、非、拉美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其次还有大国对弱小国家、民族权利的践踏,如维也纳体系对欧洲版图的任意划分,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族运动。

  对理论性概念的掌握,要求一是弄清原理,二是会依据和运用掌握的原理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三是能根据原理得出一些历史性的认识。

高考前必刷的历史知识点,快速解答历史选择题参考整理 2

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得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

【例1】通过农民战争建立的新王朝是

①西汉②西晋③隋朝④唐朝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题思路】西汉和唐朝分别是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隋末农民战争建立起来的,而西晋政权是司马氏取代魏政权建立的,隋朝是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的。

【答案】D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比较能力,试题难度不大。

【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①列强以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②在对外正当贸易中开始出现贸易逆差③被迫允许外国投资设厂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题思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门户,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

【答案】C

【点拨】此题用排除法做,因为①②③④四个备选点,都分别在三个备选项中出现,因此四个备选点只有一个是错误的,所以只要找出错误点③,排除包含③的选项,就可得出正确答案。

【例3】马克思主义认为英国的圈地运动是一场"农业革命",这是因为圈地运动

①在农村中出现了手工工场②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引起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

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④

【解题思路】圈地运动是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村的扩展,即农业的资本主义化,所以圈地运动是在手工工场出现后产生的,因此①是错误的。

【答案】C

【点拨】主要考查了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对圈地运动的影响要全面掌握。本题也可以采用筛选法来做,首先用排除法排除包含①的选项,这样只剩下B、C两个选项,这样只要判断③是正确的,即可得出答案。

【例4】以下经济建设成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有

①大亚湾核电站②鹰厦铁路③沈阳第一机床厂④上海宝山钢铁公司⑤京九铁路

A.①②③⑤B.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

【解题思路】此题针对我国各个时期的建设成就进行命题,其中沈阳第一机床厂、鹰厦铁路是在一五计划时期建设的,其余的是改革开放后的建设成就。

【答案】C

【点拨】此题中的③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五计划时期在东北地区建设了一批重工业项目,所以可以采用排除法。如果有一个备选点在四个选项中都出现,那么这个点就一定是正确的,在做题时就不需考虑;如果有一个备选点在三个选项中出现,那么我们就要首先分析该点,如果该点是错误的,那么就可以采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高考前必刷的历史知识点,快速解答历史选择题参考整理 3

程度型选择题

程度型选择题即通常所说的选择题,就是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且表述最准确最完整,其它各项从切题上看也没有明显的错误,只是相比而言不够完整全面。所以此类题的迷惑性较大,难度也较大。

程度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即历史阐释能力。其特点有二,一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性的要求,如包含有"最""根本""全面""决定性""直接"等词语。二是题干同备选项之间都有内在联系,一般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也有说明与被说明、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

程度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理论。

做好程度型选择题不仅应掌握上述方法,在平时复习时还要注意对教材中隐性问题的挖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加强历史理论的学习,并将史论结合,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辨能力。

【例1】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D.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解题思路】此题中的A、B、D三项都是造成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严重困难的原因,但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是外因,是次要的。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这种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给国家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是内因,是最主要的。

【答案】D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做此题就是要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高考前必刷的历史知识点,快速解答历史选择题参考整理 4

1.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我坚持“全、准、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问题并不难,但考查很细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材中的导言、正文中大小字、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课下小字注释、书后大事年表及其他隐性知识(如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等,复习时要面面俱到,不可偏废,要强记、记死,使之成为提高考试成绩的新增长点。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1)正文知识点:时代特征、春秋诸侯争霸(背景、目的、条件、经过、标志)战国兼并战争(战国开始的标志、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民族融合(途径、意义)(2)插图:地图《春秋大国争霸图》《战国兼并形势图》(图中包含诸侯国、战役地点、少数民族分布),图片《马陵道遗址》《长平之战遗址》(3)“楚王问鼎”的文字材料。(4)小字注释“王畿”。类似这样的知识点很多,必须做到没有遗漏。

2.在记忆基础上对历史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把握好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

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1)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异同点。(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因素。(3)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消亡的民族,新兴起的民族)(4)成语反映的历史背景,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问鼎中原、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讲解中要注意处理好常考知识、热点知识、冷点知识(理论上不考的)。常考知识就是过去的高考以及平时的训练经常考到的知识,热点知识就是连续几年高考一直出题的知识点及与今年时政相关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要照着教材给学生点出来。

3.指导学生处理好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巩固。

课堂主要以听为主,同时也要适当做好笔记,预习中所遇问题的讲解、教材内容的延伸性分析、课堂上感觉比较模糊的内容都应该记下来作为课后复习、巩固的依据。要在课后及时看书巩固所学知识。由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浩瀚庞大,这个过程是非常耗时耗力的,解决方法就是少量、快速、多遍的不间断学习。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的学习,不可一曝十寒,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的,也是的办法。要求学生把历史知识化整为零,一节课的知识点分开掌握,每段时间不要太长,大约5-10分钟,这样零散的时间容易挤出来,也容易集中注意力。然后在第二天要回忆一下,该记该背的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没有漏洞。第三天再回忆巩固。然后一周左右,要把这个内容再回顾一下,可以很简单的看一看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最容易遗忘的时候去点一下以激活学习思维;一个月的时候再通过试卷、练习等多种方式督促学生再好好的回归教材。将该掌握的内容完善起来,克服平时感觉没有多少东西可看,考时却处处感觉生疏的现象,形成平时不考时“大忙”、小考时“小忙”,大考尤其是高考时不忙的良好状态。

高考前必刷的历史知识点,快速解答历史选择题参考整理 5

高考历史试卷主要由主观题和客观题组成,分数大约各占一半。在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中的客观题就是指选择题。历史选择题的命题形式一般是呈现一定的历史材料,让学生依据材料结合历史情境在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有的时候选项本身正确但是和题意无关,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这就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历史选择题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要求很高,它具有客观性、直接性、公平性、公正性的特点,是现在高考试卷中不可或缺的题型。选择题得分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历史成绩的好坏,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关系到高考的成败。所以,我们历史教师经常和学生说“得选择题者得天下”。由此可见,提高历史选择题的解答技巧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学生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考试情况,我们发现学生在选择题部分失分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要么记忆不牢固,要么因为将知识混淆,难以准确再现。二是根据所给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只停留在表面理解材料的层面上。三是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难以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四是对历史阶段的特征把握不到位,难以掌握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五是学生难以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难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能力,下面是笔者对选择题的解答提出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启迪和帮助。

掌握适当的解题技巧是同学们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因素。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已经定型,怎样提高同学们的解题能力至关重要。在高考中,审题是解题至关重要的一环。高考历史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解答试题前,我们首先得弄明白要解答什么。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审题,把握不同题型的特点。历史选择题的题型主要有组合式选择题、排列式选择题、最佳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逆向式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这五种基本类型。同学们通过审题可以确定题型,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方法,确定题型后就可确定可行的方法。审题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把关键词标记下来,主要得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标记下来。有的试题比较容易,但是同学们容易马虎,如果审题不仔细就会丢分。因此同学们要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即论从史出,紧扣历史材料和情境。

例1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我们从题中关键的语句“‘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可以判断出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是北宋商业活动的特点之一,而B、C、D三项在材料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其实,我们还可结合所学的关于北宋时期的城市和商业知识选出正确答案。

例2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本题中出现了“1969年5月11日”和“1979年12月”两个时间信息,结合它们的时代特征可知,前者是“”时期,后者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把握好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该题就迎刃而解了。本题正确答案为C。

解答技巧:对时间和历史时代特征要有强烈的反应,把握好历史具体事件的时间和当时的时代特征。

例3“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约13亿元,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 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四十多年。”对“八年快速发展”局面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为经济快速发展开拓了国内市场

D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中“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是1840年,故A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间是19世纪末,故B项错误;1914—1918年一战期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所以C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时间和概念的理解、记忆。

解答技巧:历史概念要理解准确,弄懂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总之,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多种多样,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考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主要还得在平时多注意训练。高考历史选择题得分率的提高,离不开同学们平时日积月累的刻苦训练。

高考历史试卷主要由主观题和客观题组成,分数大约各占一半。在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中的客观题就是指选择题。历史选择题的命题形式一般是呈现一定的历史材料,让学生依据材料结合历史情境在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有的时候选项本身正确但是和题意无关,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这就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历史选择题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要求很高,它具有客观性、直接性、公平性、公正性的特点,是现在高考试卷中不可或缺的题型。选择题得分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历史成绩的好坏,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关系到高考的成败。所以,我们历史教师经常和学生说“得选择题者得天下”。由此可见,提高历史选择题的解答技巧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学生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考试情况,我们发现学生在选择题部分失分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要么记忆不牢固,要么因为将知识混淆,难以准确再现。二是根据所给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只停留在表面理解材料的层面上。三是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难以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四是对历史阶段的特征把握不到位,难以掌握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五是学生难以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难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能力,下面是笔者对选择题的解答提出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启迪和帮助。

掌握适当的解题技巧是同学们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因素。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已经定型,怎样提高同学们的解题能力至关重要。在高考中,审题是解题至关重要的一环。高考历史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解答试题前,我们首先得弄明白要解答什么。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审题,把握不同题型的特点。历史选择题的题型主要有组合式选择题、排列式选择题、最佳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逆向式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这五种基本类型。同学们通过审题可以确定题型,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方法,确定题型后就可确定可行的方法。审题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把关键词标记下来,主要得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标记下来。有的试题比较容易,但是同学们容易马虎,如果审题不仔细就会丢分。因此同学们要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即论从史出,紧扣历史材料和情境。

例1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我们从题中关键的语句“‘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可以判断出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是北宋商业活动的特点之一,而B、C、D三项在材料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其实,我们还可结合所学的关于北宋时期的城市和商业知识选出正确答案。

例2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本题中出现了“1969年5月11日”和“1979年12月”两个时间信息,结合它们的时代特征可知,后者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把握好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该题就迎刃而解了。本题正确答案为C。

解答技巧:对时间和历史时代特征要有强烈的反应,把握好历史具体事件的时间和当时的时代特征。

例3“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约13亿元,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 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四十多年。”对“八年快速发展”局面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为经济快速发展开拓了国内市场

D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中“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是1840年,故A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间是19世纪末,故B项错误;1914—1918年一战期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所以C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时间和概念的理解、记忆。

解答技巧:历史概念要理解准确,弄懂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总之,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多种多样,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考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主要还得在平时多注意训练。高考历史选择题得分率的提高,离不开同学们平时日积月累的刻苦训练。

TAG标签: 历史 选择题

高考前必刷的历史知识点,快速解答历史选择题参考整理_精选范文网

选择题是高三历史考试必有的内容,而且占据很大的分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希望大家喜欢!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一)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