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三学期历史的必考知识点精选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世界一流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说:“潜意识的力量比表意识大三万倍”。追逐高考,我们向往成功,我们希望激发潜能,我们就需要在心中铸造一座高高矗立的、坚固无比的灯塔,它的名字叫信念。小编整理了高三历史学的会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学期历史的必考知识点精选合集 1

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地方: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周王为加强地域统治,“以藩屏周”。

(2)措施:周王将宗族姻亲分派各地“授土”“授民”,广建子国。封国承担贡赋、军事、劳役等义务。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七国。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禄的等级序列。(3)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3.西周的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1)目的:稳定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矛盾。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世卿世禄”制、父权家长制等,大宗和小宗。作用:维护了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防止了家族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家”紧密结合。

(3)宗法制特点:①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和“国”密切结合;②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4)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4.周礼:西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礼乐制度。有严格的等级礼仪规定,不得“僭越”。(鼎和编钟)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_色彩。

高三学期历史的必考知识点精选合集 2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而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已有的美德。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薄伽丘,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但丁,长诗《神曲》;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主要思想: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得救;②每个_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影响: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法国:(领袖)伏尔泰——君主立宪、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卢梭——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峰,之后,又传播到其他国家。

德意志:康德——强调人的重要性、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人要自律。启蒙思想的进步意义:①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欧洲的封建_统治;②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③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高三学期历史的必考知识点精选合集 3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则。他们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不符合实际,《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2)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这是先进的中国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以及当时处于战争环境,《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施行。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①三个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②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③建立者:孙中山。

④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考点:武昌起义

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

②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③影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高三学期历史的必考知识点精选合集 4

【什么是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国王或皇帝)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

【明清君主专制特点】

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

A、过程: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A、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

清朝

1、背景: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

A、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必知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美国的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高三学期历史的必考知识点精选合集 5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发展要求: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性的战争成为可能

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原因、表现、后果)

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原因)

5.导火线(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基本要求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认识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感受现代战争的残酷性。(2)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史实;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

发展要求: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2.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时间:1914年——1918年 主战场:欧洲 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

3.经过(1)第一阶段:1914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3)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上战役:西线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坦克)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海上英德日德兰海战

(4)第三阶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美国参战 (1)1917年4月

(2)美参战原因:A 美德关系:一战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德国宣布“无限制潜水艇战”, 为美参战提供借口 B 美国与协约国关系:经济联系的加强密切;为保证巨额贷款能归还,希望协约国能胜;俄国二月革命,战争形势有利于同盟国,美国担心自己利益受损 C实质:分享胜利果实,凭借经济实力,争夺世界霸权。

(3)参加一战影响:A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美国对德宣战后,先手派遣200万军队开赴欧洲战场;1917年6月派遣几十艘军舰协助英国海军,进一步限制德国,使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归于失败。

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更给协约国带来了巨大好处。美国不仅中断了对德、奥的军火供应,而且大幅度提高对协约国的贷款,达350亿美元,从物资上为协约国的最终胜利准备了条件。

C美国参战,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美国宣布参战后,中国等国纷纷参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的绝对优势

4.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同盟国失败原因:(1)在经济实力方面,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同时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十分明显。

(2)国际力量对比的改变不利于同盟国集团。A战争爆发后,日本参战,夺取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B意大利背弃盟约,倒戈协约国。C美国参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 D一大批国家加入协约国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3 )、同盟国的内部矛盾。长期战争激化了参战各国的矛盾,而同盟国表现得更加明显

(4) 俄国的退出。美国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而俄国的“二月革命”把交战国的反战运动推向高潮。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使俄国退出了战争,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和平问题,这也成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推动力。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感悟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精神损害

(2)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

(3)促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十月革命等)

(4)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战后出现了人类历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国联

(5)成为新技术的发展的催化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6)促使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开始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7)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及和平主义思想影响深远)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三学期历史的必考知识点精选合集_精选范文网

世界一流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说:“潜意识的力量比表意识大三万倍”。追逐高考,我们向往成功,我们希望激发潜能,我们就需要在心中铸造一座高高矗立的、坚固无比的灯塔,它的名字叫信念。小编整理了高三历史学的会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