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参考

发布时间: 浏览量:9

复习中要适当看点题、做点题。选的题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在解题前,要先回忆一下过去做过的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在这基础上再做题。做题的目的是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一历史下册的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参考 1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参考 2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中国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3、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4、促使习俗风尚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5、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6、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7、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这种具有真、奇、活等特点的新型娱乐消遣方式很快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电影开始在城市中流行。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8、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强调“为了什么”)

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社会原因:欧洲人对黄金和奢侈品的需求,《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掀起“寻金热”。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控制商路造成的商业危机。

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和传播天主教的狂热情绪。

条件:(强调“有了什么”)

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天文地理知识的提高

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等

2、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

(1)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1488年

(2)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

(3)达伽马:直通印度1498年

(4)麦哲伦:环球航行1522年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这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业革命的涵义:

①贸易范围扩大,市场扩大(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市场联系在一起);

②商业中心转移: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商品种类增多;

④特权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建立,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价格革命的涵义:

①大量金银流入西欧,金银贬值,物价猛涨;

②加速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4)新航路的开辟,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地圆学说、文艺复兴运动、自然科学发展起来

(5)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原因:(1)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2)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3)对外贸易发达

(4)政治上:共和国的成立

(5)外因:西班牙的衰落

2、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荷战争(16世纪中期):导火线: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如纽约)

荷兰战败说明:商业资本不敌日益发展的工业资本。

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

法国战败说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

三场战争的结果: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的殖民帝国。

3、殖民扩张:

(1)殖民掠夺方式:野蛮的掠夺、贩卖黑奴(三角贸易)、残酷的屠戮、不平等贸易

(2)殖民扩张的后果:

A..对殖民国家而言:

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B.对殖民地、办殖民地国家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参考 3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原因:

①国民党政权性质决定;

②日本诱降的影响;

③中共敌后武装力量的发展。

标志:

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_”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_的路线。

中共中央的三大口号: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二、皖南事变(1941年初)

经过:

新四军9000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_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袭击。血战七昼夜,除少部分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害,这就是“皖南事变”。

中共中央的对策:

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军部;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认识:

①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

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政党。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枣宜会战:

1940年5月。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牺牲。

豫湘桂战役:

1944年。日军为打通中国通往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它是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的一次战役,国民党溃败。这是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_政策造成的恶果。

四、治外法权等特权被废除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五、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独裁统治的特征:_、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相结合、渗透。

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参考 4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分期付款膨胀)③政府政策:自由放任政策。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3)影响:(1)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2)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3)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方面,四项措施(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核心内容(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2)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作用: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人民资本主义”(3)经营者革命(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5)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6)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新趋势

4、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形势:国内外面临严峻考验: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2)转变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5、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主要表现:经济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政治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6、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坚持从国情出发。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

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参考 5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中共八大

A、时间:1956年

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_”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详参P57最后一段。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2.经济体制改革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改革。

(2)城市企业改革: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意义: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首先)——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经济特区有五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以1992年_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共十四大:时间:1992年10月;内容:确立了_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参考_精选范文网

复习中要适当看点题、做点题。选的题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在解题前,要先回忆一下过去做过的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在这基础上再做题。做题的目的是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