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
相关文章
历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 1
1、前提和条件:
A、前提:18世纪英国资产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B、条件:
①资本——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③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海外贸易扩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直接和必要条件)
2、过程: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
新兴工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拓展:由英国到欧洲和美国。
完成标志:机器大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3、工业革命的影响:
a生产力:大机器取代手工劳动,极大提高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组织形式: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业比重上升,城市化进程加快。
c社会关系: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d政治上: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e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盛行。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f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4、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确立欧美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世界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使亚非拉许多国家沦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倾销地。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 2
gt;>>>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gt;>>>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gt;>>>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gt;>>>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 3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 4
外交关系的突破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由台湾中华民国政府所占据。
(2)新中国政府一直为恢复合法席位而斗争。
(3)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当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4)美国长期的孤立政策逐渐破产。
(5)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
2、恢复:
(1)时间、标志:1972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关键:中美关系的缓和
1、背景:
(1)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战略选择。
(2)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3)改善两国关系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成为双方的共同要求。
2、实现过程:
(1)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
(2)标志: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在上海共同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3、意义:结束了两国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4、正式建交(发展):1979年1月。正式建交。意义是两国实现了正常化。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1、前提: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日本朝野巨大震动。
2、实现过程:
(1)《中日联合声明》。(2)正式建交:1973年,两国互派大使。
3、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这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 5
1、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有些同学误认为历史就得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效果截然相反。但是对学习历史有兴趣的人就会理解着去背,能够把握历史学习的要求。在我们生活中,人们谈论的许多事情经常和历史有关,可能是古代,也可能是近代史或现代史,只要我们留心把它和书本的东西结合起来,就能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2、学会把握历史课的主要内容
历史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情节和作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历史大事年表(没有的同学可通过文末获得),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点就掌握了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