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成语故事经典整理
相关文章
历史其含义有三: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2.沿革,来历;3.过去的事实。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小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历史成语故事经典整理 1
见微知著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纣王的庶兄贤臣箕子感叹说:
“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厦。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以白玉为门的琼室,再搜罗珍宝和奇禽异兽充塞其中。同时在鹿台旁注酒为池悬肉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戏,以供纣王取乐。
由于纣王的残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纷纷倒戈反商。众叛亲离的纣王,最后被迫自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病榻论人
春秋时,齐桓公由于有贤相管仲的辅佐,曾称霸于中原。
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看望他,说:“仲父您病了,有什么话教诲我吗?”管仲说:“我希望你能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这些人。”桓公说:“易牙用自己儿子的肉来孝敬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儿子。”
管仲说:“如果他对自己儿子都很残忍,对君主怎么能好呢?”齐桓公又说:“常之巫能预知人的死期,能治疗我的顽疾,难道不能信任他吗?”管仲说:“死生由命,顽疾是身体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数,守住自己的根本,却依靠常之巫维系健康,他将会因此而为所欲为了。”
齐桓公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已十五年了,为了我,他父亲死了他都没去奔丧,说明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人最亲的莫过于父母,对父母尚且如此无情,又何况对他人呢。”桓公认为管仲话有理,便坚决地答应了。
管仲死后,齐桓公便驱逐了这四个人。但四人走后,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寝,更没有心思上朝理政,且旧病复发,着实难受。但由于管仲当初有言在先,所以也就强忍煎熬坚持了下来。
又过了三年,桓公实在忍不下去了,便说:“仲父的话也太过分了,此四人有益于我而无害于国。”
就又把他们召回朝廷。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造谣说:“桓公将在某日死去。”于是易牙、竖刁、常之巫勾结起来发动政变,把桓公的宫门堵塞住,不准任何人进出,并在宫外筑起三丈多高的围墙,且断绝了他的饮食,最后把桓公给活活饿死了。
齐桓公临死时,流着泪叹息说:“唉! 恨我当初没听仲父的话,以致落到今天这个下场,仲父真是圣人啊! ”
历史历史成语故事经典整理 2
秦灭汉兴
秦朝末年,各路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力量,这就是刘邦和项羽的队伍。他们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朝首都咸阳,谁就在关中称王。结果,刘邦一路避开秦军主力,专走偏荒的小径。这样,刘邦没有打过几场硬仗就已经兵临咸阳。秦王子婴没作什么反抗就投降了刘邦。于是刘邦就先占据咸阳,控制了函谷关。项羽一路上沿黄河流域进军,这是进攻关中正门的路线,一路上坚城固垒随处林立。尽管项羽数十万铁骑以摧枯拉朽的声势,攻城破寨,所向披靡,但是,连续不断的大仗硬仗,显然阻碍了项羽的行进速度。等到项羽来到函谷关前,发现早被刘邦抢了先。
项羽因此非常生气。他想我有40万大军还没称王,你10万人马居然称王啦!于是要找刘邦决战,杀进关中。项羽的一个远房叔叔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听到这消息,他连夜跑到刘邦大营告诉张良,劝他赶紧离开。张良不愿背叛刘邦,经张良介绍,刘邦热情地接待了项伯,并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项伯劝刘邦亲自去向项羽解释、道歉,以避免这场大战。
第二天,刘邦带着100多人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赔礼道歉,解释说他根本就没想过什么称王关中,有项羽立下如此功勋,这关中之王非项羽莫属。他不过是一时幸运能够先项羽一步进入关中罢了,但他只是替项王守着关中大门,不可以让其他诸侯乘虚谋抢了去。项羽一听气就消了大半。他的谋士范增曾劝项羽在酒宴上除掉刘邦,项羽也同意了,早在宴会上埋伏了一批武士,约定项羽一举杯,就立即动手。可是在宴会上,刘邦对项羽态度谦卑,处处陪着小心。项羽性情耿直,不善权谋,早被刘邦哄得心花怒放,哪还记得要杀他的事情!
虽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都视而不见,没有反应。范增眼看没按计划进行,就把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找出来说:“项王太仁慈了,可是刘邦不能不除。你快进去借舞剑为名,趁机杀了刘邦。”项庄回来便到宴会上敬酒,并请求让他舞剑助兴。只见剑光闪闪,项庄越舞越靠近刘邦。项伯一看情势不对,就对项羽说:“一人独舞,兴致不高,让我和他对舞吧!”项伯也拔剑起舞,暗暗地用自己的身体挡着刘邦,使项庄找不到下手的机会。张良看到这种情况,赶忙出去对刘邦的武将樊哙说:“现在项庄舞剑,他的用意就是要杀沛公啊!”樊哙一听,立即拿起武器,闯到宴会上。他不惧项羽的英勇让项羽十分欣赏,项庄舞剑一节就这样被樊哙搅过去了。又过了一会儿,刘邦借口去厕所,悄悄溜了出来,张良告诉他快回大营,否则性命不保。刘邦赶紧带了樊哙等几个贴身护卫,丢弃车乘马匹,徒步从小路逃回了大营。张良留下,等刘邦走远了才再次进大帐献礼,说刘邦一时身体不适,先回去了。项羽不以为意,范增大顿手足,哀叹项王气数就此去了。
果然,鸿门宴之后,逃得性命的刘邦终于在垓下之战中逼死项羽,取得了楚汉之争的最终胜利。
张良献计夺骁关
张良,字子房,今安徽亳州人。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后,他聚众起兵反秦,后依附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曾为刘邦出了不少好主意,他建议刘邦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劝刘邦不要立六国之后为王,主张刘邦追击项羽歼灭楚军。
当时,刘邦一面下令做好加紧进攻武关的准备,同时请张良前来密商有关入关的事宜。张良向刘邦提出应先派遣一人,潜入关中,为刘邦入关进行游说,以为内应。张良向刘邦推荐了一位魏国人名叫宁昌,此人胆大机敏、善于应变,刘邦十分赞赏这一举措。
天亮,刘邦的大军向武关进发。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85里,是秦关中的重要门户,也是东西交通的枢纽。但这位武关守将,西望咸阳,赵高专权,滥杀王公大臣,二世昏庸,耽于声色犬马;东望中原,王离败、章邯降,大势已去。眼看刘邦大军骤至,守关的残兵败将根本难以抵御。再加上风闻刘邦一路上仁厚信义,不杀降官,便干脆打开关门迎入了刘邦。
刘邦万万没有想到,一座雄关就这么兵不血刃地攻了下来,眼看前面就是骁关,便下令督促大军直进骁关。
张良忙对刘邦说:“沛公切勿急躁,武关虽然得手容易,若不加强防卫,项羽大军随后就到,你能抵挡得住吗?”
刘邦恍然大悟:“子房以为应该如何防守?”
张良说:“现在就是要关门谢客,立即加固关防,使它固若金汤,并派重兵良将镇守,以拒各路诸侯于关外。这样,沛公便可以领兵从容击杀秦军于关中,直捣咸阳,何愁暴秦不灭?”
于是刘邦依照张良的计谋,令士卒加固武关,并派一员得力的将领守关,才驱兵来到骁关下。
扎营之后,刘邦带着张良等一班谋士,前往观看地形。这骁关在关中蓝田县境,故又名蓝田关,气势雄伟,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上有重兵把守,绝非武关那么容易攻下,张良建议干脆退守武关,以观望东西两面的形势。
然而,刘邦深深明白,滞留武关无疑是坐以待毙。
他请来张良,决心强攻骁关,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张良告诉他不可!并分析说:“《太公兵法》告诉我们,战当然要靠勇气才能取胜,但也不是单靠勇气就能够取胜的。骁关,固若金汤,子婴把他全部赌注都压在了骁关。骁关一破,他即成为瓮中之鳖,因此他不得不拼着性命死守。更何况秦兵还十分强大,并没有到不堪一击的时候。因此现在先不要忙于进攻,可以派兵在骁关对面的山上,遍插沛公旗帜以为疑兵,让他们有如临大敌的感觉,先摧垮他们的士气。另外,现今秦将眼见秦大势已去,灭亡在即,早已斗志涣散,各谋前程,可以派郦食其和陆贾等善辩之士,诱之以利,晓之以理,暗中联络,以为内应。这样,何愁骁关不破!”
于是,刘邦派了郦食其和陆贾,带了黄金珍宝,暗中去拜见守关秦将。这些将领果然早已人心惶惶,都愿与刘邦讲和,这使刘邦去掉了一块心病。他问张良:“现在攻打骁关没有问题了吧?”
“我以为条件还没有成熟。”张良答道,“郦食其和陆贾虽然买通了个别将领,但是还应该看到,秦军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关中人,他们的父老和妻室儿女都在那里,他们决不会让别人攻进他们的家园、杀戮他们的亲人,因此,他们一定会奋不顾身地抵抗。与其和他们拼杀,还不如等到他们松懈疲惫之时,迂回包抄,前后夹击。”
于是,刘邦率主力绕过骁关,悄悄翻越蓝田东南25里的蒉山,突然出现在秦军背后,在蓝田的南部大破秦军,并进一步占领蓝田,这样骁关的后路被切断,前后夹击,不攻自破。
这样,关中大门洞开,秦都咸阳已无险可守。刘邦10万大军压境,破咸阳如探囊取物。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他10年征战统一的国家,又苦心经营了10载的强大帝国,在他死后不到3年,倾覆的时刻就这般迅速地来到了。
历史历史成语故事经典整理 3
蔡伦造纸
大约在三千多年前,也就是我国的商代,文字就已经出现了,但当时并没有纸。那时,我们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文”。
由于作为纸用的龟甲兽骨并不很多,所以甲骨文在当时并不普及,只有帝王或贵族为了记录重大事件,或进行占卜时才使用。
后来,由于政治、军事、文化的发展,甲骨再也不能满足人们记录文字的需要,人们就将竹子劈开截成大大小小的竹片,这就是记事用的竹简。
竹简太重,占地也大。据说,汉武帝的大臣东方朔有一次给皇上写了一份长长的建议,竟用掉三千根竹简。东方朔的这封“信”要两个壮汉才抬得动。汉武帝读这份建议足足用了两个月时间,真是很不方便。
以后又出现了造价昂贵的嫌帛,因为用它写字代价太高,仍未能普及。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了限制。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迅速发展,原来记载文字的材料,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总结造纸经验,就成了当时急待解决的问题。
公元105年,东汉的汉和帝手下的太监蔡伦被任命为“尚方令”,专门负责监制皇宫里使用的器物。蔡伦少年时饱读诗书,也爱写一些文章,深知缺纸的困难。
少年时代,小蔡伦看到许多跟自己同龄的孩子因为贫穷,没钱买昂贵的嫌帛来习字读书,只能同他们的父母一样,种地、放牛;而一些富贵人家的子弟有钱买帛学习,却又不珍惜,把好好的帛都白白糟蹋掉了。年少的蔡伦认为这很不合理,他觉得应该让穷人也可以买得起帛,也能写字,也能做官。
入宫后,蔡伦念念不忘此事,总想发明一种便宜的东西代替帛,方便广大百姓。在负责主持各种皇室用品的制造时,他经常和工匠一起工作,吸取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创造精神。这些,都为蔡伦发明造纸术奠定了基础。
当时人们大都穿麻布衣服,用麻料制衣前先要沤麻,这很像用茧做丝棉要经过漂絮一样,最后在蔑席上残留下一层麻质的薄膜。蔡伦由此想到,如果仿照沤麻的办法来造纸,那么造纸的材料不就可以取自种植方便、价格低廉的麻了吗?
于是他和很多能工巧匠商量,经过无数次试验,蔡伦创造了一个用麻造纸的程序:一分离,二捶捣,三交织,四干燥。在漂麻造纸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改革了造纸方法,把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等东西铡碎捣烂成装状物,然后把浆状物薄薄地平摊在细帘子上,漏去水分。干燥后,留在细帘子上的纤维薄片,便成为植物纤维纸了。
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使用新造纸法造出的纸写成奏折奏报朝廷。汉和帝看过后很赞赏他的发明,并马上通令天下采用。
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7全国各地。汉和帝后来封他为龙亭侯,百性们便把他发明的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有了丰富的材料来源和比较容易掌握的制造方法,造纸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纸张的大量生产,使得不只是皇家贵族才有纸可用,平民百姓也可以用纸来写信记账,这就大大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公元751年,在恒逻斯城的一支唐朝军队被中亚的大食军队击败。被俘的唐军中的造纸工匠被送到了大食首都撒马尔罕,去传授造纸术。
这样,中国的造纸术开始西传。公元795年,在巴格达建立了造纸工场,中国的造纸术又进而传到埃及、利比亚、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俄国等国。在1690年又传到英国的殖民地北美洲。
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而蔡伦作为造纸术的发明者,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
但不幸的是蔡伦最却终卷入了的后宫争斗之中,自杀身亡,这也是他被后人诟病的一个原因。但身处那个年代,蔡伦也只是一个依附宫门的宦官,“身似浮萍雨打沉”,在波涛汹涌的斗争中,他要么被彻底掀翻,跌入无底的深渊;要么顺应时势,随波逐流。
另一个被世人诟病的原因就是蔡伦出身宦官,也就是太监。但作为中国封建历史文化特有的产物,“太监”这个词饱含了太多的心酸和屈辱。对于蔡伦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英雄莫问出处。
历史历史成语故事经典整理 4
孔子周游列国
东周(前770~前476年),各诸侯国被兼并,奴隶制走向崩溃。
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周平王东迁以后,开启了东周历史。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东周开始后,周王室开始衰败,只保有天下之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在中原文化的影响及民族融合的基础上,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得以发展壮大。地处中原的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出现了霸主争夺战。随着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从而成就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可以说,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了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
东周衰败与诸侯坐大
从西周时起,天子威仪,各诸侯国间禁止攻战兼并。原本比周落后很多的各诸侯小国得以修养生息,经济、军队逐渐强盛起来。西周灭亡,东周王室衰弱,周平王迁都洛邑后,不再有控制诸侯的力量,各自为大的诸侯国打破了王室独尊的局面。后来侯国间互相兼并,强宗陆续出现。在兼并过程中,西周旧制度逐渐被破坏,特别是宗子世袭、不得买卖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向个人私有、可以买卖的家族土地所有制转化,成为东周社会各种变动中最基本的一个变动。东周后期,时局动荡,诸侯间频繁的战争,使平民百姓的生活变得艰难沉重,但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据《春秋》记载,在东周不断衰败的200多年里,鲁君朝王仅3次,鲁大夫聘周仅4次。鲁是周公的后代,与王室的关系已属最亲近,朝贡都几乎全废,更别说其他诸侯了,只会比鲁的朝贡更少。
可俗话也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东周无论如何贫弱,名义上依旧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地位,为各诸侯国所尊崇。齐、晋两大国联合诸侯一起阻遏蛮族大国楚的北进,都是打着尊王、勤王的旗帜,才得到诸侯的信从和支持的。
这时期的文化中心分别是东周王国、宋、鲁,其中以周王朝的文化为主。因为王室衰微,不能养活众官,有专门知识与技术的王官百工陆续分散到诸侯国,有些人做官,有些人做师,扩大了文化的传播。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周景王死,王子朝结合一批丧失职位的旧官、百工,起兵争王位。经四年战争,子朝兵败,率召氏、毛氏、尹氏、南宫氏等旧宗族和百工,带着王室所有典籍,逃奔到楚国,这是东周文化最大的一次迁移。周人和大量典籍的移入,使楚国一跃成为代替东周王朝的另一文化中心。在鲁、宋、楚这三个文化中心都各有成就:鲁国孔丘创儒家学派,宋国大夫墨翟创墨家学派,战国时楚国李耳创道家学派。
经长期休养生息坐大后的诸侯,有实力也有欲望想要占有他国的土地和臣民,这就促使了诸侯间不断地发生征战。吞并与被吞并,造就了楚、齐、秦、晋、吴、越六个大国。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zōu)邑人。孔子的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在孔子3岁时就去世了。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礼节,还经常会在家摆上碗盘,模仿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学习祭拜。
长大后,孔子致力于读书学习,精通“六艺”——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不管做什么,他都会认认真真去做。出任管理仓库的小吏,仓库的物资从来不会缺少;出任管理牧业的小吏,牧场的牛羊繁殖得越来越多。
不到30岁,孔子的声望就已经远播。很多慕名而来的人希望孔子收他们做学生。之后,学生越来越多,孔子就办了私塾授课。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35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对孔子礼遇有加,打算重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回到鲁国,仍旧以教学授课为业。
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他又做了管理工程的司空。后来,孔子又做了掌管司法的司寇。
吴王阖闾大败楚国后,国力猛增,中原地区首当其冲受到了极大威胁,这当中受威胁最严重的是齐国。齐桓公死后,齐国国力开始走下坡路。齐景公即位后,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国家朝政得以焕然一新。前500年,齐景公约鲁定公于齐鲁交界的夹谷开会。齐景公打算借此拉拢鲁国和中原诸侯结成联盟,重现桓公当年的国力。
那时候,诸侯间开会,会有大臣做会晤的“相礼”。这次鲁国的“相礼”是由掌管鲁国司法的孔子来担任的。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陛下您能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到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的三处土地还给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80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令孔子感到失望。就连孔子的学生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不久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明君一展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惜,大国都在忙于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时局动荡不安,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君采纳。
孔子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和楚七个国家。中间遇到的苦楚一言难尽。有一次,孔子到了陈、蔡一带,楚昭王派人请他到楚国。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后,会对陈蔡两国不利,就发兵在半路上截住了孔子。孔子被围困在那里,粮水用尽,几天吃不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在列国间奔走的七八年,孔子碰到了数不清的钉子。年纪越来越大,最后孔子回到了鲁国,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晚年,孔子还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等重要文化典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学生们继续传授他的学说,一代代的传承成就了儒家学派,孔子也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被公认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历史历史成语故事经典整理 5
徐娘半老 风韵犹存
徐娘半老一般指半老徐娘。半老徐娘,汉语成语。是 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出自于《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徐娘半老 风韵犹存 成语故事
故事出自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的故事。徐昭佩年轻时确是一个艳光四射的大美人,但她始终敌不过岁月催人老的事实,妙龄一过,姿色已大不如前,但仍浓妆艳抹的她,却犹存一点风韵。故后世以「徐娘半老」来形容中年妇女风韵犹存。
据《南史》记载,她是前齐国太尉的孙女,梁朝将军徐琨的女儿,当萧绎还在当湘东王时,她嫁给了萧绎。现在可以分析,她有严重的性苦闷,对婚姻生活和性s活是不满的,她自恃出身名门显贵,就胆敢以嘲弄皇帝的做法来发泄性苦闷。萧绎少一目,是个“独眼龙”,于是她在皇帝面前只打扮半边,名曰“半面妆”,她的理由是一只眼睛只能看一半。她嗜酒,常常喝醉,呕吐在皇帝的龙袍上。萧绎吃不消她,于是开始疏远她,移情于其他三宫六院。
她在独守空房的情况下,就找情夫了。先是结识了荆州瑶光寺的一个风流道士智远;后来又结识上朝中的美男子暨季江,这时她已是个中年妇女,所以这个情夫说:“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这就是“徐娘半老”的出典。
后来,徐昭佩又邀请当时的一个叫贺徽的诗人,到一个尼姑庵约会,在“白角枕”上一唱一和。这些行为当然为皇帝所不容,最后萧绎下了决心,借口另一个宠妃的死是徐妃因妒而暗下毒手,逼她自杀,她只好投了井。萧绎余恨未消,又把她的尸体捞起来送还她娘家,声言是“出妻”。徐妃的风流生涯就是这样以悲剧而结束的。
人们常以“半老徐娘”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半老徐娘”一词源于南北朝,徐娘名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
她年过芳龄,却还着意打扮,风风骚骚,极不得体。于是,有人说:“徐娘半老,犹尚多情。”有关“徐娘”的“风骚”之事,《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中有极简要的记载,宋陈与义诗《书怀》中“开窗逢一笑,未觉徐娘老”两句足见徐娘之风骚,后人便用“半老徐娘”“或"徐娘半老”来讽喻那些年过芳龄还风风骚骚,精心打扮的妇女,亦有人自称徐娘,含有自谦自贬之意,故不能把“半老徐娘”作褒义词用。
历史历史成语故事经典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