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整理合集
相关文章
知识是死的,真知是活的。知识无法引导你到真知,抛弃知识是达到真知的途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最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整理合集 1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整理合集 2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
2、目的
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3、召开
(1)时间: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2)内容: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1、金融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概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45年成立。现在成员国180多个,中国是成员国之一。其基金主要来源于各成员国应缴的份额,现在资金约2000亿美元,其中我国约为46亿美元。
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WB)
宗旨:成立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概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绝对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2)特点: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3)影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原因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2)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3)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签署: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自关贸总协定缔约以来,共举行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这些谈判缓解了当时国际贸易中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以美国为主导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作用: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整理合集 3
对于历史科的复习,由于个人情况不同,侧重点也会有差异。我个人认为考前应注重练习上的基础知识,因为35题选择题占据半壁江山,而选择题往往是一些基础知识。对于材料题,是需要靠平时积累的,如老师要求我们做练习,就算真的不想做,也应该把材料阅读后,对照一下答案,对材料有一个大概印象,因为材料题往往会涉及到我们没有接触过或书本没有详细说明的问题,做材料题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路就在脚下,我们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们把握了学习的方法,我们要过的就不会是令人害怕的独木桥,而是畅通无阻的大桥了。
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方面。总之,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历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事件的经过只须记重大事件。
历史和其它科目一样,只要平日课前预习、上课留心听讲、课后温习,坚持整理笔记,把重点记熟;多读、多思、多写、多做试题;考试前重温重点;考试时冷静选题和作答—能够做到上述各点,自可获得好成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整理合集 4
a西汉:中国被誉为丝国。
唐朝: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c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
d明代:烧制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e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整理合集 5
理解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识记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②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产生影响。
2、变化的表现:衣、食、住、风俗习惯等方面。
衣:
①鸦战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杉,旗袍等,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食:鸦片战争后,引进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住: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样式引入,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了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风俗:
①戊戌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带有反清革命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④辛亥革命后,用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用“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衣:
①20世纪50~70年代,衣着朴素;
②50年代,俄国风情的“布拉基”;
③期间,军装军帽,绿色流行。蓝、黑、灰、绿色充斥街头。
④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2、食:
①20世纪50~70年代,食物简单,物资缺乏,需凭票证计划供应。
②1987年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3、住:
①20世纪50~70年代,住房拥挤;
②1995年人民政府发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环保、卫生、赈济灾区成为社会风尚。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要因素:
1、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
十五、识记铁路与公路、水运与航空、通讯工具的变迁。
-铁路与公路
1、铁路运输:
①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辛亥革命前,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③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⑤1977年以来中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公路和汽车制造: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民国公路发展受到限制。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架设了公路大桥,青藏等边远山区也通了汽车。
-水运与航空
1、轮船运输:
①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局面。
②20世纪90年代,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2、航空运输:
①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 制成了我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通讯工具的变迁
1、有线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
②甲午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大多数省和城市都架设了电报线路。
2、无线电报:
①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②有线电报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3、电话:
①1875年,上海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室内电话;
③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通讯网络;
④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整理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