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技巧集锦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历史选择题是历史学科既传统又最具有活力的一种题型。因其既能在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其为载体,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选择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选择题技巧集锦模板 1

一、提炼(概括)要点型试题

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特点(背景、影响、作用)”。

2、变式提问:“说明……阶段性特征”、“材料反映……的问题”等。

3、解题思路:①对材料分层提炼要点;尽量使用材料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

②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角度提炼要点

4、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主要是答题角度单一、要点概括不全,或挂一漏万。对策在于要善于运用归纳法,多层次、多角度概括要要点,可以借鉴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式,分层(分句)提炼中心思想(或要点)。

二、比较异同型试题

1、设问方式:“比较……异同”、“指出……不同之处(或差异、特点)”、“指出……相同之处”、

2、解题思路:首先,思考该问题的正确的比较角度;(适合于设问中没有给出比较角度的试题),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其次,按照比较角度,对应概括异同(既可以先同后异,也可以先异后同,但一定要按类比较,切忌异同混杂)。

3、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①不能寻找出正确的比较项(比较角度),或者只是找到一些形式方面的所谓比较项。②找出的比较项单一,或不能从多角度思考比较角度。③不能按类比较,答案异同混杂,思维混乱。对策:在于寻找出正确比较项(比较角度)。一般而言,从背景、过程(内容、方式、领导力量)、影响(结果、作用)三个大方面寻找比较项。

三、(观点)认识、评价型

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观点)的认识”、“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评析……(观点)。

2、解题思路:由于是提出的论点(观点)是正确的,因此不需要对观点进行辨析正误,只需从多角度说明(论证)即可。大题模式:论据(角度)1+论据(角度)2+论据(角度)3+……

3、问题与对策:由于这类试题提供的观点,一般在教材中没有反映,属于新观点,加上论证角度不明确(或比较隐晦),而且从试题命制的答案看,一是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教材基本没有多少联系,(或材料最多只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教材相关知识分散、笼统),二是答案表述语言带有学术性、非学科性(或类似政治、地理的学科语言),上述特点就使得这类试题难度加大,学生失误严重。问题突出表现:一是无从下手,答题随意性很大,漫无边际,不知所云;二是角度单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对策:一是明确设问类型;二是加强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三是要善于用借鉴其他学科的语言,尤其是时政方面的术语组织答案。

四、图表型试题

1、设问方式:“依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概括)……变化趋势及原因”。

2、存在问题:①看不懂图表,同时也就无法解读图表。②不能多角度概括图表反映的变化趋势的原因。

高考历史选择题技巧集锦模板 2

直接联想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题干还原法: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

(1)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

(2)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

(3)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

(4)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

(5)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看选项出现的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

高考历史选择题技巧集锦模板 3

因果型历史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2推理型选择题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高考历史选择题技巧集锦模板 4

  一、史实错误型

  1.(2014年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题干问秦汉以后怎么样?C项,皇权秦朝出现,祖先崇拜原始社会就存在,史实错误。D项,春秋战国宗法制瓦解,留下的是宗法观念,所以秦汉后强化宗法观念史实错误。

  2.(2013年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A随着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瓦解,史实错。D、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

  二、时间判断

  1.(2011年新课标卷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A错。南北朝,国家分裂,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正确。

  2.(2014年Ⅰ卷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C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后,时间不符。

  三、因果倒置

  1.(2015年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铁力牛耕的出现,促使小农经济产生,C错。

  2.(2014年Ⅱ卷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材料中提到先有纸币再有纠纷,B因果倒置。

  四、常识判断(史学常识、生活常识)

  1.(2013年Ⅱ卷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解析】传说有真实也有虚构,历史文献应当和出土文物印证,史学家的历史记录带有个人色彩,可能不能全部反映历史真实。

  2.(2015年Ⅱ卷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学习西方不代表崇洋媚外。排除B。

  五、说法绝对

  1.(2015年Ⅰ卷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统治者和民众的观念不会一致。只是会在某些事情上达成妥协。D错。

  2.(2014年Ⅱ卷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解析】不同阶层的诉求不一致,如果一致就没有必要划分阶层了。D错。

  六、空间判断

  1.(2014年Ⅱ卷35)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解析】波兰,图片上是欧盟旗帜,二者结合得出是欧盟扩大。

  2.(2015年Ⅰ卷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背景,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应选B。

  七、逻辑判断

  1.(2013年Ⅱ卷25)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不抑制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小农经济衰退,流民可能产生也可能不产生。

  2.(2014年Ⅰ卷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上海是电影制作中心,上海放映国产电影比例多于京津,而京津选择多放映外国电影,说明国产电影流通到京津的关税高。

  八、概念判断

  1.(2015年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外戚:母族、妻族。家天下:按照父系血缘划分。

  2.(2015年Ⅰ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解析】皖直交斗,军阀争霸 。

  九、材料核心判断

  1.(2015年Ⅱ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后世帝王申明的是汉宣帝的观念:地方吏治的重要性,而非行政制度和汉宣帝这个人。

  2.(2014年Ⅰ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道教和佛教的地位都会忽高忽低,而儒学统治者没有抬高也没有贬低。

高考历史选择题技巧集锦模板 5

1.排序型选择题。

确定首尾法。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确定哪一个排在首位或末尾,可降低难度;也可以通过确定某两个或几个小项的位置关系,来提高解题效率。

2.排除型选择题。

将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固定或排除,只要排除某一个小项,答案即可得出,即使对其他选项的知识没有完全掌握也能答对。

3.叙述型选择题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4.说明型选择题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6.评述型选择题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开放型选择题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等。

TAG标签: 历史 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技巧集锦模板_精选范文网

历史选择题是历史学科既传统又最具有活力的一种题型。因其既能在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其为载体,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选择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历史选择题技巧一、时间定位法时间性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