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20个易错点与高中历史学习方法5篇
相关文章
因为高中历史学习的是全部的历史知识,所以里面的知识点很多让学生常常搞错,所以最容易错误的知识有哪些呢?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历史20个易错点与高中历史学习方法1
课下经常听同学们说,历史很有趣,可就是很难记,考试容易失分。通过老师们的阅卷也确实发现存在这个问题。为此,我就历史复习谈几点方法。
(一)注意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复习。导人新课前的复习。每堂课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一般要进行设疑提问,目的是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课打好基础,达到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这需同学们在课前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一旦教师出题,积极思考,如果回忆不起来,就及时翻阅教材,查找答案。在学生回答,教师订正时,认真听讲,加深记忆。如学习《唐朝的衰落》一课时,教师问唐朝建于哪一年?开国皇帝是谁?开元盛世出现在哪位皇帝时期?解答了教师的提问,也就把已学内容与要学的知识连在了一起。.
学习新课中复习旧知识。新课中有一些知识与以前学过的有联系,教师有时设问,如学习“清初经济的发展”学到“康乾盛世”一目时,教师问:我国古代还有哪些清明治世?时间跨度大,涉及三册教材,这时应注意老师的启发,“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等,顺手把它记在教材有关位置,再复习时就很容易记住。也达到了新旧联系的目的。
巩固性复习。主要目的是巩固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如果你正确、完整地回答了教师的提问,说明你已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重点或难点,就可以转人下一课的学习。
(二)重视阶段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又称单元复习,就是学习完每一单元后的复习课。初一历史导言课告诉我们学习历史“认真阅读课本”,课本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复习时总围绕课本中的目录、正文、地图、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等几方面进行。
划分目录进行复习。现行中学历史课本采用“第_课”的形式,每册约二十七课,大体按时间顺序分类叙述,首先是政治史,其次是经济史,再次是文化史,三部分内容构成一个单元。如“中国历史”第一册可分为五个单元,一、原始社会;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三、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四、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秦汉;五、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一三国两晋南北朝。从目录上划分单元,要听明白老师对教材的分析,单元中的每一课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史实。政治、经济部分是一种发展关系,有先后,是对历史的纵向复习,文化部分则是对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概括和总结,是横向复习历史,把握住这个特点,有助于我们抓住各单元的基本线索,理解、记忆基本内容。
紧扣每课的标题提炼要点进行复习。每一课就是一段历史,发生的事件都有其内在的联系。《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十二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整个过程内含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主要的知识点可以列出:1894年丰岛海战、《马关条约》签订,1898年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1899年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罗列知识点可以使学生自然地归纳出清政府腐败无能,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规律,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就较容易地记住了。
充分运用大事年表复习。大事年是以年代作经,事件做纬,把零散放在各课的历史事件按照发生的先后排列,这些重要年代是学生必需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它更能体现单元复习的完整性。如《中国历史》第三册大事年表中:1894年兴中会成立,1895年广州起义,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07年镇南关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二次革命,1915至1916年护国运动,1917年至1918年护法运动,清晰地表明了孙中山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及维护民主共和所进行的斗争。
正文、插图、注解兼容复习。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正文(即大字部分),带★号的地图、表格、文献资料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但有时为强化对正文内容的理解、记忆,无★的插图、注解仍需在复习中使用。《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十四课《动荡中发展的南朝》用了四幅图,实际也为第二十五课《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地图。复习时,可结合南朝中宋是疆域最大政权,陈是最弱小的政权,多个政权演变体现出动荡,北魏前期都城是平城,后期都城在洛阳,再利用注解,南朝的都城在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市,平城即今山西大同等要点,从空间上把教材知识有机联系,也就较清楚地体现历史发展的过程。再如《中国历史》第三册,把《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租借和势力范围图》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民族危机逐步加深过程。
(三)历史知识的总复习。总复习是指期末或中考前的全面复习,它的基本要求是理清历史基本线索,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使学生对中外历史达到融会贯通。复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
1?专题复习法。它是指把相近的知识分门别类,按一个中心罗列出来,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做到深入浅出,晓畅明晰,学生容易记住。如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可以把“中共党史”作为一个专题,再分成以下几部分:a党的重要会议、b各时期的经济政策、c统一战线、d武装斗争等,有的内容虽涉及两册教材,但归纳出来后,就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巩固。
2.知识网络法。历史知识的点、线、面构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点”就是典型事件,它是历史基础知识,它好比历史发展这个链条中的一环,如香港地区被英国占领过程较复杂,可以抓住三点: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1898年强租“新界”,这三点构成了英国侵占中国香港的过程,“线”指反映历史事件内在联系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两件事就是点,它内含曹操想统一全国,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面是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势力的过程,两条线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这个“面”。一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势力;①1840至1842年鸦片战争②1856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③1883至1885年中法战争④1894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⑤1900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⑥太平天国运动1851至1864年⑦义和团运动1899年⑧辛亥革命1911年可以看出,各知识点串联成线,以点带面,使孤零零的知识形成网络,历史概念自然形成。
3.以人带事法和以事带人法。前者指围绕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串成线索,如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可通过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②经济上盐铁专营,③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军事上攻打匈奴,⑤民族关系方面派张骞出使西域等事迹来反映出当时的兴盛局面。后者以历史事件为主记忆历史人物。如通过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的相关事件记住人物活动,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
当然,历史复习的方法很多,希望每位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特点,搞好历史复习。
高中历史20个易错点与高中历史学习方法2
高中历史20个易错点与高中历史学习方法3
你会发现我们做历史题,做来做去无非就是考察两个问题:要么是史实,要么是思维。
史实问题通常就是要考你的记忆,比如:法国大革命什么时候爆发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哪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些都是不容更改的史实,你必须非常熟悉和了解,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记忆。
记忆史实其实并不是什么痛苦的过程,重要是要对历史抱有激情和信念。最终你会发现一切都不难,就像你不会忘记家里的门牌号和好朋友的电话号码一样。
同时,你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来帮助记忆,比如,我就是用"工程队"三个字来记忆中共一大的局限性的:"工——关注工人阶级,忽略了广大农民;程(城)——把城市作为重心,不符合中国国情;队(对)——斗争对象指向资产阶级是错误的"。
思维问题考察的是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比如说我们见到"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索"这样的字眼,那么这道题应该就属于是考察思维的。
这些问题通常是选择题里比较难的部分,但其实也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一般来说,"根本原因"通常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或者本质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根本原因”通常看起来和该历史事件的关系并不明显;
"直接原因"通常是经过一步推理而不用深入分析就能直接得到的原因,和事件的关联性非常强;
"导火索"通常都是一个偶然性很大的事件,不是出于社会和历史发展必然。比如"五四"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是国王召开议会企图征税等;
"主要原因"是最难的,有时它是直接原因,有时是根本原因,这就要求你深入探究事物的内部逻辑,通过对比来决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哪一个因素才是对事情起决定性作用的。
思维的锻炼要靠大量做题和有效总结来实现,这一点也是积累的过程,上了高三老师也会经常给你一些提示,注意吸收,一定会有提高。
高中历史20个易错点与高中历史学习方法4
高三的历史学习和高一高二很不同,等你上了高三你会发现,它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整合,反复巩固的过程。这就要求你在高一高二有很扎实的基础和"历史基本功"。
高一、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识的广度。
你会发现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建议你多读一些课外历史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建立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和世界观。
这些东西对你的影响可能不会马上体现在分数上,但上了高三以后你会发现它们太重要了。
高中历史20个易错点与高中历史学习方法5
一、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
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
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
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二、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三、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进行材料搜集,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便使用。
五、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高中历史20个易错点与高中历史学习方法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