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唐朝历史小故事经典大全
相关文章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简单来说,祖国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崇拜、爱惜和捍卫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祖国历史小故事五个精选,欢迎阅读分享。
有趣的唐朝历史小故事经典大全 1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十七岁,两出定襄,功冠全军;十九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二十一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 霍去病,一个代表着青春、勇武与奇迹的名字。
他一生数次指挥大军与匈奴会战,每一仗均是深入险境,孤军奋战,每一仗均是以寡敌众,大胜而归!
初战-小试锋芒、崭露头角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尚不满十八岁,以骠姚校尉衔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即历史上的漠南之战),由于霍去病的一再请战,卫青挑了八百名勇壮骁骑归其指挥,初披战袍。
霍少没有任何实战和指挥经验,凭一腔热情和血气之勇带着八百精壮离大军数百里,偷袭得手。
“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得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捕季父罗姑比”。 大胜而还,战果空前,消息传来汉武帝十分高兴,赐封“冠军侯”,取其勇冠三军之意。
此战,霍去病年青、骁勇,没有经验,能一战封侯确实有运气的成份,八百骁骑虽然悍勇,但大漠中敌我不明,极可能遭遇匈奴主力,被聚而歼之、血本无归,(汉匈战争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苏建、李广都有这样的经历,赵信也是在寡不敌众部下将尽的情况下复归匈奴的。
而且出发时也没有明确目标,基本是寻敌决斗,长途奔袭,打的是遭遇战、突袭战,勇则勇矣,实在是险到了极点,也许是天赐名将,战争要催生这样的一代名将,便不会让他湮灭在自己的处女作里,而是送了他一个大胜利。
但是此战对霍少和整个汉军来说意义重大,那就是长途奔袭战术小试锋芒便显示其巨大的威力,霍去病误打误撞,无意中走对了路、摸对了门。 对于霍去病这样的军事天才来说一次胜利可以总结的地方太多了,从此后轻装简从,长途奔袭的战略思想成为霍去病的主要对敌战术并在以后的历次战役中屡试不爽,成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
长途奔袭战法的基本条件:部队必须骁勇,要求极强的单兵作战能力,行动迅捷,出击凶猛、号令严明、整齐划一,几百人乃至数万人进退有如一人,机动性强,快打快收,决不恋战。
而长途奔袭战的性质也决定了其必然是以少打多,人多了,部队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闪击战的迅疾和暴突威力就发挥不出来。
一代名将横空出世,这位大汉朝最耀眼的将星甫一出场就以其势不可挡的锐气、充满新意的战法、崇尚进攻的风格昭示了汉匈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反击阶段,汉军横扫大漠,称雄塞外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首战河西——一战功成,铁军立威 初战令霍去病脱颖而出,所以在下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中他成为汉武用将的首选人物,在这里与其说霍去病喜欢冒险,不如说汉武本人更喜欢冒险。
让霍去病去放手一搏,碰碰运气,汉武急于打破双方各占胜场的胶着状态,渴望均势的突破,放眼朝中诸将,最能贯彻他战略意图的恐怕就是这个天赋极高而尚缺火候的冠军侯了。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精骑一万人,从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县)出发,攻打匈奴。
霍去病果然不孚众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逾乌盭,讨脩濮,涉狐奴,历五王国,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
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这是霍少闪击战术的首次正规大兵团试验战,结果大获全胜,战果辉煌,一扫过去与匈奴战争的颓势,取得空前的成功。 霍少终于有机会完全按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
在他之前恐怕没有哪一次的战役,哪一个将领以这样的大兵团打过这样的大穿插、大迂回战,六天中转战五国,长驱直入,高歌猛进,集中优势兵力在连连攻破河西的五个部落后,避开浑邪、休屠二王的正面防御工事,悄悄沿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东南)东急驰1000多里至皋兰山(今甘肃兰州市南),合短兵与卢候、折兰二王鏖战于皋兰山下。
霍去病用兵灵活、随机应变、避实就虚、军无定势,不按常理出牌,在运动中屡出重拳,闪击制胜,打得匈奴人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对于其神出鬼没的运动战很不适应,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河西大捷为汉军的大兵团长途奔袭战术提供了可贵的实践机会,也证明了该战术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汉军因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对相应的后勤补给、粮草武器运输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初步获得了解决方案。 漠北决战,煌煌华章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漠北之战,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战役。
汉武帝调10万骑兵、14万战马,步兵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带领,分2路进军漠北。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汉军的王牌,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更将他的大兵团长途奔袭战法发挥到了颠峰。
在深入漠此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 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
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方才回兵。
此战彻底打跨了左贤王战略集团,是消灭右贤王战略集团之后又一大胜利。出征漠北过后,单于远遁,漠南再无王庭。 此战让匈奴人明白汉人是不好惹的,应了另一句汉朝名将陈汤的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个马背上的强悍民族终于在强大的西汉王朝的倾力打击下,在霍去病、卫青、李广这样的不世名将的铁血征阀下引马而去,不窥阴山。 此战,霍去病可谓战功彪炳,登峰造极,唯一的遗憾是由于情报有误,错失单于而抱憾终生。
有趣的唐朝历史小故事经典大全 2
周恩来旅欧时期的 “共青团岁月”
1920年11月,周恩来、李福景、郭隆真、张若名等197人作为由华法教育会组织的第十五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启程赴法。
背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由于经济萧条,失业风潮遍及整个法国,留法勤工俭学生陷入了求工不得、欲学不能、生活无靠的困境。
这时,华法教育会突然宣布同勤工俭学生脱离经济关系,对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停发维持费。于是,400多名留法学生向中国驻法公使馆发起了一场争取“生存权”“求学权”的斗争。
这就是有名的“二二八”运动。
在这次事件后,几支革命力量都深感有消除隔阂、团结起来的必要。
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成立,赵世炎任书记,李维汉负责组织工作,周恩来负责宣传工作。
周恩来与“旅欧共青团”的创建
1922年8月,从国内传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已于当年5月在广州召开的消息。
10月间,周恩来赴巴黎参加旅欧少年共产党召开的会议。会上举行了总投票,决议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改选了中央执行委员会,赵世炎、王若飞、周恩来、尹宽、陈延年5人当选为委员。
11月20日,周恩来和赵世炎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名义写信给国内的青年团中央,要求“附属于国内青年团为其旅欧支部”。
1923年2月17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召开临时代表大会。会议正式决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其“旅欧支部”,在欧名称定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会议通过了由周恩来起草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会后收到国内团中央1月29日来函,批准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成立,为日后中国革命培养并输送了大量骨干人员。
周恩来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
周恩来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
在全国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在1949年1月1日公布了《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同年4月11日至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
毛泽东接见了全体代表并为大会题词;朱德出席了大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并代表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向大会致贺词。
周恩来于4月22日作了《全国青年团结起来,在毛主席的旗帜下前进》的重要讲话,他说:团员要思想入党,要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学习,要团结更多的人,要多听,但要有主见,要思考,要到青年中去做工作。
周恩来参与共青团团旗、团徽审定
在这次代表大会之后,团中央根据团员代表的提议开始制定团旗、团徽、团歌的工作。
日理万机的周恩来参加了审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旗图案,特别认真地做出了图案的选择,并作出了详细建议。
原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李玉琦:周恩来(对团旗的确定)批示的比较长。周总理说,同意这个,五星、金色的圆圈要放在红旗左上角四分之一部分中心的位置,经过周恩来这样明确的修改意见,1950年5月4号,(团旗)就打出来了。
此后,周恩来还参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等。
有趣的唐朝历史小故事经典大全 3
嬴政做了秦王之后,吕不韦的权势更大了,在当时,嬴政称呼他为“仲父”,封他大邑万户,财富不计其数,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
但是,随着嬴政的慢慢长大,吕不韦害怕自己和太后私通的事被它发现而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吕不韦便给赵太后找了个替身,这就是嫪毐,此人混入宫中之后,很是得到太后的宠幸,被封为长信侯,并得到了山阳、河西和太原作为封地,一时之间权力大增。
秦王九年四月,趁着嬴政到故都雍城蓟年宫参加加冠礼之际,嫪毐偷走了秦王的玉玺和太后的玺印,在咸阳发动了政变,只是他嫪毐玩玩没想到的是,自己的阴谋早就被嬴政早早地知道了,嬴政命令吕不韦和昌平君、昌文君等人帅军袭击叛军,很快在咸阳击溃了嫪毐的军队,最后嫪毐被抓住之后被处以车裂的酷刑,并诛灭三族,而嫪毐与太后私通生下的两个儿子也被诛杀,从此赵太后被软禁了起来,直到后来在群臣的劝说下,秦始皇才亲自把自己的母亲接回咸阳。
除掉嫪毐之后的第二年,嬴政借口吕不韦和政变有着很大的关系,罢了他的官职,赶出了咸阳,并最后把吕不韦逼得服毒自杀,可怜吕不韦,最后落得一个成也儿子,败也儿子的下场。
有趣的唐朝历史小故事经典大全 4
关于承诺:一诺千金
西汉初年,有一个人叫季布,曾是项羽的得力干将。为人十分讲信用。只要是他答应的事,无论有多困难,他一定想尽办法做到。所以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季布,并下令“谁将季布送到官府,赏黄金千两。”然而,布告发出后,无一人回应。人们都不愿出卖季布。
这时,有个姓周的人得到消息后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赏季布的信义,便尽力保护季布。此外,他还专程跑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由于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十分亲近,并立下不少功劳,又欣赏季布的信义,于是决定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后来,刘邦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
启迪:信用是无形的财富。我们必须告诉孩子,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做到,不然就是失信之人。
有趣的唐朝历史小故事经典大全 5
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国人起义、道路以目、厉王奔彘,是公元前841年(一说公元前842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这里的“国人”在此为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
当时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有相当权利,同时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
有趣的唐朝历史小故事经典大全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