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经典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时期的历史小故事5篇,欢迎阅读分享。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经典推荐 1

共青团的发展历史故事

1919年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这是中国的第一次革命青年运动,一大批接受了新式近代思想的爱国青年勇敢的加入反帝爱国运动中。此次的运动,为中国共青团的成立奠定了人员基础。

1920年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的创建者陈独秀带领其小组成员,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政治青年团体——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个组织团体是中国共青团的前身。

1922年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东园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统一的青年团体组织。

此次大会通过了中国社会青年团的纲领、章程,选举了团的领导机构,标志着国家有了一个青年的核心组织。

1925年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为了适应斗争性形式的需要,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6年

为了团结一切抗日青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党决定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改造为民族解放性质的抗日青年团体。

1946年

中共中央根据形式发展的需要,决定建立新的青年团体组织——民主青年团

1949年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毛泽东亲自接见了议会代表,朱德出席了大会的开幕式与闭幕式,周恩来进行了重要讲话。

1957年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再次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决定把解放前后的青年团的历次大会衔接起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发展历程,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要求与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改变的。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与后备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开始了新的征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共青团按照党的纲领和要求,坚决贯彻党的路线与方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了适合青年特征的活动,促进了青年的进步与成长。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经典推荐 2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经典推荐 3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古时候,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居住力求简朴,禁绝酒肉、情欲等事宜。

  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在母亲生病后,无心学习,衣服也不换洗,整日在母亲床前殷勤服侍,为母亲洗马桶也不厌其烦。

  不久后,母亲病逝,蔡邕哭倒于坟前不愿回家。仆人见此情境,无不潸然泪下。之后,他叫仆人在坟墓边搭个小房子,他住在那里,继续守墓,以表爱母之心。

  都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没有父母,就不会有我们的存在。

  人生仅此一辈子,莫大的缘分才成了一家人,我们渐渐长大,父母却一天天衰老。

  终有一天,我们要挥手告别,何不趁父母尚在人间,多一些陪伴,多留一些美好的回忆,切莫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那天,空留遗憾和悲伤。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经典推荐 4

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之交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即出自于此,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伯牙有一次观海,只见海波涌动,巨浪奔腾,轰隆隆如雷鸣;海面上各种海鸟随波翻飞,鸟叫声清晰入耳,清脆脆如鸣金;这种浑重与清脆互相融合,却谁也掩盖不了谁,形成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出随身携带的琴弹奏起来,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

但是曲高和寡,没有人能听懂他的音乐,这让伯牙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

某天,伯牙又在海边弹琴,当弹到赞美高山的曲调时,突然听到有人叹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弹到表现惊涛骇浪时,那个人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你完全听懂了我的琴意、琴音,真是知音啊!

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就把琴摔了,并且以后再也不弹了,因为知音没了,继续弹琴有什么意思?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我们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是告诉他:我们一生中一定要交一个知心朋友,这样的朋友不在多,而是能互相欣赏、互相理解。

有了一个这样的朋友,你的孩子一生都将不再孤独。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经典推荐 5

  魏征是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唐朝贞观之治时期,主要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魏征是以直言敢谏而著称,在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谏臣。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在这里,这个人说的就是魏征。由此可见魏征对李世民的影响深远。因为唐太宗的贤明,所以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兼听则明,在他的统治时期,政治纯洁,国家开放,社会稳定,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朝时期,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与虚心纳谏有很大关系,而纳谏又离不开魏征,根据史料记载,魏征先后以后纳谏200多次,对于国家的治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以至于皇帝亲自书写碑文,在他死后痛哭流涕。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行动中,就能够看到李世民有多么重视魏征,对他的评价有多高。魏征作为一个直言纳谏的大臣,曾经频繁劝诫李世民,为贞观之治,打下基础。魏征敢于直谏,向皇帝表达自己的看法,为整个国家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着想。他在整个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奠基作用,一直到逝世。有一次,魏征请假上坟,抓住机会的皇帝想要出去游玩一会,不料魏征提前回来,向皇上提出自己的疑问,为甚所有的打猎装备准备齐全了,却没有去。皇帝非常的尴尬,只得说自己临时取消了这次计划。当时还有一件事情,皇上有一只很是喜爱的鹞鹰,魏征有要事要与皇帝商量,但皇帝怀中的鹞鹰一直叫个没完,就这样皇帝把鹞鹰活生生的唔死了。魏征一生直言纳谏的事情数不胜数。唐太宗和魏征不仅是君臣关系,还是一对好朋友,没有唐太宗的广纳谏言,魏征就没法发挥自己的作用。两个人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看来他们两个关系应该非常亲密。但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什么却毁了亲自为他写的墓碑呢?小编总结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举荐人员有误

  《新唐书》有过记载,当时魏征举荐的一个叫做侯君集与杜正伦跟李承乾关系不一般,李承乾作为储君,不是一般的皇子。在封建王朝,将来皇位传给谁那是皇帝的忌讳。只要有大臣牵扯到立储的事情,那就是生机渺茫。很多皇帝都会严惩这些建议立储的官员,就比如那个陆逊,一个鼎鼎有名的大臣,为了孙权也是出生入死,最后就因为储君的问题,被孙权毫不留情责骂,最后活活病死了。别说是皇帝,就算一般人家,家事也是外人不方便插手的。皇帝的储君一般是亲自挑选,有了大臣的加入,难免有篡位之嫌。魏征是忠臣,名望非常大,想要协助皇子进行争权,拿到皇位,并不困难,但是这显然触犯了唐太宗的忌讳。魏征大力举荐的这两个人,与储君有这么近的关系。是导致李世民砸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不该将纳谏的资料给史官

  李世民纵然是一个贤君,可是他身上有一个污点,那就是玄武门之变,这是他无法掩饰的,这件事对他来说影响很大。后来的李世民能够虚心纳谏,也是为了塑造一个好的形象让天下忘记这件事。但是魏征的做法却是将自己的所有劝谏资料都给了史官褚遂良,这样万一资料中有他的老底,公然给后人看,让皇帝李世民很是气愤。劝谏材料里面万一有李世民的什么黑料,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形象就全没啦,这样重视名声的李世民心里是不允许魏征这样做的。

  三、有逆反之嫌

  魏征不光举荐的人里面有逆反的嫌疑,他自己本身也是脱不了干系的。根据历史记载,魏征以前就经常告诉李建成,不除掉李世民,终成大患。魏征年轻的时候,经验丰富,还做过强盗。他当时可是看到了李密和瓦岗首领之间的你死我活,所以才会一再劝导李建成,要除去李世民。魏征这个人什么都不怕,什么都能说。可能是知道李世民的心中所想,可能是二者皆有吧,只从历史上了解魏征,是不全面的,所以无法得知他的内心所想。

  四、《西游记》中的背景

  在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录:魏征从第一次是促使唐太宗的还魂,再到第二次是在梦中斩了泾河龙王。这两次都和李世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魏征是唐太宗的臣子。于是太宗与魏征约了一盘棋,希望能够错过斩杀时间。但是还是因为疏忽使魏征睡去,斩杀了泾河龙王。本来这件事和李世民没什么关系,但是因为这个龙王的魂魄找到李世民,向他诉说这件事,让太宗李世民觉得很冤枉,白白替人受过。后来的魏征还给太宗来了一个地府一日游。以至于魏征活着的时候,太宗不敢怎样,在他死后把他的碑给砸了。后来唐太宗越想越气,觉得自己莫名其妙替魏征背了黑锅,对着他的墓碑砸了二百六十锤,而后唐朝的寿命也延续了二百六十岁。根据这些片段,就能够看出李世民还有魏征两个人的一些纠纷。虽为神话,可是也是以现实为基础改写的。对于他们的总结,魏征与唐太宗的性格搭配很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命运走势,是很难得的一对臣子。并且唐太宗能容忍魏征,是理智战胜感情后的客观考虑。而魏征的直言进谏,这种勇气,值得后世的臣子学习,如果多一些这种臣子,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一种福分。虽然砸了墓碑,可是后来讨伐高丽的时候,李世民又想起了魏征。最后又恢复了他的墓,优待魏征的后代,让大家都直言不讳。

TAG标签: 历史 小故事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经典推荐_精选范文网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时期的历史小故事5篇,欢迎阅读分享。更多“历史故事”的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