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范文整理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范文整理 1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1.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是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阻碍北美的资本主义发展

3.导火线:英国——苏格兰人民起义

美国——波士顿倾茶事件

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

4.开始:英国——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美国——1775年,莱克星敦的枪声

法国——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5.领导阶级: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盟

6.领导人:美国——华盛顿

法国——拿破仑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方式:议会斗争、革命战争、光荣革命

8.完成: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

美国——1783年,美英订立合约

9.文件: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美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

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法典》

10.文件意义:

《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性质;标志君主立宪制开始在美国实行

《独立宣言》标志美国诞生;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

《人权宣言》否定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立法规范

11.性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双重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12.政体:英国——君主立宪制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国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

13.处死国王:英国的查理一世

14.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萨拉拖加大捷

15.历史意义: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英国 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对欧洲和北美产生了深远影响,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美国 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法国 沉重的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1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17.美国是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

18.法国大革命最彻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范文整理 2

考点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北宋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宋太祖。

2、结束分裂: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方针;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①宋太祖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②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③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④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⑤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⑥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2)集中行政权—①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②在地方上: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

(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①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

2.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①结果: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影响: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

北宋科举制的完善: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②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③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④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

考点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②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

2.农民的反抗斗争:宋仁宗时,农民不断起来反抗,遍及中原边地。

3.冗官、冗兵、冗费:①北宋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局面。②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兵员剧增,形成冗兵局面。③伴随冗官、冗兵,再加上每年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④宋仁宗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4.辽、西夏的威胁

二、庆历新政—①、目的:摆脱危机,巩固统治。②、新政开始:1043年,宋仁宗,范仲淹;中心—整顿吏治。③、新政内容:严格官吏升迁考核;限制官僚子弟亲友恩荫做官;加强各级官员保举、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④、结果: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改革措施也被废止。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主要内容

理财措施—①、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②、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③、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④、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⑤、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人也有增加。

军事措施—①、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这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②、将兵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这就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教育措施: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②、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受官,以资鼓励。这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2.变法的成效:①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②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③军事实力有所增强。④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变法失败的原因:①新法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③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④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

4.评价:①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②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考点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和与宋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契丹兴起:秦汉时为东胡的一支;原居辽河上游一带。唐末,中原人民迁到长城以北,带去先进技术;契丹人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

2、阿保机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916年建国,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936年,耶律德光从后晋获取幽云地区;改国号“辽”。

3、蕃汉分治:“蕃汉分治”制度—①、背景:辽统治区,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②、目的:为了适应上述不同情况,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③、内容: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④、特点:“因俗而治”;⑤、实质:阶级统治。

二、宋辽的和战:

1、宋初:太宗夺取幽云地区失败,转入“守内虚外”(对外防御,主要防范人民)。

2、澶渊之盟: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史称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西夏建立:羌族一支,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1038年,元昊称帝,都兴庆,史称西夏。仿唐宋制度文化:仿唐宋制度设中书省、枢密院;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3、夏宋关系:战争损失,元昊请和。1044年议和,北宋册封“夏国主”,给夏岁币,重开边贸,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四、金的建立和灭辽、北宋:

1、金的建立: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114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取得初步的胜利。抗辽斗争性质属于正义。1115年,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2、猛安谋克制—①演变:氏族部落组织→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②性质:是兵民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③内容: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④作用: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3、金灭辽:联宋攻辽,1125年,俘辽天祚帝,灭辽。

4、金灭北宋:东京保卫战,李纲。1127年,徽宗、钦宗,“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五、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来定都临安(杭州),是为宋高宗。

2、北方抗金:太行山的“八字军”。

3、岳飞抗金:“连结河朔”方针;1140年,郾城大捷。被高宗、秦桧杀害。

4、绍兴和议—①时间: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②内容:规定疆界: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当时,宋高宗的年号为绍兴,史称“绍兴和议”。③南宋与金对峙:绍兴和议使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确定下来。宋金之间后又进行了几次战争,金始终不能灭亡南宋,双方处于均衡状态。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

考点四、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蒙古的兴起:

1、蒙古兴起: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铁木真打败周围各部,统一蒙古高原;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

2、扩张战争: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灭西夏、金;招降吐蕃,占大理。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忽必烈定都燕京(今北京);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1276年占临安,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三、元朝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①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②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③唐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④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

l、中央—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同时直接管辖河北、山西、山东。②、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御使台:最高监察机关;④、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既是中央机构,又兼地方行政职能)

2、地方: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对后世影响深远【省的建置沿用至明清、当代。重要行省:北—岭北;东北—辽阳;江浙(辖闽浙台);湖广(包南海诸岛);西南—云南】。

考点五、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一、科学技术: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

⑴、印刷术:① 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②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③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升晚了四个多世纪。④用西夏木活字印刷的佛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⑵、指南针:①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②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③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⑶、火药:①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②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③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④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⑤金的火器制造较发达,金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2、北宋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⑴沈括的突出贡献是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十二气历”,有利于农事安排。⑵沈括的《梦溪笔谈》,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⑶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5、元代的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②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③主持编定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二、理学和史学:

1、理学—⑴.理学是宋代的哲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⑵.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2、史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通史,战国—五代。

三、文学:

1、五代的“词”:南唐李煜最杰出;风格柔糜、哀婉。

2、宋词繁荣—⑴、原因: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队伍的扩大;阶级、民族矛盾尖锐,要求抒发感情。⑵、著名词人:苏轼:北宋豪放派,《赤壁怀古》;柳永:北宋婉约派,市民气息,《雨霖铃》。李清照:两宋之交婉约派,委婉清新。辛弃疾:南宋豪放派。《书江西造口壁》。E陆游:南宋,豪放、婉约兼具;《钗头凤》(陆游是著名词人也是著名诗人)。

3、话本:适应商品经济和城市发展的世俗文学;口头传授,记录整理;影响后世小说戏剧。

4、元曲: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组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散曲—北方流行歌曲。关汉卿是元代剧作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揭露封建黑暗。

四、绘画艺术:

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风俗画增多;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范文整理 3

第七课 历史转折与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历史背景:

⑴“”结束后,人们急切期盼着中国能迅速拨乱反正,开创历史新新局面。但当时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却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

⑵与其它老革命家一起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时间:1978年2月18日—22日

3、地点:北京

4、⑴1978年5月在胡耀邦(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的组织领导下,《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出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⑵⑴的意义:揭开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5、内容:

⑴会议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从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⑵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⑶形成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⑷会议还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6、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了序幕。

7、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会上指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全面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为核心的中央集体领导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内完成了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使党和国家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2、中共十二大

⑴时间:1992年9月

⑵主要内容: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奋斗纲领。在会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⑶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3、中共十三大

⑴时间:1992年9月

⑵内容:

①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概括。

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种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③“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⑶三步走的内容: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南方谈话

1、历史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复杂的局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

2、时间:1992年初

3、含义:1992年初,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南方城市,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

4、主要内容:

⑴在视察中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发展才是硬道理。

⑵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⑶特区姓社不姓资。

5、意义:(在谈话中,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共十五大

1、时间:1997年9月

2、理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理论。

3、理论的地位:在党章中把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指引全党全军的旗帜。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范文整理 4

探寻新航路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宝石、布匹等商品在欧洲市场极受欢迎。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行纪中描绘了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既古老神秘,又富庶昌明,更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欧洲社会出现了关注东方的热潮。然而,当时亚洲的商品先汇聚到地中海,再转运欧洲各地,商品到达欧洲后,价格已经涨了8到10倍。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掉拜占庭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土耳其人向商人征收高额关税,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更加昂贵。因此,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随着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圆的,这样的说法使一些人试图环绕地球进行航行。有些学者还能大致勾画出整个地球的自然轮廓。他们断定,从欧洲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罗盘”导航技术,经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13世纪,欧洲水手已经掌握了罗盘技术。同时,欧洲的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载重量增加到600~800吨,可以装载更多的水手、食物和商品。船的规模变得更大,速度更快,操纵更加灵便。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1.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带领由3艘轻便帆船组成的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达非洲的好望角。迪亚士的航行,实际上已经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葡萄牙王室备受鼓舞,决定继续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寻找到印度的通道。1497年,达·伽马带回大量胡椒、肉桂等香料和黄金,获得高出航行成本几十倍的利润。

2.西班牙是葡萄牙的商业竞争对手。葡萄牙人海上冒险的成功,刺激了西班牙人,后者也想寻求一条通往亚洲的航路。这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来到西班牙。1492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率领由87名船员和3艘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此后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在接下来的10年间,哥伦布先后三次西航。哥伦布始终认为他到达的就是亚洲的印度,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

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1.哥伦布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预想中的财富,但是向西航行寻找到达亚洲航线的梦想依然激励着欧洲人继续探险。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继续寻找盛产黄金和香料的亚洲。经过3年的航程,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2.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范文整理 5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TAG标签: 历史 选择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范文整理_精选范文网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4、生产生活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