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指导孩子数学的方法与步骤5篇
相关文章
数学是很难的,所以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家长指导孩子数学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家长指导孩子数学的方法与步骤1
一、老师不需要家长检查作业正误
作业完成过程,其实是学生在家回忆课堂知识,并运用它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好是独立完成,期间若暴露出问题,老师在批改时,便可了解上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到底消化吸引了多少,从而对下一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以更适应学情。
但由于家长的过度参与,从作业中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失效了。
对于家长而言,总会有这样的想法,只要每天把作业保证完成了,成绩一定不会差。我承认,这的确是真理,但是理解上未免有些偏差。作业保证完成,是需要家长提供合适的环境,让学生独立完成,最低要求只要提供能写字的环境即可。而学生写作业的过程,是不需要家长参与的,特别是作业结果的评判,绝对不需要家长参与。家长的重心应该放在保证作业完成的时间与环境,以及期间学生的心理观察。
二、家长过度参与作业,无疑告诉孩子“学习是为家长”
学生的学习目的性越明确,则该生的学习动力越强,我们都希望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家长,更不是为老师。可这样的话说一千遍一万遍,依然没作用。原因就在于,学生并没有发自内心地去“求学”,而只是家长要求,老师要求这样做而已。
在作业完成上,矛盾尤其突出。天性好玩的学生,遇到必须按时完成作业,那是肯定要碰出火花的,而家长,则扮演了那根一擦就着的火柴。越是在作业结果上执着的家长,越容易产生“作业这么简单,为什么孩子不会?”的想法,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后果。
在一次次检查作业结果的过程中,家长的行为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学习就是为了家长,你的作业父母要检查,合格了才算!以孩子的理解力,要联想到学习在未来对自己的帮助,太难。试问家长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吗?你当初学习是为了今天的工作与生活吗?
三、由此产生的最恶后果—应付作业
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完成,否则第二天在课堂上要受批评,面子不好受,家长检查的的作业要完成,否则今晚屁股就要开花。
怎么办?
经历过一段时间作业的折磨后,多数孩子选择的并不是家长和老师希望的那样,认真完成作业,而是想出各种各校的办法来应付作业,因为无论是家长和老师,在作业检查上,都是重结果不重过程。
那就好办!
网上搜答案、手机拍照抄作业、请人代写作业、抄他人作业,这是第一层功夫,毕竟这些孩子第二天作业还是表面上完成了。
不写作业的理由大全(太多,请参看本人问答文章《家里没有铅笔如何写作业》)是第二层功夫。
完全无视是究级必杀,只要达到这个层次,无论老师或家长,都无能为力,再逼迫,跳楼什么的会让所有人望而却步。
家长指导孩子数学的方法与步骤2
1、读题三遍,理解题意
第一遍,看清每一个字
孩子用手指指着题目文字,家长领读一句,孩子跟着读一句。太长的句子可以断开分两三次读。
这个过程是孩子们看清每一个字的过程,所以可以较慢或者断开读。孩子们经常看着字读,就会慢慢认识这些字,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先让孩子们自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家长教一下。
第二遍,完整地读一遍题目要求,说说题意,勾出关键字词
读完以后家长不要忙着给孩子解释题意,而是锻炼孩子,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要求是什么意思。
如果发现孩子没有理解正确或者理解不全面,再让孩子读一遍,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题目给出的要求。
如果孩子经过几遍读题还是不能理解正确,家长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孩子进行分析,常用的提问方式有:
①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画圈、连线、涂色、填空、计算...);②要求怎么做?(把谁圈起来?把什么样的连起来?把什么涂上颜色?...)。
例如:“把同样高的涂上相同的颜色。”提问:做什么?(涂色);把谁涂上颜色?(同样高的);涂什么颜色?(相同的颜色)。
孩子正确理解题意后让他选出关键字词勾画出来,帮助自己加深理解和记忆。上面这道题就可以这样勾画:把同样高的涂上相同的颜色。
第三遍,正确理解后再读一遍,加深记忆和理解,然后动笔做题
2、不要给孩子检查
关于检查作业这件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不需要代劳去检查,而是引导孩子掌握方法!
检查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题检查方法不一定相同,但是都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不能只看答案,而是要再看题目要求,对照题目要求检查过程、最后才是答案。如果是填空题,最基本的诀窍是读一读看是否通顺;是计算题一定要再算一下。
家长可以根据题目的类型指导孩子相应的检查方法。
3、引导孩子掌握检查方法
1.A类:粗心的错误
家长发现错误后先不做任何提示,只是提醒他再看题目要求、图或者文字,然后对过程、答案进行思考。
孩子如果自己发现并改正了,就让他在这道题的序号下面写一个A,表示这类错误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完全可以自己改正,同时也提醒自己不要再粗心。
2.B类:方法、知识错误
孩子自己不知道为什么错,家长可以给他提示。
例如:某题:下面哪一行不一样,在它后面的括号里画“√”。
(1)1、2、3、4、5()
(2)2、4、6、8、10()
(3)5、6、7、8、9()
孩子能够理解题目要求是选择不一样的一行,可是不知道哪一行不一样。家长可以这样提示:“第一行的数字在发生什么变化?每次增加多少?第二行呢?”孩子根据提示去思考,而不是家长直接告诉他答案。总之,能让孩子去思考的,家长决不代替。
孩子根据提示作出来以后让他在这道题的序号下面写一个B,表示这类问题自己还有一些困难,是自己的薄弱点,需要以后多思考、多练习。
3.C类:无法理解的问题
有些错误家长提示方法以后都不能解决,必须家长讲解方法、过程,帮着孩子做出来的,这类问题请在序号下面写一个C,表示这是孩子的难点,提醒孩子在老师讲解类似问题的时候注意听。
这些A、B、C符号的标注,其实就是孩子对自己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找到发生错误的根源,同时也帮助孩子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例如:对于A类错误,需要仔细读题,认真检查;对于错误,需要上课时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方法,多思考,多练习。
家长可以针对B、C类错误,再设计类似的题让孩子练一练,力争能够在下一次不再成为薄弱点、难点。
4、记录每天作业时间
时间写在每次作业的后面,例如做练习册第9、10页,就把时间写在第10页最后,不要写在家庭作业的记录本上。
记录时间会给孩子压力,这样可以督促孩子集中注意力,专注地完成作业。同时为了追求速度,孩子会有意识地寻找解决问题有效、简便、快捷的方法,对孩子开动脑筋很有帮助。
初期家长可以帮着看时间,建议现在就买一个时钟,让孩子慢慢学着认钟表,自己记录时间。钟表的认识本身就是一年级的难点,这样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习钟表知识。
这些专注、高效的作业习惯,在孩子们上了初中、高中以后会有很大的作用。
家长指导孩子数学的方法与步骤3
“对大多数文科生而言,数学是一个比较头疼的科目。其实高考数学中考的绝大部分真的是基础的东西,尤其是对于文科数学而言,难题很少,不会做,不要那十几分也影响不大。”我们建议,每个考生应该把文科数学的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都仔仔细细地看一遍,弄清楚考试所要求的知识点和范围,以免做无用功。特别是复习中涉及较少的题目,这是知识盲区,一定不要忽视。建议每天要适当地做一点数学题,不要做太难的题,一是复习基础知识,二是锻炼熟练程度。建议考生注意这么几种类型的题:一个是考试说明的样题要认真研究,既然是样题,就是为大家复习知识和方法所必须的。第二要认真做一下2013年和2014年高考试题,体会一下高考试题的难度及计算量,会找到一种感觉,比较容易树立信心。
同时,考生还要翻看前一阶段各次模拟考试的错题,不要把这种错误带到考场上。高考之前做一做这个工作相当于照镜子,找一找自己的弱点。这样就能够把自己原来所犯的错误通过最后的复习在高考之前消灭。
家长指导孩子数学的方法与步骤4
1.准备
主要指知识的储备。家长要让孩子思考教材内容,熟悉教材的重点、难点,包括定理、定义、公式,特别是要回忆课堂上老师对这些内容的讲述,准确理解例题意图,形成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
2.审题
要准确地看清楚题目的条件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有什么限制因素,特别是一些隐含的因素。
3.做题
审题之后,胸中有了一定的把握,接着将解题思路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既动口又动脑的过程。做题时父母应要求孩子讲究质量,即“准确、规范、迅速”。需要强调的是,解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条理要清楚,理由要充分,切不可随意更改条件,凭空臆造结论。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顺序书写的习惯,重要的步骤一定要完整地体现出来,草纸上的演算也不能太凌乱,以免给检查带来困难。
4.归纳提高
孩子做完作业后,不能立刻了事,家长可以让他再思考,再研究,这是一个积累和完善知识的过程。孩子可以思考一题多解或一题多想,即一道题寻求多种解法,哪种解法更完美,思考这道题运用了哪些概念和定理,这道题主要考查什么,条件和问题能不能变一变...孩子还可以比较多题一解,即这道题在知识上属于哪一类,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又属于哪一类,并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归类比较后孩子就会发现,很多题目大同小异,具有相同的解法,可以把它们归到一类知识体系中,这样做一道题等于做一类题。优秀学生的解题能力强,常常得益于此。
家长指导孩子数学的方法与步骤5
一般来讲,上课要以听讲和思考为主,并简明扼要地把教师讲的思路记下来,课本上叙述详细的地方可以不记或略记(这就需要做到很好的预习)。要记下自己的疑问或闪光的思想。如果老师讲概念或公式时(主要指基础知识),主要记知识的发生背景、实例、分析思路、关键的推理步骤、重要结论和注意事项等;
如果是复习讲评课,重点要记解题策略(如审题方法、思路分析、最优解法等)以及典型错误与原因剖析,总结思维过程,揭示解题规律。记笔记时,不要把笔记本记满,要留有余地,以便课后反思、整理,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又有利于课后有针对性的复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一数学方法一
过去有些同学认为:学习数学主要是靠上课听老师讲明白,而把我们手中的数学课本仅仅当成做作业的“习题集”。这就有两个认识问题必须要解决。一是同学们要认识到,我们的教科书记载了由数学工作者整理的、大家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等。因此,要想真正获得知识,认真读书、培养自学能力是一条根本途径。我们希望同学们在中学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从过去不读书、不会读书转变为爱读书、学会读书,进而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二是同学们还要认识到,许多数学问题不是单靠老师讲明白的,主要是靠同学们自己想明白的。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极力精辟地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即要学而恩、又要思而学。大家学习数学的过程主要是自己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我们希望大家今后在上数学课时。无论老师讲新课,还是复习、讲评作业练习,都要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边听边积极思考问题,捕捉有用的信息,随时抓住萌发出的灵感。对于没弄明白的问题,一定要及时、主动去解决它,直到弄懂为止。
初一数学方法二
完成小学的"数"抽象为初中"代"的思想转变:由于初中的学习形式和思维方式与小学奥数有较大区别。新升入初一很多学生很难适应中学数学知识体系所需要的严谨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这是小升初学员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初中1节课=小学4节课“比起小学学习,初中学习内容多难度大,尤其是重点中学课业和竞争压力会更大;比如实验中学要求实验班同学开学之前把初一数学都预习完,分担初一学习的巨大压力。
初中竞争更加激烈。有一句话"初中排名—1分1操场":初中的竞争更加激烈,中考总分差一分排名后退几百名多。提前学习初一内容,进入初中后心理优势十分明显,自信心大大提高,很容易就能在新初一取得领先优势。
初一数学方法三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要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家长指导孩子数学的方法与步骤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