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史记故事范文精选
相关文章
《史记》是史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着,世界大文豪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你知道史记中的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史记中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十个史记故事范文精选 1
【纣王暴虐】
黄河的下游有一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在尧舜时期和大禹一起治过水,很有功劳。后来,因其畜牧业发展得很快,武力也渐渐强盛起来,到了夏朝的末年,商部落的首领汤率领部众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
商朝的最后一个王叫辛,是历出了名的暴君,人们称他为“商纣王”。
商纣王原来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头脑灵活,善于雄辩,只是后来他把自己的口才多用于拒绝大臣们的进谏上了。他身材高大,很有勇力,早年曾亲自带兵和东夷打仗,可谓身经百战。他很有军事指挥才能,经过多年的奋战,最后平定了东夷,把商朝的文化传播到了淮水和长江一带。
由于长期的战争,国力消耗很大,这无疑加重了商朝百姓的负担。可是,商纣王为了自己享乐,根本不管民众的死活,他大量搜刮民财,没完没了地修建宫殿,扩大猎场,百姓的苦难越来越深重。
商纣王在他的别都朝歌造了一个“鹿台”,把金银珠宝放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贮藏在里边。他每天沉迷于玩乐,根本不关心国家大事。
有一次,为了讨宠妃妲己高兴,商纣王想出了一个穷奢极欲的主意,他叫人把熟肉挂在树枝上,在水池中灌满好酒,然后,歌之舞之,借以助兴。
他和妲己还有王公贵族赤身裸体,尽情取乐。渴了喝水池中的酒,饿了吃树枝上的肉,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商纣王的荒淫无度引起了百姓的怨恨和大臣们的不满,许多人建议他勤政爱民,以天下为重。可是,商纣王不但一点也听不进去,反而还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镇压他们。谁反对他,他就把谁剁成肉酱,这叫醢刑;要么就制成肉干,这叫脯刑;最残忍的还有“炮烙”,就是让人在烧红的铜柱上行走,最后掉进火坑烧死。
九侯、鄂侯、西伯昌是三个诸侯小国的首领,号称“三公”,曾经帮助商纣王掌握军政大权。可是,残暴的商纣王对他们也是横加迫害。
九侯的女儿是商纣王的妃子,因为她私下里议论了几句商纣王和妲己,就被商纣王给杀了。商纣王担心九侯怨恨自己,就把他骗进宫中,施以醢刑,把他剁成了肉酱。鄂侯知道此事后,进宫劝阻商纣王,不料想,商纣王根本不想听他说话,干脆对他施行了脯刑,制成了肉干。
西伯昌对两位老友的遭遇深感同情,他因为内心悲伤,所以连连叹息。商纣王知道后,立即把他捉了起来,关在里。西伯昌的部下为其疏通,赶快搜罗许多美女骏马、奇珍异宝献给纣王,又送了大量的礼物给纣王亲信的大臣。
纣王见了诸多的宝物,高兴得又是拍手,又是跺脚,他说:“随便拿出一样就够赎他了。”
于是西伯昌得到了释放。
商纣王的叔叔比干是一个忠臣,他劝纣王:“您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必须改一改了。”
商纣王大怒,对比干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你难道是圣人吗?我要看看你的心是几个孔!”说完,命令左右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了他的心。
大臣箕子也是一个忠臣,曾多次劝谏商纣王。现在他看到了比干的惨状,惊恐不已,为了避祸,他开始装疯,想方设法去给别人当奴隶。可是,纣王并没有放过他,还是把他抓起来,关进大牢。
由于纣王的暴虐,商朝的百姓开始逃亡,就连大臣们也纷纷抱着他们的祭酒器具和乐器,逃向远方。
西伯昌就是其中的一个。
西伯昌离开商纣王,在一个偏远的名叫“周”的诸侯小国住了下来。他勤于政务,发展生产,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同时,也有许多的诸侯国脱离了商朝的统治,归顺到他这里来,“周”的力量一天天强大起来。
西伯昌就是周文王。
周文王一心要讨伐商朝,可是他还没有完成灭商的大业,就病死了。
周文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发继位,这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拜姜太公为师,并且要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寺做他的助手,积极扩充兵力,准备伐纣。
第二年,周武王把军队开到盟津,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孟津县,举行了一次检阅,有八百多个小国诸侯,不约而同地到盟津会师,要求随同武王一起攻打商朝。
大约在公元前1066年,武王认为时机终于成熟,便又会师于盟津,举行了一次誓师大会,宣布了商纣王的种.种罪行,鼓励大家同心伐纣。
商纣王听到消息,立刻拼凑了七十万人马,由他亲自指挥,到离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迎战武王的军队。当时,武王只有五万人马,而纣王的人马却有七十万。纣王想:难道我七十万人还怕你五万人吗?
谁知,纣王的七十万军队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其中还有大量的奴隶,他们平时就恨透了纣王,哪里肯为他卖命打仗呢?牧野一战,周武王的军队一冲上来,纣王的人马就掉转矛头,一起冲向纣王。
纣王兵败后匆匆逃回“鹿台”,当夜就放了一把火,自己跳进火堆自杀了。
商朝既灭,各诸侯小国一致推举周武王为天子。中国历又一个奴隶制国家周朝开始了。周朝定都镐京,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世称“西周”。
十个史记故事范文精选 2
孝公称霸秦孝公三年,卫鞅劝说孝公变更法制、整饬刑法,对内致力于农耕,并明确规定在对外征战中对将士的赏罚,鼓励力战效死。孝公很欣赏他的建议。但是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保守派官僚却有不同看法,他们反对变法并且与卫鞅展开了争论。最终在孝公的支持下,新法得以推行。起初,秦国上下对新法的实施感到不便与痛苦。但是三年以后,绝大多数秦人都觉得新法确实很便利。后来孝公任命卫鞅为秦国最重要的军政长官左庶长,更加深入地进行改革。
为了进一步向东发展,给东方各诸侯国施加更大的压力,秦人建造了咸阳城,在此修筑了宫廷以及高大的门,然后把都城迁到了这里。为了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政府对民众的管理,秦国便把各个较小的乡、村落合并到一处,最终汇集成大的县,每县设置县令一名。经过整合,全国共有县四十一个。秦政府废除传统的井田制,扩展了耕地,大力扶植自耕农阶层,为国家富强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后来,秦国又实行了军赋制度。
变法的深入与成功使得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在对关东六国的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国家的疆域日益扩大,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高。几年后,周天子封秦孝公为诸侯伯长,各国均派遣使臣表示祝贺。秦国派公子少官率领军队在今河南开封南部的逢泽地区会集诸侯,一同朝见周天子。秦国的霸主地位正式确立起来。此后,虽然随着孝公的去世,卫鞅被灭族,但是新法在秦国却得到了保留,历经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几世而不变,为秦国最终灭亡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十个史记故事范文精选 3
【公仪休拒鱼】
出处《史记·循吏列传》
公仪休在鲁国为相,这个公仪休在饮食方面的爱好就是吃鱼。
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
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
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他的弟子们都劝他,你老人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如今人家送上门来了你怎么反而不要呢?公仪休解释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
你们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虽然我喜欢吃鱼,却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如果我不收这条鱼,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十个史记故事范文精选 4
惟一敢打孔子爆栗的弟子
孔子有七十七个弟子,可是惟一和老师有过节的弟子却只有子路一人。
子路其实不叫子路,叫仲由,子路是他的字。子路是卞这个地方的人,有人说他是一个“野人”。这个野人当然不像神农架传说中的野人,是说他没有正经职业,待业青年,喜欢无拘无束地到处游荡。那个时代可不是想到处游荡就能到处游荡的,那是个乱世,做驴友需要一定的资本。刚好子路具备这样的资本:他个头高大,性格粗豪,好勇斗狠,是一把打架的好手。你看他平时喜欢穿什么衣服就知道这个人的性格了:戴着一顶鸡冠似的帽子,上面还插着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衣襟上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这两样东西是古人用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勇士的标志性佩饰。子路就是带着这两样东西到处游荡的。无论谁在大街上迎头碰上这样的人,都要退避三舍,更别说咱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了。
孔子虽然生具异相,头顶中间凹两边高,身长九尺六寸,可他毕竟只是一个读书人,打架的功夫显然不如子路。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是怎么发生矛盾,怎么打起来的,不过结果是雄鸡公猪装饰的子路打败了孔子,还着实羞辱了孔子一番。孔子一看此人不能力战,只能智取,于是就用他的礼乐那一套慢慢地诱导子路。子路是个粗人,凡是粗人都很向往文化人,就像今天乡镇企业家的办公室里摆满了豪华的精装书一样,子路慢慢地居然被孔子驯服了,脱掉了那一身雄鸡公猪皮,换上了儒者温文尔雅的衣服,并且托人拜在了孔子的门下。
孔子显然对这个比自己小九岁的弟子非常记恨,毕竟被子路在自己两座山丘一样的头上打过爆栗,因此子路向他请教学问的时候从来不肯爽爽快快地倾囊相授,而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敷衍子路。子路问他怎样处理政事,孔子就四个字:“先之,劳之。”意思就是自己先以德服人,老百姓才能信服,然后才可以让老百姓辛勤劳动。子路一听这也未免太简单了吧,这一招谁不会啊,牛脾气一上来,要求孔子再教一招。这回孔子的话更少了,干脆变成了两个字:“无倦。”意思就是持之以恒,不要厌倦。子路一想不能泛泛地问大道理,就拿自己作比喻,问:“君子崇尚勇力吗?”孔子一听你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这回话多了,趁机讽刺子路一番:“君子最崇尚的是义。君子好勇斗狠而无义,就会陷入昏乱;小人好勇斗狠而无义,就会变成盗贼。”这几句话含义很丰富,够子路琢磨几天的了。
孔子还在背后对别的弟子说子路的坏话。一反他对子路惜言如金的风格,这些坏话都比较长,计有:“凭借片言只语就轻率地做出决断的,那就是子路啊!”“适用才能称为人才,子路好勇得过分了,不可取。”“穿着破旧的袍子和穿着狐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愧的,只有子路。”“子路的学问就好像是登上了厅堂,却还没有进入内室。”最恶毒的是这句类似诅咒的话:“子路不会得到善终。”你说人家学问不好,那是你藏私,不愿教人家,这也罢了,可是你却诅咒人家不得好死,这就有点过分了。孔子不愧是至圣先师,说话神机妙算,子路后来果然不得好死,不知道跟老师的诅咒有没有什么关系。
孔子不仅在人品上说子路的坏话,还堵塞子路的仕途。季康子向孔子打听子路有没有仁德,孔子顾左右而言他:“千乘之国可以让他管理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言下之意是子路当然没有仁德了。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子路能做大臣吗?”孔子回答说:“也就是大臣的候选人而已。”
孔子56岁的时候,发生了着名的“子见南子”事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公案之一。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是当时最有名的美人。可是她和太子蒯聩交恶,矛盾很深。蒯聩想杀南子,被卫灵公发现,蒯聩逃亡到了别的诸侯国。
刚好这一年孔子到了卫国。南子一听大名鼎鼎的孔子来了,就托人求见孔子,说:“四方的君子凡是愿意和我们卫灵公交好的,一定也会见见我。如今您来到了卫国,我也非常愿意见见您老人家。”孔子先是辞谢,后来就去拜见南子。南子这个大美人满心欢喜地坐在细葛布织成的帷帐里等候孔子。孔子进门,向北叩头行礼,南子在帷帐中跪拜还礼,环佩之声叮当。
子见南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两千多年来聚讼纷纭,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真相只有孔子和南子两个人知道。
孔子回来后,子路看见孔子的神色,大为不满。孔子立马辩解说:“我如果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让上天杀了我吧!”
过了一个多月,卫灵公和南子同车外出,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子里跟随,一行人招摇过市。孔子自言自语地感叹出了一句名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还没有看见过爱好道德像爱好美色一样的人呢。后人都注解说这句话是讽刺的卫灵公,可谁知道孔子是不是在自我感慨,自我伤怀呢。
卫灵公死后,南子欲立小儿子郢继承王位,没想到郢也是一个杠头,推辞说:“太子蒯聩虽然逃亡了,可他的儿子还在,我怎能继承王位呢?”南子只好让蒯聩的儿子辙继承王位,是为卫出公。
这时,子路正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蒯聩和孔悝密谋回国夺取王位,把自己的儿子卫出公赶出了卫国,蒯聩因此夺得了王位,是为卫庄公。蒯聩和孔悝发动兵变的时候,子路正在外地出差,一听到这个消息,星夜赶回,正好在城门口碰见子羔,子羔告诉子路:“卫出公已经逃跑了,你还是回头吧,别去惹祸。”子路回答说:“替别人效力就不能怕死。”回到孔悝府上,蒯聩和孔悝正在登台举行结盟仪式,子路上前说:“孔悝你是个出尔反尔的小人!我要把你捉住杀了!”说着就要动手纵火烧台。蒯聩和孔悝的手下上前夹攻子路,把子路帽子上的缨穗给砍断了。如果子路还是戴着以前雄鸡状的帽子,估计运气会好一点。子路寡不敌众,留下了最后一句临终遗言:“君子可以死,帽子可不能掉下来。”于是把断了的缨穗系好,从容赴死。
孔子听说了卫国的乱局,预言道:“唉!子路要死了!”话音刚落,子路的死讯就传来了。圣人的预言总是非常及时准确。最后,孔子终于说了子路一句好话:“自从子路做了我的侍卫长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了。”
【个性点评】
我从来都不喜欢孔子。我觉得孔子从来就不是一个性情中人。当然,不是性情中人也不是什么罪过,但是我一想到痛饮狂歌的时候,有个穿着儒服的老夫子在我身边喋喋不休地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要发狂。美眉就在眼前坐着呢,不看她看你这个头顶两座山丘的老头很有乐趣吗?估计子路跟我的观感相似。子路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年轻人啊!孔子讽刺他好勇斗狠,不懂“义”,我看子路比孔子更懂“义”。什么叫“义”?不就是从容赴义嘛。你丫见南子见猎心喜,有什么资格批评为“义”赴死的子路?子路率性而为,敢打敢干,你看他最后死得多么潇洒。孔子呢?连见一个美人事后都要辩解粉饰好长时间,还是男人吗!当然,孔子不是男人,而是圣人。
柏杨先生在《君子和小人》一文中对“子见南子”有过幽默的描述,兹转述如下:
南子,美人也,孔丘先生见了她,不知道搞了名堂没有,归来后身轻如燕,神色有异。被仲由先生看出苗头,问了一句。做贼的人,心情都虚,孔子先生当时面红耳赤,赌起咒来曰:“天厌之,天厌之。”天厌之者,译成白话,便是:“教他不得好死。”情急至此,可见事态严重。我们毫不反对圣人谈恋爱,不过照有些人看法,圣人都是一块木头,没有爱,亦没有欲焉。幸亏孔丘先生有后代,否则准有人一口咬定他因过度地正人君子,连性都付阙如。
十个史记故事范文精选 5
天亡英雄项羽突出重围后,身边只剩百余人。他们到达阴陵后迷失了道路。项羽向一位田间老翁问路,老人欺骗他说:“向左。”项羽听信了老人的话,结果陷入了大沼泽地里,被汉军追赶上。项羽又率军向东行,到达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的时候,他身边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而追兵有数千人。
项羽估计自己这次不能摆脱困境,便对身边的士卒们说:“我自起兵到现在已经有八年的时间了,身经七十多次战斗,所有的敌人都被我消灭、征服。我没有打过败仗,所以能够称霸天下。可是如今我身陷此地,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作战的过失。现在我们要决一死战,我要带领你们杀个痛快,做到三胜汉军而溃散其包围。你们看我如何斩敌将、夺敌人的军旗,要知道是上天灭亡我项羽,而不是我作战无能。”于是项羽把手下人分成四队,分别向四个方向突围。汉军把他们围了好几层。项羽对他的部下说:“我为你们取汉军一将之性命。”他命令士兵向四方奔驰而下,约定在山东面的三个地点集合。随即项羽呼喊着疾驰而下,汉军被他打得散乱后退,一名将领被他斩杀。汉军的赤泉侯杨喜率部追击项羽。项羽看见了他,瞪着眼睛向他怒吼,杨喜连人带马都受到了惊吓,躲出去了好几里。
史记里面历史小故事:因果报应刘恢死后,吕后派人告知代王刘恒,想要改立他作为赵王。刘恒辞谢,表示愿意继续在代地镇守边疆。太傅吕产、丞相陈平上书说:“武信侯吕禄在列侯中功劳属上等,位次排在第一,请册封吕禄为赵王。”吕后听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且追尊吕禄的父亲康侯为赵昭王。
吕后掌政第九年的三月中旬,她外出举行除灾求福的祭祀礼。在返回京城而路过轵道的时候,吕后看见一个如同苍犬一般的怪物钻入了自己的腋下,忽然之间便消失不见了。回到京城,她命人占卜此事,结果是赵王刘如意的鬼魂在作祟。从此吕后便一病不起。
七月中旬,吕后的病情加重。她知道自己的死期不远了,开始安排后事,任命赵王吕禄为上,统领北军;命令吕王吕产统领南军。吕氏权牢牢抓在了手中。她告诫吕禄、吕产说“高帝平定天下以后,曾经与大臣们订立盟约说‘非刘氏而称王的,天下人可以共同去攻打他’。如今吕家的人被封为王,大臣们多有不满。我如果去世,皇帝尚且年少,恐怕大臣们会作乱。你们一定要控制住军队、守卫住皇宫,谨慎小心,不要轻易地给我发丧,不要被人家所控制。”几天以后,吕后就去世了。她留有遗诏,赏赐诸侯王每人黄金一千斤,将相、列侯、郎吏等人按照各自的品级受赏,大赦天下,并且任命吕王吕产为相国,以吕禄的女儿为皇后。尽管吕后将身后之事安排得极其妥当,但是,在她去世以后不久,她最大的担心还是变成了事实,各个诸侯最终起兵攻打吕氏。
十个史记故事范文精选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