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用经典集锦
相关文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用经典集锦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历史地位形成的重要原因;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然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当时的政治所服务的。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有所不同
请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本节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汉武帝时代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②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
(2)措施:
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经过: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章,编造了“天人感应”理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
(1)文化: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战国时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其中,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然而,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春秋时的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因此,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即天地之常理。可现在思想驳杂无法维持一统,所以他提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思想统一为政治统一服务。
(2)政治:“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需要
董仲舒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皇帝是天子,即天的儿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所有臣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此外,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当然,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而且,他还提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3)道德: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的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这就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此外,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4)经济:限田、薄敛、省赋役(发展儒家仁政思想)————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用经典集锦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图片分析和材料分析,培养多种信息提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们通过学习该课对儒学有进一步了解并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图片导入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图片导入
展示三张图片,第一张帮妈妈洗脚图片,第二张教室标语“慧而明理,敏而好学”,第三张是“仁义礼智信”等。
讲课人: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在这三张图片中看出共同点来,有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你的看法呢?
学生回答。
讲课人总结说出传统文化,那传统文化又是什么呢?它是以儒学为主的,融合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而儒学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登上正统之位的呢?下面就让我带领同学们进入今天主题: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讲授新课:
A、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由“萧规曹随”的历史故事引出无为而治;介绍无为而治的背景,目的,具体政策以及影响,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雄心勃勃的汉武帝肯定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大一统地位,就在汉武帝广为纳谏的之时,有一个人出现了,他对汉朝的发展可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人又是谁呢?他就是我的老乡―董仲舒。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介绍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汉代广川郡人也就是现在的衡水人,他的专业是研究儒学,在当时也可以称为热门专业了,况且还拿到了硕士学位。可见专业知识是很强的。人家的特长也是我最佩服的就是应变能力强,能根据时代需要改造新思想。他也是充分的发挥了这一特长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创造了新儒学,从而获得了汉武帝的赏识并给予重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董仲舒的新儒学。
2.运用材料分析新儒学思想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则材料的意思是天子之所以当上天子是上天安排的,天下的臣民要顺从于天子。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它的意思是天子顺应天意就会繁荣昌盛,而若不顺从天意就会天下大乱。其实这条思想是有仁政思想的,天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民意,它告诫天子一定要以民为本,不然就会让国家遭遇灭国之灾。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持一统,法制数不变,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我们主要看一下划线的这句话“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在思想杂乱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统一思想,并且要提倡孔子的思想,其他的思想就不要了。
材料四:三纲五常的史学材料
不知道同学们通过这几则材料是否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所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
1、君权神授―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用经典集锦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历史地位形成的重要原因;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然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当时的政治所服务的。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有所不同
请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本节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汉武帝时代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②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
(2)措施:
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经过: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章,编造了“天人感应”理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
(1)文化: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战国时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其中,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然而,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春秋时的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因此,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即天地之常理。可现在思想驳杂无法维持一统,所以他提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思想统一为政治统一服务。
(2)政治:“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需要
董仲舒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皇帝是天子,即天的儿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所有臣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此外,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当然,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而且,他还提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3)道德: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的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这就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此外,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4)经济:限田、薄敛、省赋役(发展儒家仁政思想)————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用经典集锦 4
教材分析:
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学情分析:
1.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共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完成学案,时间5分钟。
第二环节:简介董仲舒;对新儒学的思想、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和西汉教育状况等内容进行归纳及必要的分析、说明。突破重点。时间15分钟。
第三环节:问题探究。突破难点。时间15分钟。
第四环节:教学评价。问题探究也包括了评价。另外,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进行检查评价。时间5分钟。
(二)教师活动:
教师课前要准备学案。
多媒体展示董仲舒及其代表作简介;展示鲁壁、汉武帝、五经书影、授经讲学图等资料。对有关内容进行分析说明。
多媒体展示两个要探究的问题:西汉前期的政治为什么会从‘无为’转向‘有为’?儒学成为正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也可以参加讨论。
(三)预设学生行为:
完成学案。
学生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会有疑问。
第二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会有较多的疑问。
(四)设计意图:
完成学案,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展示资料增强历史感,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
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期,“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积极进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简介:汉代大儒;代表作《春秋繁露》;建立新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3)提出“三纲五常”
3、评价:随时代变化而发展,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用经典集锦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 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合作探究】教材P8引言部分
1.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怎样?原因何在?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
原因:①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朝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而法家思想主张改革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要求。
评价:①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②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③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
2.到了西汉建立之初治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
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原因: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主观原因)②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原因)
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3.根据课文分析汉武帝时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是什么?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经济、思想 、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原因:
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
②社会危机:土地问题、边境问题与王国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采取的主要措施:即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①政治:必修①:P12、P14
a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②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③思想:必修③:P8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军事:课外补充: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背景:(1)社会繁荣昌盛: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
(2)社会潜伏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边境问题)。
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1、提出:汉武帝选拔人才,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著作《 春秋繁露 》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
(辩证法评价的方法)积极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起了关键作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用经典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