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七册的知识点解析整理模板
相关文章
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必修二必拿下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历史第七册的知识点解析整理模板 1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二、秦汉商业初步发展
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三、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运河开通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四、宋元商业繁荣
1.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④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
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
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4.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开辟了海运。
高三历史第七册的知识点解析整理模板 2
一、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的大门;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③导火线:虎门销烟。
(2)禁烟运动的高潮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烟,以此为借口,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香港岛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
(4)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
④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
③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①1856年英国和法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857年组成英法联军。
②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军长可以公开陪)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3)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高三历史第七册的知识点解析整理模板 3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高三历史第七册的知识点解析整理模板 4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高三历史第七册的知识点解析整理模板 5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高三历史第七册的知识点解析整理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