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与关爱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范文推荐
相关文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法会直接影响还得成长,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来说是的呢,小编带您来了解一下家庭教育的三大真相,希望大家喜欢。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一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最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教育。不幸的是,孩子从小就被期待做父母希望的样子,从而压抑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慢慢的就和真实的自己失去了连接,灵性泯灭了,潜能阻滞了。越智慧的父母越少在孩子身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不干涉,不代替,不限制。孩子做自己的过程一定不会符合父母的期待,甚至会惹得很多的麻烦。父母之所以会干涉孩子做自己,其实只是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而没有觉察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陪伴与关爱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范文推荐 1
1.正能量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会更优秀
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学校。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的一些隐性学业支持将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带来积极、正向的影响。
2.善于听取孩子意见的家庭孩子成绩更优秀
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更多采用协商、民主的亲子互动模式。数据显示,“会听取孩子意见”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占39.11%,而子女成绩较差的比例仅为19.90%。
面对教育分歧,父母选择“私下再协商”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高达76.10%,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家庭选择比例仅为11.98%。
在民主、友好的家庭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信任感被学生内化为学习潜力和动力,运用于学习的自我管理中,继而促进学业水平的提高。
3.父母情绪越正向子女成绩优秀比例越高
家人间的情绪理解与反馈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家庭成员间对情绪的理解和反馈越好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越高。
如当父母情绪不好时,“能感受到家人支持和关心”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较高,为74.12%,而冷漠、疏离的家庭中,如“不如不说,说了更闹心”和“说了他们也不能理解”,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12.48%和5.41%。
本次调查还发现,家庭结构对小学生学业水平有显著影响。离异和再婚家庭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大大降低;而在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中,单亲和再婚家庭又占了相对较高比例。
4.父母经常读书看报孩子成绩更优秀
数据显示,“阅读型”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更高。闲暇时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的家庭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31.31%,高于“看电视、玩电脑、手机”(27.43%)、“朋友聚会、打牌娱乐”(24.90%)等家庭。
调查还发现,学业水平较高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也相对更多。由此看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型”家庭氛围对小学生学业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5.家人共进晚餐孩子成绩普遍更好
小学生学业水平与家庭组织娱乐活动的频率密切相关,家庭组织娱乐活动的频率越高,小学生成绩优秀的比例也越高。数据显示,选择“从不”、“偶尔”和“经常”组织家庭娱乐活动的家庭,成绩优秀的小学生比例分别为17.74%、27.35%和39.19%。
进一步对每周家庭成员共进晚餐的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几乎每天”和“每周2-3次”家人共进晚餐的比例均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家庭。
有意思的是,“爸爸经常和孩子做的事”对小学生的学业水平影响明显。
6.会管理零花钱的孩子学业水平更高
主管理能力高的小学生学业水平也更高。数据显示,当问及小学生“兴趣班是怎么选的”,能表达自己喜好愿望、独立做出选择的小学生(“我自己选的”)和能与父母商讨听取父母意见的小学生(“父母和我商量的”),成绩优秀的比例相对“同学上,我也上”、“父母决定的”的比例高两倍。
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随着自主管理零花钱能力的提高,其学业优秀的比例也直线上升。53.30%学业水平较优秀的学生会将零花钱“攒起来,有计划地花”,比成绩较差的小学生高17.97%。
7.孩子是否做家务成绩反差比较大
自理能力强的小学生学习能力也强。当问及“孩子分内的事情总让您帮忙,您会怎么办”时,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比例较高,为43.11%,“有求必应”的比例最低为2.12%。在孩子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那些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3.17%,而持有“孩子应该做些家务”观点的家庭中,此比例为86.92%。
陪伴与关爱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范文推荐 2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
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
陪伴与关爱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范文推荐 3
“你这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
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陪伴与关爱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范文推荐 4
众所周知,儿童早期积极心理的发展,尤其是性格优势方面的良好发展,能为其今后的人生最优发展提供强有力基础。例如,宾夕法尼亚心理韧性项目,教学生解决问题、应对困难与应付消极情感的技巧与策略,就是积极心理学在青少年发展方案设计上的有效尝试,效果良好。
研究发现,6岁之前接受积极心理教育的孩子,在环境适应、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同伴关系、学习态度等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和发展。例如,在小学阶段表现优秀、具有普遍型学习动机的孩子,大都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具备信任、乐观、希望、自主性、主动性、自控力等性格优势。
大量家庭教育实践表明,积极心理教育要从小开始,能有效避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情绪、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幼儿时期自控力发展不良的孩子,在小学生活中往往更加任性、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忍耐和坚持、无法克制冲动,学业成绩不良。具有感恩特质的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更加倾向于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形成健康人格,人际关系和谐。拥有积极情绪的幼儿,在小学阶段更能排解愤怒,较少与人发生口角、打架或破坏课堂秩序,较少表现出攻击性或自暴自弃的行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学会使用积极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培养孩子具有乐观、感恩、善良、利他行为等积极心理品质。比如孩子胡闹时,如果父母习惯性采用永久性(“你总是这样”)、普遍性(“每次你都这样”)的信息批评时,孩子就获取了悲观的解释模式;当父母采用可变化的、特定的信息责怪时,孩子就开始习得乐观的解释模式。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有错时,积极的家庭教育着重归结特定、暂时性的原因,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或能力,从而使其从小习得乐观这一积极心理品质。
有个经典的案例:妈妈带着10岁的姐姐和3岁的弟弟去动物园,从上车开始,姐姐就不停地捉弄弟弟,说爸爸是她一个人的,弟弟真正的爸爸是只猩猩,一会儿动物园的狮子会咬掉他的头...姐姐很少这样捣蛋,妈妈心里很不高兴地批评她说:“你真是烦死了。你为什么总是这样顽皮?本来打算我们三个人出来好好玩的,你却来捣蛋破坏。反正每一次,你都要搞一些把戏,弄得大家都不高兴。”
妈妈把姐姐称为顽皮小孩,将其个性一笔抹杀,指责她总是破坏妈妈的计划(永久性及不能改变的)。姐姐得到的信息是:“我是个很坏的人,妈妈希望我不是她的孩子,我总是搞坏她所做的事。”这样的批评是有害的,让姐姐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很情绪化地退出。
很显然,姐姐的行为需要被批评和惩罚,妈妈要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加以改正,可以这样批评:“你不准再捉弄弟弟了。你今天是怎么了?你一向都是个好姐姐,你教弟弟玩游戏,与他分享玩具,可是今天你对他一点儿都不友好。动物园对于小宝宝来说可能是个可怕的地方,你这样吓他对他没有一点好处,你知道我是不喜欢这种行为的。我要你向弟弟道歉,如果你今天再捉弄他,晚饭后就不准到外面去玩,知道了没有?”
妈妈指出特定与暂时的行为问题(今天捉弄),同时指出这种行为不是姐姐一向就有的(很好的姐姐),用“你教弟弟玩游戏”“与他分享玩具”等实际的例子来指出问题并非普遍性,告诉她必须做的特定的事(向弟弟道歉),以及如果再继续捉弄会有怎样的后果(晚饭后,不准到外面去玩)。
姐姐得到的信息是:妈妈觉得我通常是个好姐姐,可是她觉得今天我对弟弟很不好,我可以向弟弟道歉,那么妈妈和弟弟都会很高兴。妈妈的批评显然是特定情境下而且是可变的,指引姐姐迈向正确行为,而没有指责她的个性,这种批评才是有效的。
孩子最初的乐观或悲观的解释风格是在儿童时期逐渐形成的,大多是从聆听父母如何批评他学到的。父母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积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习幼儿积极家庭教育的知识,掌握幼儿积极家庭教育的方法,建设幼儿积极家庭教育的环境,逐渐成为积极家庭教育的学习者、实践者、推广者和受益者,使积极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助力幼儿健康、快乐、幸福成长的福祉。
陪伴与关爱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范文推荐 5
父母的手是托举儿女的手,托举的力越大,儿女所处的位置就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但与儿女发生肢体的接触要注意心情、场合等。
陪伴与关爱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范文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