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方法大集合精选模板
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里,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就是家长。家长本身的一言一行都会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教育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方法技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庭教育方法大集合精选模板 1
让孩子看见你们在经常看书报。跟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样,孩子的动作是模仿父母的。如果孩子看见家长重视阅读,他也会重视。即使他不会看书,也会知道读书是家里一件重要的事情。到他能读书时,给他办个借书卡,鼓励他经常使用,受过培训的图书管理员会指导孩子挑选他感兴趣的书。
根据统计,美国有很多孩子学会看书是在学龄前,有的早到四五岁,大多数要到7岁。有的孩子带着极大的热情、有规律地看书一直持续到4年级。可是随后,令家长吃惊的是,他突然不再找时间看书了,电视占据了他所有的空余时间。
美国另一位教育学家瑞斯·哥利浮说:“当孩子在学校开始学习课本时,看书不再是件趣事,多半是家长在孩子身上施加过多压力的缘故。当然如果孩子不断抱怨看书难,也可能是真的。这时家长应该扯扯孩子的后腿,家长要求他的老师找找原因,而且越早查明原因,对孩子的矫正越好。”而我国孩子们出现厌倦读书的现象,多半是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给孩子们的重负造成的。
如果家长从吃饭开始打开电视机,一直看到夜晚,却叫10来岁的孩子看书,无论什么天大的理由孩子也不会信服——看书比看电视好。
家庭教育方法大集合精选模板 2
一:要把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与中学教育一般的高度。
很多家长认为,小学阶段教育只要把学习习惯培养好就行了,是不是名校、名师不重要,有这样看法的家长不在少数,这里问题就出来了:一是你能否碰到负责的老师,或者你遇到了负责的老师但教育水平的确不高?二是做为家长的你能否基本做到以下几点:
1、至少二周一次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全面情况
2、小学一年级天天守到她作作业并且限时完成
3、小学二年级开始频繁让她背好的句子并且进行抽背还要与她讨论
4、她每天收集的错题,由你来监督重做情况
5、陪她尽可能多地接触大自然,并跟她一起玩耍,有意在玩耍中激发她的各种兴趣
如果你做到了,你的孩子想不优秀都难?可问题是绝大部分家长由于客观主观原因做不到,那就只能靠老师。老师要求严,水平高,孩子至少可维持中上,但这样的老师可遇不可求。从女儿初中里的学生看,公立名校出来的孩子对应试教育的适应程度总体高于其它学校的孩子。以我的孩子为例,小学六年,每次成绩也还不错,开家长会老师都说好,到现在才知道那是民办学校老师不太敢管(怕投诉),所以孩子行为比较拖沓、做事粗心,不严格要求自己,到了初中,一下子进入应试教育环境,简直是极不适应,整个初一就在脚不沾地、赶天赶地的状态中匆匆渡过,初二上期刚开始适应,又加了物理,下期又地理生物中考,又是赶天赶地渡过,莫名其妙地,就初三了,再一看同学,凡成绩好的必须是自学能力强、计划性强的孩子,而这个自学能力、做事有计划性完全是小学阶段培养的,中学再来培养必须会如同我一样极度极度辛苦。
二:学奥数是必要的。
成都教委禁奥那一年,刚好是女儿五年级完的时候,于是她乐得不学了,进了初中,发现150分(A卷100分B卷50分)的数学题中,B卷很多都要用奥数方法解题。所以,女儿的数学一直就在125左右徘徊。说到这,不得不说成都教委害人不浅,越改越乱,只治标不治本,典型的官僚!
三:初中想上公立名校,孩子和家长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私立学校一般住校,家长的辛苦度要减少很多。所有的孩子,除了拔尖的和太差的这两个极端,绝大部分孩子普通的,家长一定要认识这点。在公立名校,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会被带入一种着急、恐慌的气氛,特别是初一刚开始那二三个月,家长都会有种崩溃的感觉:学校的信息一天若干个,有说成绩的,有说纪律的,有说行为习惯的;大到期末,小到默写的成绩排名更是铺天盖地,还有老师给家长布置的各种作业(主要是监督孩子背诵、改错、笔记整理、听读、听写等),不能完成的,小则发信息批评家长不称职,大则请你到学校陪着孩子完成...,再牛的家长,这些时间也多半是乖乖的。说实在的,我以前还真没想过初中生活如此辛苦,当然,这跟我家孩子的自学能力、规划性不强有关。再说孩子,中学孩子可能是当今社会最辛苦的一类人,早上7:30出门,下午7点到家,8点到11:30甚至12:00做作业、看参考书,改错题等等(当然,抄错题这一类事情就只能家长做了),连锻炼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玩耍时间。我孩子属于瞌睡多的一类,中午在学校得趴一会,晚上回家吃了饭还得睡个30分钟,时间就更紧了。
家庭教育方法大集合精选模板 3
1、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由于父母不想让自己失望,就不断地给孩子施压。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但孩子又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威逼利诱也有很多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因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内疚,这个时候父母再责骂他,会让又愧疚变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再不然就是暂时隐忍不发作却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随时可能爆发。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绝大部分家长的通病,当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的时候,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无能,从而丧失自信,走向自卑。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5、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6、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7、不信任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做到,彻底毁灭了孩子的自尊和上进心。培养孩子成“才”,应该先让孩子先“成人”,否则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只会越来越多。
总结: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
家庭教育方法大集合精选模板 4
1.生命教育
(1)帮助幼儿感受生命,认识并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
指导家长了解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特点和相应的卫生保健措施,在家庭生活中购置和使用适合于幼儿特点的生活物品;引导幼儿了解身边常见的生命现象,喜欢观察和探究动植物生命状态。
(2)加强幼儿营养保健,科学营养膳食
指导家长根据幼儿特点采用科学合理而又能为幼儿接受的膳食方式;科学搭配幼儿饮食,做到营养均衡、种类多样、饮食定量、调配得当。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
指导家长带领幼儿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关注幼儿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的训练,加强感知训练,提高幼儿感觉统合能力;从家庭实际出发,开展一些简便、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并持之以恒。
(4)关注幼儿安全,减少意外伤害
指导家长提高安全意识,尽可能消除周边环境中的伤害性因素;结合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加强幼儿对危险情境及事故原因的认识,使幼儿知道生命的宝贵,培养幼儿的生命意识;通过合理的引导、适当的练习以及强化训练等方式引导幼儿学会初步的自我保护。
2.生活教育
(1)指导幼儿独立生活
指导家长训练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正确地洗脸、梳头、洗手、洗脚,饭后漱口和早晚刷牙;独立、有序地穿脱衣服及系鞋带;逐步学会整理自己的衣物、床铺、打扫房间等;进餐自己用筷,不挑食、不偏食,不需成人喂食,学会自己如厕,按时排便;按时作息,早睡早起,坐立、行走、看书、看电视姿势正确。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提供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机会,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
(2)为幼儿探究创造条件,多种途径丰富幼儿感性经验
指导家长为幼儿创造更多与周围世界接触的机会,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喜欢表达对大自然及社会的感受,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和现实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
(3)关注幼儿阅读,提升幼儿语言能力
阅读是滋养幼儿心灵的重要源泉,是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指导家长给幼儿充分的接触图书的机会及阅读的自由,适当陪伴幼儿阅读,关注幼儿的阅读倾向,理解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的动作、情感和语言,并给予积极回应,让幼儿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作息有规律
指导家长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既能够欢快地玩耍,也能够安静地阅读;在入园及入小学前根据幼儿园及小学的活动规律适当调整幼儿作息时间,以适应幼儿园或小学的生活节奏。
(5)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做好入园及入学准备
指导家长为幼儿创设宽松、舒适、安全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了解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行为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方式纠正;尤其要关注幼儿入园焦虑产生的原因,掌握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方法,使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入小学前带幼儿通过参观小学、为幼儿准备学习用具等活动,使幼儿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3.品德教育
(1)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指导家长从培养幼儿爱自己开始,逐步扩展到爱家人、爱同伴和老师,爱家乡和爱祖国,循序渐进地开展体验式的爱的教育,帮助幼儿准确认识自己,并逐步接纳、喜爱周围的人。
(2)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增强幼儿社会适应性
指导家长鼓励幼儿以开放的心态展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给幼儿面对挫折的锻炼机会,跟幼儿一起理解挫折情境,想出应对挫折的办法,树立应对挫折的榜样;在幼儿遇到生活困难时及时给予鼓励,提供必要的帮助,在确保幼儿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3)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指导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等),为幼儿树立榜样。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玩耍与交往,遇到问题时找老师交流,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体验到愉快的情感,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家庭教育方法大集合精选模板 5
在公共场合,与中国孩子的自由活泼、天真烂漫相比,日本孩子则显得沉默、老实。记者注意到,日本孩子坐公车时不会来回走动,在餐馆吃饭时不会大声哭闹或喧哗。有时有的孩子明明抢了别人的玩具,但对方父母会赶紧上来道歉,并要求自己的孩子与小朋友分享玩具。其实,孩子的心智都差不多,不同的是家庭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孩子“内外有别”,指的是对家庭和公共场合要区别对待。在家庭里,小孩子可以完全放开,因为身边都是父母等可以接受你的亲人,而公共场合周围都是“别人”,没有接受你所有表现的义务。所以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表现有所收敛和控制,表现出好的一面才不会给别人添麻烦、惹人厌恶。这是日本家长教育孩子公共场合言行的基础理论。
日本父母还会手把手教孩子,在公共场合怎样的表现才是好的,老师也会教孩子学礼仪和规矩。一般素质良好的日本中产阶层的父母,会让孩子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无论高兴、难过都不能不分场合地宣泄,更不能大声叫喊。在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之后,日本父母会教孩子怎样和别人谈话、相处。包括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让对方宽慰的话,不必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若是观点不一致,更不用直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为避免更进一步的对立暂时展现出低姿态,但保留自己的想法,等条件成熟时再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
家庭教育方法大集合精选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