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历史故事

关于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整理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欢迎查阅。

关于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整理集锦 1

在公元前14世纪中叶的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尼罗河中游,曾经雄踞着一座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都城。这就是被古希腊大诗人荷马称为“百门之都”的底比斯。

底比斯是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古城,它的兴衰是整个古埃及兴衰的一个缩影。

从公元前2134年左右,埃及第十一王朝法老孟苏好代布兴建底比斯作为都城,直到公元前27年,底比斯被一场大地震彻底摧毁时止,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底比斯在古埃及的发展始终起着重要作用。

但后世人对它感兴趣,不仅仅在于上述上处,还在于底比斯不仅是埃及法老们生前的都城,也是法老们死后的冥府。底比斯横跨尼罗河两岸,位于现今埃及首都开罗南面700多公里处,底比斯的右岸,也叫东岸,是当时古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底比斯的左岸,也叫西岸,是法老们死后的安息之地。

底比斯在埃及古王国时期,是一个并不出名也不很大的商道中心。通往西奈半岛和彭特的水路,通往努比亚的陆路,都要经过底比斯。底比斯的兴盛是跟阿蒙神联系在一起的。法老孟苏好代布把首都定在底比斯后,又将阿蒙神奉为“诸神”,成了全埃及的神,从此开始在底比斯为阿蒙神大兴土木。底比斯在古埃及历的重要地位就这样被奠定了下来。

到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虽然第十二王朝的开创者门内姆哈特一世曾把首都从底比斯迁到孟斐斯附近的李斯特,但在底比斯仍然为阿蒙神继续兴建纪念性建造物。

从公元前1790年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中王国遭到了外族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喜克索斯人征服了大半个埃及,最后定都阿瓦利斯,建立了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底比斯经历了第一次衰落。

埃及人阿赫摩斯一世的率领下,又在底比斯建立了第十七王朝,并在公元前1580年左右攻占了阿瓦利斯城,把喜克索斯人赶出了埃及,开创了古埃及新王国时代。

新王国时期的法老们再次选定底比斯作为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他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掠取了大量财富和战俘,并把底比斯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显赫宏伟的都城。他们在东底比斯为阿蒙神和他们自己建起了一座座壮观的神庙和宫殿。

完成于拉美西斯二世的底比斯阿蒙神庙主殿,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有134根圆柱,中间的12根大圆柱高达21米,每根柱顶上可以容纳100来人,规模真是大极了。为世界所罕见。另外,像路克索尔寺院,拉美西斯二世宫殿、阿蒙诺斐斯三世寺院等等,也都十分庄严宏伟。与此同时,他们又在西底比斯修建了一系列工程浩大的陵墓,其中尤以的拉美西斯二世墓和图坦卡蒙墓更为豪华。

但是,鉴于往昔兴建起来的金字塔陵墓太引人注目,虽然防范措施严密,还是未能逃脱盗墓者的侵袭。于是,法老们经过反复琢磨,决定不再建造巍然屹立的金字塔陵墓,而是把荒山作为天然金字塔,沿着山坡的侧面开凿地道,修建豪华的地下陵寝。

在西底比斯一个不显眼却又盛产建筑材料石灰岩的山谷里,法老和权贵们为自己修造了一座座陵墓。这个山谷被后人称之为“国王之谷”。

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国王之谷”没有被人发现。但是,随着岁月的推移,这里的陵墓还是神不知鬼不觉地被盗墓者一个个的洗劫一空。不过,有一座法老的陵墓却奇迹般地逃脱了厄运,静悄悄的沉睡了3300多年,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考古学家卡特博士发现。这就是我们在前边提到过的法老吐坦卡蒙墓。吐坦卡蒙墓之所以能在几千年里没有被人发现,是因为在这座墓的上层,又有许多其他法老的墓,而在地面上贫民们又盖上了许多茅舍。图坦卡蒙的三间墓室里还发现了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如果把这些财宝折合成现在的货币至少也有数百亿美元!新王国时期埃及法老们的豪华由此也就可见一斑了。

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大概看到了阿蒙神庙祭司们不断增加的财富所构成的威胁,决定推行宗教改革,也就是我们下边要介绍的埃赫那吞改革。底比斯从此又衰落了20来年。

第二十一王朝以后,随着底比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不断加剧,加上爱琴海和小亚细亚一带的“海上民族”的不断入侵,新王国日益衰落,底比斯也开始了自己的厄运。公元前663年左右,入侵埃及的亚述军队再次火烧、洗劫了底比斯。公元前27年,一场地震又使底比斯城里仅存的一些纪念性建筑物瞬息之间倾塌无遗。

到公元19世纪,只留下一堆废墟的底比斯,成了古墓盗劫者的乐园。在现今埃及的卢克索和卡纳克一带,人们还能见到底比斯遗址的一些断垣残壁。

关于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整理集锦 2

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萧何为丞相,整顿后方,训练人马。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和韩信率领汉军攻打关中。关中的百姓对“约法三章”的汉王本来有好感,汉军一到,大多不愿抵抗。不到三个月工夫,汉王消灭了原来秦国降将章邯等的兵力,关中地区就成了汉王的地盘。

这一来,可把西楚霸王项羽气坏了。项羽打算发兵往西打刘邦,可是东边也出了事,齐国的田荣轰走了项羽所封的齐王,自立为王,情况比西边更严重。项羽只好先去对付齐国。

汉王刘邦趁项羽和齐国相持不下的时候,一直向东打过来,攻下了西楚霸王的都城彭城。项羽又不得不扔了齐国那一头,赶回来在睢水上跟汉军打了一仗。

汉军大败,掉在水里淹死的不知道有多少,被俘的也不少,汉王的父亲太公和妻子吕后也被楚军俘虏了。

汉王退到荣阳、成皋(都在今河南荥阳县)一带,收集散兵。这时候,萧何从关中调来一支人马,韩信也带着军队来见汉王,汉军才又振作起来。

汉王采取以攻为守的办法,一面守住荥阳,用少数兵力拖住项羽的军队;一面派韩信带领兵马,向北边收服魏国、燕国和赵国。

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把荥阳迅速攻下来。汉王十分着急。他的谋士陈平原来是从项羽那边投奔过来的,献了一条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

项羽是个猜忌心很重的人,中了反间计,真的对范增怀疑起来。范增十分气愤,对项羽说:“天下的大事已经定了,大王自己好好干吧。我年老体衰,该回老家了。”

范增离开荥阳,一路上又气又伤心,就害了病,没有回到彭城,脊梁上长了毒疮死去。

范增一死,楚营里再没人替霸王出主意。汉军受的压力也减轻了。汉王用少数兵力在荥阳、成皋一带牵制项羽的兵力,让韩信继续攻取北边东边,又叫将军彭越在楚军后方截断楚军的运粮道儿,使项羽的军队不得不来回作战。

楚汉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两年多。

公元前203年,项羽自己去攻打彭越,把手下将军曹咎留下来守住成皋,再三嘱咐他千万不要跟汉军交战。

汉王见项羽一走,就向曹咎挑战。一开始,曹咎说什么也不出来交战。汉王就叫兵士成天隔着汜水(流经荥阳西,汜音sì)朝着楚营辱骂。

一连骂了几天,曹咎实在沉不住气了,就决定渡过汜水,和汉军拼一死战。

楚军兵多船少,只好分批渡河。汉军趁楚兵刚渡过一半的时候,把楚军的前军打败,后军乱了阵,自相践踏。曹咎觉得没有脸再见项羽,在汜水边自杀了。

项羽在东边正打了胜仗,一听成皋失守,又赶到了西边对付汉王。在广武(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地方,楚汉两军又对峙起来。

日子一久,楚军的粮食接应不上。项羽没法子,就把汉王的父亲绑了起来,放在宰猪的案上搁着,派人大声吆喝:

“刘邦还不快投降,就把你父亲宰了。”

汉王知道项羽吓唬他,也大声回答说:“我跟你曾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请分给我一碗尝尝。”

项羽恨得咬牙切齿,真的想把太公杀了,又是项伯劝住了他。

项羽派使者跟汉王说:“现在天下闹得乱纷纷的,无非是你我两个人相持不下,你敢不敢出来跟我比个上下高低。”汉王要使者回话说:“我可以跟你斗智,不跟你比力气。”

项羽又叫汉王出来,在阵前对话。汉王当面数落项羽的十大罪状,说他不讲信义,杀害义帝,屠杀百姓等等。项羽听得发火了,用戟向前一指,后面的弓箭手一齐放起箭来。汉王赶快回马,胸口已经中了一箭,受了重伤。

他忍住疼,故意弓着腰摸摸脚,骂着说:“贼人射中了我的脚趾。”

左右把汉王扶进了营帐。汉军听说汉王受伤,都着了慌。张良恐怕军心动摇,劝汉王勉强起来,到各军营巡视了一遍,大家才安定下来。

项羽听说汉王没有死,大失所望。接着,韩信在齐地大败楚军,楚军的运粮道又被彭越截断,粮草越来越少。

汉王趁项羽正在为难的时候,派人跟项羽讲和,要求把太公、吕后放回来,并且建议楚汉双方以鸿沟(在荥阳东南)为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

项羽认为这样划定“楚河汉界”还不错,就同意了,放了太公、吕后,接着把自己的人马带回彭城。

其实,汉王这次讲和,只是一个缓兵之计。汉王用了张良、陈平的计策,不出两个月,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一齐会合,由韩信统领,追击项羽。楚、汉双方一场最后决战就开始了。

关于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整理集锦 3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化,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腐贿 赂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 关节,接贿 赂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化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 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 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腐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腐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关于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整理集锦 4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那个时候,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子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给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称为“战国七雄”。

关于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整理集锦 5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他是一位治国有方、用人有术的君主。关于他的用人艺术,有这样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

有一年,楚国的军队接连打了几次大胜仗,楚庄王非常高兴,专门在宫中设宴庆功,搞赏功臣将士。宴会上,楚庄王下令将士开怀畅饮,不必拘束,还专门让他的爱妃许姬为每一位有功将士敬酒。

许姬是位绝代美女,她遵照楚庄王的命令,面带笑容地走到每位将士面前敬酒助兴。宴会上,有一个叫唐狡的壮士已喝得酪酌大醉,见许姬飘然如仙地向他走来,以为是天仙下凡。正在此时,宫中蜡烛被一阵来风吹灭了,宫中一片漆黑,唐狡趁此机会,情不自禁地用手去牵许姬的衣服。许姬拼命争脱,并机智地拔下了唐狡头上的帽缨。许姬跑到楚庄王面前娇喘吁吁地说:“有人想趁黑污辱我,我顺手拔下了他的帽缨,您赶快令人点上蜡烛,查明此人,为我雪耻!”

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把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大厅里顿时一片寂静,唐狡更是吓得冒出一身冷汗,猛然间从醉酒中清醒过来,追悔莫及,只好等着楚庄王处罚。

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听完许姬的诉说,非但没有追究无礼之人的意思,反而以责备的口吻对许姬说:“酒后失礼是人所难免的,我怎么能为此去惩治一位刚从战场上拼杀下来的勇士呢?”说罢,便下令道:“先不要点蜡烛,今日君臣欢宴,不拔去帽缨不能尽兴,请大家都把帽缨拔下来。但是,所有的将士都拔去自己的帽缨,大厅的灯火又明亮起来”。唐狡偷偷擦去头上的冷汗,心里无比感激楚庄王。

几年之后,楚国又与邻国发生战事,楚庄王亲率三军督战。出发前,唐狡请求带百余人做开路先锋。唐狡身先士卒,带领这百余人,以一当十,勇猛拼杀,直杀得敌军望风而逃;楚庄王率领大军紧随其后,长驱直人,大获全胜。

战争结束后,楚庄王决定重赏唐狡。唐狡却说:“我受大王恩典己经很厚了,宴会上我对王妃无礼,大王部恩待不杀,我就是肝脑涂地也报答不了大王的恩典,怎还敢领赏呢!”

楚庄王听后十分感动,深深感受到关爱将士的重要。最后,他还是重重地奖赏了唐狡。

关于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整理集锦_精选范文网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欢迎查阅。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