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短篇范文集锦
相关文章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也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毅力等,为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古代历史故事小学生,欢迎查阅。
历史故事短篇范文集锦 1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当过医生。父亲李言闻对药草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集各种药草。日子一长,他能认得各种草木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但是,在那个日子里,做一个普通医生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言闻自己是医生,却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李时珍在父亲督促下,在十四岁那年考中秀才,但是以后参加举人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别人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失望。他的志愿是做个替百姓治病的好医生。
打那时候起,李时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亲学医。正好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一场大水灾,水退以后,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父子俩都很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治病热心,都很感激他们。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许多古代的医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医书。汉朝人写过一本《神农本草经》,以后一千多年,不断出了许多新的医书。李时珍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看病,那些贵族家里藏书不少,李时珍就靠他行医看病的方便,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这样一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了。
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响,被他看好病的人,到处宣传李医生好。附近州县得病的人,也赶来请李时珍看病。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一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法治好。这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么不着急?有人告诉楚王,只有找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楚王赶快派人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一看病人的脸色,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子得的这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方,叫人上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儿子一吃药,病就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兴,再三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呆下来。没有多少日子,正碰上朝廷征求人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
太医院本来是国家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办法使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一个正直的医生,看不惯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他在太医院呆了一年,就辞职回家。
李时珍辞去官职,回家的路上,顺便游历了许多名山胜地。他上山不是为了欣赏景色,而是为了采草药,研究各种草木的药用性质。有一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县)的武当山去,听说那里产一种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还童,人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它当作宝贝一样,要地方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止百姓采摘。李时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果。为了弄清真 相,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一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详细研究,才知道那种果子只不过像一般梅子一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仙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现古代医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代,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载过的药草。他就决心编写一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写成了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发展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出版以后,一直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至于那个迷信炼丹、一心想长生不老的明世宗,不但没有能长生不老,却因为误服了有毒的“金丹”,丢了性命。明世宗死后,他的儿子朱载垕即位,就是明穆宗。
历史故事短篇范文集锦 2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才能、威望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历史故事短篇范文集锦 3
汉朝初年,大臣魏无知向刘邦举荐了降臣陳平。因为深信魏无知,刘邦立刻封陳平为护军中尉。然而没过多久,就有人偷偷对刘邦说:“陳平只有花拳绣腿,没有真才实学。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品行低劣的小人。他投魏不被魏所容,又投楚不合己意,无奈之下才投奔了您。他现在刚刚做了官,就收受别人的贿赂。重用这样的小人,后患无穷!”
刘邦听后非常生气,便来责问魏无知。魏无知回答道:“我举荐的是陳平的才能,而不是他的品行,这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品德再好却没有才能的人,能帮您打天下吗?如今正值用人之际,若非要等到既有才能,品德又无可挑剔的人,那么等到选到人才的时候,已经不知是何年何月了。请皇上对臣所言多加深思,看看是否有道理。”
刘邦是个善于用人的皇帝,他又召来陳平。听罢刘邦的质疑,陳平自信地回答:“我离开魏王,是因为他一意孤行;我离开楚王,是因为他疑心太重、任人唯亲;我投奔皇上,是因为听说您是一位任人唯贤的明君,我在您这里可以施展才华。我的确收受了下属的贿赂,但您可以派人去我家里查,我对收受的贿金一两未动,全部用军印贴着封条,封条上写着‘特殊军饷’几个字。我是想用这笔钱作为打仗时的赏金,因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刘邦听后大喜,他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听信一面之词,错失良臣。他升了陳平的官,还任命他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陳平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帮他夺取天下,自己也官至宰相,成为西汉的谋臣。
遴选人才,不能苛责挑剔,而当用其所长。如果君主具有宽阔的胸襟和睿智的眼光,他的时代必定满目俊才;相反,那些哀叹自己身边没有贤才的人,多半是因为他没有发现人才的能力。
历史故事短篇范文集锦 4
汉朝初年,大臣魏无知向刘邦举荐了降臣陳平。因为深信魏无知,刘邦立刻封陳平为护军中尉。然而没过多久,就有人偷偷对刘邦说:“陳平只有花拳绣腿,没有真才实学。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品行低劣的小人。他投魏不被魏所容,又投楚不合己意,无奈之下才投奔了您。他现在刚刚做了官,就收受别人的贿赂。重用这样的小人,后患无穷!”
刘邦听后非常生气,便来责问魏无知。魏无知回答道:“我举荐的是陳平的才能,而不是他的品行,这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品德再好却没有才能的人,能帮您打天下吗?如今正值用人之际,若非要等到既有才能,品德又无可挑剔的人,那么等到选到人才的时候,已经不知是何年何月了。请皇上对臣所言多加深思,看看是否有道理。”
刘邦是个善于用人的皇帝,他又召来陳平。听罢刘邦的质疑,陳平自信地回答:“我离开魏王,是因为他一意孤行;我离开楚王,是因为他疑心太重、任人唯亲;我投奔皇上,是因为听说您是一位任人唯贤的明君,我在您这里可以施展才华。我的确收受了下属的贿赂,但您可以派人去我家里查,我对收受的贿金一两未动,全部用军印贴着封条,封条上写着‘特殊军饷’几个字。我是想用这笔钱作为打仗时的赏金,因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刘邦听后大喜,他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听信一面之词,错失良臣。他升了陳平的官,还任命他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陳平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帮他夺取天下,自己也官至宰相,成为西汉的谋臣。
遴选人才,不能苛责挑剔,而当用其所长。如果君主具有宽阔的胸襟和睿智的眼光,他的时代必定满目俊才;相反,那些哀叹自己身边没有贤才的人,多半是因为他没有发现人才的能力。
历史故事短篇范文集锦 5
魏征是唐朝初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人。隋朝末年参加瓦岗军。后来随同李密投奔唐朝,做辅佐太子的官。那时候,他几次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因此,李世民恨透了他。
玄武门事变以后,李世民派人找来魏征,沉着脸质问他:“你为什么要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拔是非?”在场大臣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只见魏征神色自如,不慌不忙地说:“可惜先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他不会落得今天这样的结果。”大臣们听了更加紧张。没想到李世民倒转怒为喜。他器重魏征的正直,不但不处分他,还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负责向朝廷提意见的官员)。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不久,他们手下的人惟恐受到株连,人人自危。为安定人心,李世民宣布大赦:凡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前与故太子和齐王有关系的人一律无罪,如有人再告发,就要反坐,受到惩罚。但人们还是不放心。李世民派魏征到河北一带进行安抚,途中碰到州县官员押送两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魏征不避嫌疑,同副使商量后命令将他们释放了,李世民夸奖他做事能以国家为重。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征兵。有人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个头大,也可以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魏征将诏书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训斥魏征为何扣发他的诏书,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到明年就无鱼可捉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体强壮,但不满18岁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承担呢?陛下的诏书上清楚地写着征召18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18岁的也应征,这岂不是说话不讲信用吗?”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好半天才说:“我过去总以为你固执,不通情达理,今天听你议论国家大事,才知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他立即下诏,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并提升魏征担任太子太师的职务。
贞观中期以后,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魏征却给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唐太宗把这个奏章写在屏风上,早晚阅读,引为戒鉴。他对魏征说:“我现在知道我的过错了,我愿意改正,否则我还有何脸面和你相见呢?”
由于魏征处处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对皇帝的批评毫不客气,唐太宗对他既尊敬又害怕。一天,唐太宗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子,看见魏征走来,怕魏征责怪,急忙将鹞藏在怀中。魏征装作没看见,向唐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时鹞已死在太宗怀中了。
魏征死后,唐太宗为表彰他的功绩,寄托自己的哀思,准备举行盛大的葬礼,但魏征的妻子不同意。太宗决定:尊重魏征的意愿,葬礼从简。结果,魏征就像一般读书人死去一样,只有一辆白木车子和一副白布帷帐为他送葬。
历史故事短篇范文集锦_精选范文网




